金宏雲
從系統思維來說,執行力是最後一個鏈條。當我們強調執行力之時,還要從整體中去看與執行力相關的其它鏈條。
思想框架
思維框架
行動框架
願景
目標
計劃
任務
-
活動
一個有待完成的東西,可以視作【物】。
物需要通過【事】,人們要做【一系列的事】來完成【物】。
這個事,針對事而言,把事變成一些具體明確的任務。
這個事,針對人而言,就是用活動來表述,人通過一些【活動】完成事【任務】。
對事要講終始:
目標導向
結果導向
以終為始
人通過做【事】完成【物】不是在一個真空。
這就會牽涉到場景。
制度
流程
文化
價值觀
願景
制度、流程是針對【固定的物】去設計出【做事】的序。但物有比較大的差異性時,有時會沿用之前的【制度、流程】,就會導致行動癱瘓。流程、制度可能更多是完成【熟悉的物】而發展出來一套做事的方法。知道了這個,就知道流程、制度的適用範圍。如果是新的【物】,有時需要另起爐灶,可能要繞開【制度、流程】,最小能量,最小行動是需要考慮的。為什麼要花這麼多談這個,環境背景變化率實在太快了,流程、制度要作出改變適應物而導出做事的方法。
文化、價值觀是軟性的,是貫徹在心智的層面。
願景,是軟性的,也是貫徹在心智的層面。
兩條線索
一個條是個人的線索
願景、文化、價值觀是思想層面,這種思想層面---->思維層面---> 行動層面。
一條是組織的線索
願景、文化、價值觀--制度、流程。
一個行動,這兩條線索是糾纏在一起的。
執行力貫徹了人與制度的一體,這已經過已簡化了。
認知框架
這種辯論好象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對於執行力,人和制度是辯證統一的關係。沒有好的制度、流程,在工作中只能憑個人經驗或直覺去行動,如果方法/方向出現偏差,執行力越強,將與目標偏離越遠,這就是常說的“高效的做錯誤的事”。有好的制度、流程,如果人不認真遵守,或者只是表面按制度、流程操作,但工作質量完全不符合要求。那再好的制度、流程都白搭,這就是常說的“兩張皮”。
光浦君
這個問題其實矛盾,其實人是執行力的基礎,而制度在某些時候也可以成為執行力的附著因素,最簡單的理解就是,你完成某項任務時應當在什麼範圍內,或是不能用違法和不道德手段來完成這個任務等,這些都可以作為執行力中的附著因素。那什麼是關鍵呢?“人”就是關鍵,人是執行的基礎,甚至祖國在近代發展口號中都在發揚以人為本的民族精神,國家如此,企業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