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什么要立年仅三岁的溥仪为皇帝?

郑祎晗


尽管慈禧黑点极多,但是就立溥仪这一点来说,没什么太大毛病,于公于私都是很符合宗法的

溥仪的父亲是载沣,也就是醇亲王。但他不是醇亲王一代目,他的父亲醇贤亲王才是初代醇王。老醇王是道光帝的皇七子,咸丰帝的七弟,是地地道道的皇子。

而在咸丰的独子同治去世以后,承继大统的就变成了醇王的儿子载湉,也就是后来的光绪。这个原因也非常简单,因为排行老四实际上却是长子(道光的前三个儿子全部夭折)的咸丰帝这一支绝后以后,就必须从近支亲贵里面找人承继大统。而他的五弟惇亲王已经出继为别人的儿子,这一支不能算;六弟恭王只有一个独子,也不能出继;自然而然的,就只有老七家的孩子可以来继承皇位了。

同样的道理,没有子嗣的光绪驾崩以后,他的亲弟弟载沣的儿子给他做儿子、给大清做皇帝是非常合适的。这既保证了血统的纯粹,也满足了慈禧的私心。

无论是载湉还是溥仪,都是小孩子,这对于叶赫那拉太后(慈禧和隆裕)来说都是好事,因为这样她们就可以轻松地控制住皇帝,以掌握大权。

另外,载湉不仅仅是咸丰的亲侄子,还是慈禧的亲外甥(其母是慈禧的妹妹)。至于溥仪,其外祖父荣禄据说和慈禧有不明不白的关系,其母甚至都有人怀疑是慈禧的私生女。这样一层关系,使得选择溥仪变得更加合理了。



青言论史


1908年冬天光绪皇帝病重,慈禧也时日无多,由于光绪没有子嗣,在慈禧的安排下不满三岁的溥仪被选定为皇位继承人,溥仪的父亲载沣摄政,次日慈禧太后在中南海仪鸾殿病逝。

翻看大清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清朝最后三位皇帝同治5岁登基、光绪4岁登基、宣统3岁登基,再加上顺治6岁登基,康熙8岁登基

,也就是说清朝入关后的十位皇帝中半数皆为幼主。

以上五位幼主即位仅有同治皇帝顺理成章,因为他是咸丰皇帝的独子,康熙即位也相对顺利,因为在他前面仅有一个“愿为贤王”的顺治次子爱新觉罗·福全。但是顺治、光绪、宣统的即位则多是人为因素的干扰。

光绪作为同治皇帝的弟弟,之所以能继承大统主要是因为同治无子,而且一旦立溥字辈的皇族为帝慈禧将升格成太皇太后,失去了名正言顺把持朝政的身份,所以只有从同治皇帝同辈中选择,

光绪皇帝载湉因其父是道光皇帝第七子爱新觉罗·奕譞,其母是慈禧太后的妹妹叶赫那拉·婉贞,所以于公于私都说的过去。

慈禧确定溥仪为继承人时,光绪帝尚处于弥留之际,得知新皇是年仅三岁的溥仪时,沉默的半晌无奈的说道“找一个年岁大些的岂不更好吗?不过这太后的旨意谁敢违背呢?”。

其实溥仪即位除了年龄太小并无其他不妥之处。

于公,按照出身来说溥仪的父亲载沣是光绪皇帝的亲弟弟,祖父爱新觉罗·奕譞是道光皇帝第七子,同治是咸丰皇帝独子,死后没有子嗣咸丰这一支绝嗣,所以兄终弟及光绪得以继承大统,溥仪继位名义上是过继给同治皇帝,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

于私,给自己的内侄女隆裕皇后留下一个小皇帝,可以更好的控制,仿佛就是五十多年前的自己一样,而且溥仪的母亲是荣禄的女儿苏完瓜尔佳·幼兰,自幼被慈禧收养在宫中,为了指婚给载沣更是强迫载沣废掉了原来的婚约,所以说慈禧的安排还是有私心。

就这样三岁的溥仪即位,其父载沣为摄政王,开启了大清最后的三年时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