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希特勒在打敗法國後要去攻打蘇聯,而不去攻打土耳其占領中東?那裡不是多石油嗎?

拉闊空間


二戰期間的蘇德戰爭,堪稱

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消耗戰。在這場戰爭的前期,德軍一路勢如破竹,打的蘇聯紅軍一潰千里,蘇聯差一點就被打崩潰了。但在關鍵時刻,美國人拉了蘇聯人一把,在美國人的幫助下,蘇聯人擋住了德國人的攻勢,蘇德雙方在各條戰線上都陷入了拉鋸戰。但由於德國人無法獲得足夠的石油,導致德國在各個方面都被縛手縛腳。因此德國為獲得石油,到處瘋狂的找油,甚至不惜成本大規模人工合成石油,但仍然無法解決嚴重的油荒。

於是很多人對此就產生了疑惑:中東石油儲量豐富,又和德國近在咫尺,為何德國人不去搶奪中東的石油呢?



這是因為,蘇德戰爭並不是因為石油資源而爆發的,蘇聯有沒有石油,與德國打不打蘇聯沒有必然關係;另一方面,中東地區在二戰時期也不是石油高產區

當時石油產量排名前五的國家是:美國、英國及其殖民地、蘇聯、委內瑞拉、伊朗

第一名的美國,二戰爆發前的石油產量接近兩億噸。佔全球石油產量的百分之七十!可以說美國人用石油淹沒了德國和日本。

第三名的蘇聯,二戰爆發前的石油產量將近三千萬噸,相當於美國的六分之一。產量也算很高,但是蘇聯的煉油能力拖後腿。

第五名的伊朗,二戰爆發前的石油產量約為一千萬噸,在當時是中東地區最大的產油國

。但是離德國太遠了,而且伊朗政府跟德國關係不錯,希特勒沒有必要打伊朗。

除了以上五國外,排名第六和第九的產油國分別是荷屬印度尼西亞和伊拉克。荷屬印尼的石油年產量約為八百萬噸,英屬伊拉克的產量約為四百萬噸。印尼的油田是日本鬼子非常想要的,所以後來的太平洋戰爭中,小日本第一時間就佔領了印尼油田。至於伊拉克的油田,雖然產量也有幾百萬,但還是那個問題。離德國太遠了,希特勒真沒有必要跑那麼遠去搶那點石油。

根據統計,中東的石油產量在當時的全球只佔百分之五,跟現在的產量遠不能比。所以德國如果為了石油打中東,是無厘頭的……



既然蘇德戰爭的爆發不是為了石油,那又是因為什麼呢?這個要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和納粹德國的關係是比較搞笑的。

1936年,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按照核算,蘇聯的工業總產值佔到全世界的百分之十!僅次於美國,超過德國、英國、法國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於是蘇聯在當年修改了憲法,並在憲法中聲明:蘇聯建成社會主義社會


蘇聯人取得的這個成績,把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嚇得要死。畢竟蘇聯的工業規模是實實在在,俄國人的侵略性也是實實在在的!而且更可怕的是,屠夫屎大林在當年基本消滅了蘇共黨內外的所有政治對手,穩坐蘇聯領導人的一把手。這對於西歐國家來說,無疑是腦袋上懸了一把達摩克里斯劍!搞不好就要掉下來刺死自己。

希特勒這時候不揣冒昧的跳出來了,他向英法等國表示:我來對付蘇聯

於是在1936年底,希特勒搞出了一個《反共產國際協定》。日本緊隨德國加入,不久後意大利也加入了該聯盟。(也就是後來的軸心國集團)



希特勒成立這個聯盟的目的,現在的人都知道他是想打著反蘇反共的旗號,發展自己的軍事實力,以隱藏自己瓜分世界的野心。但在當時那個特殊的年代,希特勒還真的把英、法、美等國給忽悠住了。諸國對他急劇擴張軍事實力的行為放任不管,結果導致養虎為患。到了二次世界大戰開戰前,德國的軍事實力在歐洲已經僅次於蘇聯了。

屎大林同志看到希特勒針對自己,而且還是他最怕的德國、日本兩面夾擊,於是他想出了兩套應對方案:

第一、服軟。儘量跟德國、日本求和,哪怕解散共產國際都無所謂!力圖爭取跟日本和德國都簽訂互不侵犯或者中立條約。之後斯大林還申請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打算跟德國穿一條褲子。簡直莫名其妙,最後被希特勒斷然拒絕……

第二、結盟。也就是拉攏第三方勢力,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嘛。在亞洲,可以跟中國結盟對付日本;在歐洲可以跟英、法合作,共同對付希特勒。

跟中國的合作,還是比較成功的,給了中國的抗戰不少的支持。但是跟英、法的合作就搞崩了。屎大林當時很有誠意,用了最高的禮儀規格邀請英、法兩國派代表去蘇聯談判,商談共同遏制德國的方案。

結果談判歷時三個多月,三方沒有就任何一個事項達成共識。而且蘇聯在談判中每次都派出的是元帥,英、法每次派出的都是一些沒有決定權的副職去談判。這些人就是去打醬油的存在,最後斯大林失望了,終結了這場無意義的談判。希特勒知道三方談判破裂後,立刻派裡賓特洛甫到莫斯科跟屎大林談,蘇德代表談了一週,就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有效期十年,共同瓜分波蘭。



這個互不侵犯條約雖然簽了,但是希特勒和屎大林的心裡都清楚,歐洲就這麼大,既然要擴張,蘇德之間的戰爭遲早是要打的。只不過屎大林認為,戰爭應該不會來的那麼快,因為英法對德國的威脅更大,畢竟英法和德國的老工業區是直接相鄰的。希特勒如果不徹底打垮英國,他是不敢打自己的。

而且斯大林迷之自信,他認為蘇聯的工業生產總值是歐洲第一,世界第二!蘇軍的人數一直在穩定增加,還包括有大量的後備役部隊。蘇軍擁有兩萬四千輛坦克,並且其中的一半以上在西部軍區,是德國的四倍。蘇聯紅軍已經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希特勒腦子短路,敢打自己?

但是屎大林小看了希特勒,因為在希特勒的眼裡,英、法固然要打,但是蘇聯這個共產主義輸出地更要打!

蘇軍的規模雖然號稱歐洲第一,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屎大林搞大清洗運動,把蘇軍有經驗的軍官一掃而空,現任軍官全部是嘴上無毛辦事不牢的年輕人,沒有一點戰鬥經驗。德軍打蘇聯紅軍,用希特勒的話說,這叫:

蘇聯就是個破屋子,德軍用腳一踹就能踹倒,龐大的蘇聯紅軍只是個無頭巨人罷了

於是蘇德戰爭就在希特勒的策劃下,屎大林的誤判下,意料之中的爆發了。



這場戰爭其實就是槓把子爭奪戰,德國在滅了西歐之後,在歐洲只有一個對手了,那就是蘇聯!所以他必須要打蘇聯。至於德國在蘇德戰爭中缺油,而去攻打蘇聯的高加索地區,這是因為

蘇聯正好有大油田,德軍只是順路去攻而已,反正整個蘇聯都是要拿下來的。所以這場戰爭跟蘇聯有沒有石油,沒有必然關係。就算蘇聯沒回石油,德國也會去其它地區搞。

這就好比日本侵略中國,不管中國有沒有石油和鋼鐵,日本都會侵略。因為侵略中國是日本向全世界擴張的必須階段,不可能跳過中國直接向世界侵略。

至於說中東地區,當時的石油產量倒是可以滿足德國的需要。但是當時的中東國家普遍都是親德國的,德國沒有必要去打。因為只要德軍收拾完蘇聯,回頭再把英國在中東的武裝力量再消滅了,這些國家會主動歡迎德軍,根本不需要打。所以關鍵還是德國與蘇聯的戰爭,贏了蘇聯就贏了一切!並且,如果德國集中兵力去中東跟英國死磕,反而會造成它的東線兵力空虛。蘇聯紅軍若是主動進攻,這對來說德國就有點得不償失了。


Mer86


當時土耳其跟德國眉來眼去的,希特勒真的發兵這裡很可能就不用打了,土耳其會直接上賊船的。但是不論從戰略形勢上分析,還是考慮到政治形勢,希特勒都沒法逃避與蘇聯的一戰,而他如果不打垮蘇聯直接經過土耳其去搶中東,那麼很可能更早的死無葬身之地。


先說中東,此地在上個世紀初就發現有石油不假,可是發現一大堆石油那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的事情了。進行戰爭中的希特勒估計沒空搶一片可能很多石油也可能就是有一點的地方去慢慢開發吧?當時歐洲附近明確石油一大堆的是羅馬尼亞,跟著希特勒混呢,另外就是蘇聯的高加索——裡海地區的巴庫一帶。他沒有必要為了石油跑去中東。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中東對於希特勒不是沒有戰略意義。佔領這裡就是佔領了世界的十字路口,幾乎可以掐斷大英帝國了。當時中東的伊拉克有個“金方陣集團”的軍人團伙很親納粹,伊朗國王跟德國關係也不錯。他要是真的能拿下巴勒斯坦敘利亞和埃及一帶,一口氣殺進印度不是問題,這就等於直接宰了大英帝國的奶牛嘍。還可能會勾引的日本從東邊殺過來會師,別忘了日本當年聯合艦隊機動部隊可是跑去斯里蘭卡大鬧了一場,不過沒結果回家了……


德日在印度或者中亞會師的可能,在當時曾經引起過同盟國的極大擔憂,這就是所謂的“戰略握手”,幸虧最後沒成。


這麼好的前景,為啥希特勒不去打?答曰,非不欲也實不能也。他辦不到啊……


首先好多回答都在說什麼“英國不會答應”,這個其實根本不用提,因為二戰爆發那天德國進攻了波蘭,然後就是英法對德宣戰,再以後才有了法國被希特勒揍趴下。當時英國首相丘吉爾正賭咒發誓“要在海灘戰鬥,要在花園邊上戰鬥……決不投降!”云云呢!


這種情況下,希特勒想去通過土耳其打中東會非常悲劇。翻開地圖看看就知道,如果希特勒想進軍中東,幾百萬大軍就得浩浩蕩蕩開過巴爾幹越過土耳其(嗯,前面說了應該不用打了),可是怎麼開過?地圖上畫的明明白白,這裡到處都是山地,一共也就那麼可憐巴巴的兩三條鐵路。運輸得頭大死德軍後勤的!


海運?更沒戲了!英國不說要打到底麼?當時意大利不給力啊,地中海愣是控制不住,連家門口的馬耳他都打不下來呢,別說埃及、巴勒斯坦都在英國手裡。德軍要是敢玩海運,估計一半多能運到龍王爺家裡去了。還有土耳其門口的塞浦路斯也在英國手裡!信不信從這裡起飛的英國轟炸機輕鬆就能把武裝大遊行中的德軍統統送回姥姥家?陸路不光難走,而是根本不能走啊!


好吧,就算是英國人忙著守家,沒空利用這麼漫長的補給線騷擾德軍。蘇聯呢?且不說那個“大雷雨”計劃是真的假的吧,就是看著自己家被兩個不懷好意的傢伙圈起來,斯大叔會無動於衷麼?那時候希特勒的大軍綿延幾千公里的跑去中東打仗,側面軟肋正好留給他了,這種誘惑不好拒絕啊!


所以,打中東?萬萬使不得啊!那邊反正斯大叔不懷好意的在運氣,加上他家裡很有點底子,為啥不先下手為強去搶一票?於是元首就這麼決定了……



千里巖


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多半是從目前的視角去考慮當年的問題。二戰前,中東地區僅有兩個獨立國家伊朗和土耳其。由於伊朗與德國在主體民族上都屬於雅利安人,德國又非常注重向這個中東地區唯一未被英法佔據的國家進行滲透,伊朗與德國的關係還算不錯。

而隨著法國在二戰初期的失敗、隨後的維希法國政權對德國妥協,受法國控制的敘利亞和黎巴嫩隨即也倒向德國。反法西斯同盟國家對此自然不會坐視不管,1941年,敘利亞、黎巴嫩、伊朗三國在盟國操縱下先後發生政變,親德政權全部被推翻——需要注意的是,這一時期恰逢德國入侵蘇聯伊始,德軍根本分不出兵力去與英法爭奪中東的控制權。從時間點上來說,雖然是德國入侵蘇聯在前、德國的中東盟友倒臺在後,但兩者發生的時間僅相距不到半年,德國對此可以說根本來不及反應。

另外,二戰時期的中東,也並非如同今日一樣“遍地油井”。上世紀40年代初,中東地區已經探明並實現大規模開採的油田僅有伊朗的波斯油田一處。即便德國能夠控制中東,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探明中東地區的油田位置,待除伊朗外其他區域的油田開採,或許盟軍都已經在諾曼底登陸了。即便是德國控制了波斯油田,其實對德國來說意義也不大——上世紀40年代時,管道輸送技術尚不成熟,從伊朗鋪設原油管道到德國本土根本不現實,更何況還要經過東線戰場,根本就不安全。


而如果德國使用油輪運輸原油,如何突破美英法海軍的攔截和攻擊也足夠讓德國人頭疼了——德國過於羸弱的海軍從來就沒有在海洋上佔據過優勢。可以說,從中東獲取石油,對納粹德國來說是地緣上沒控制、安全上沒保障、技術上沒能力的計劃,因此德國在二戰期間從未以軍事力量染指中東的亞洲部分,也就沒什麼奇怪的了。


軍機圖



適情雅趣


有很多人認為,德國冒然發動“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是希特勒的一大戰略失誤,戰術上也準備不允分,致使德國大好局面走向失敗。其實這個結論是從二戰的結果推導出來的,是“事後諸葛亮”式的思維,也過於簡單化了德國的決策過程和誇大了希特勒的作用。

二戰前,歐洲最大的經濟體是誰?不是德國,也不是法國和英國,而是完成了革命,正大搞社會主義建設的蘇聯。社會主義是在馬克思、恩格斯徹底研究和批判了資本主義初級階段,在蘇俄開始的社會主義實踐,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瞠目結舌,並且讓英、法感到恐懼。希特勒在當上德國總理的初期,經濟上也運用了國家社會主義的一些辦法,讓德國經濟迅速復甦。

德國,地理上就是個四戰之地,但因為一戰戰敗後,遭到的英法的肢解和壓制,復仇的對象必先是英法。為避免兩線作戰,先穩住蘇聯自然是最好的選擇。於是,希特勒和斯大林聯手,瓜分了波蘭,並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以便專心向英法尋仇。但這並沒有讓蘇、德之間真的相互信任,各自的軍事參謀部門,都偷偷制定了攻擊對方的軍事方案,兩國間貌合神離。

德國的復仇之戰進展的異常順利,順利得連希特勒都感到不可思議,20天法國投降,英國被壓縮到三島之上,只能天天挨炸彈,苟延殘喘。德國軍隊幾乎沒受到什麼損失,舉國上下,士氣正旺。可是,德國的海軍羸弱,小小英吉利海峽,就阻住了百萬德軍機械化軍團,憋屈的有力無處使。

這種情況下,歐洲最大的敵人,就只剩下蘇聯了,廣闊的俄羅斯平原,給德國鐵甲軍團留出了廣闊的機動空間,巴庫油田有著機械化部隊必須的能源,更重要的是,再給蘇聯多幾年的整軍備戰,以蘇聯的領土、資源和綜合經濟基礎,戰爭動員能力,德國就算完全消化掉西歐,也未必能和蘇聯抗衡,打成個曠日持久,再現一戰時的慘烈,這決不是德國要的。

至於題主所說,中東石油大發現,己是二戰結束後50年代的事,希特勒還不知道呢!





淨月暖陽


為什麼希特勒在打敗法國後要去攻打蘇聯,而不去攻打土耳其佔領中東?那裡不是石油多嗎?其實這個問題有個很簡單的答案,說明希特勒不是從未來穿越到二戰之前的,他並不知道未來的事。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二戰中的同盟國並不傻,在看出德國想要搶油的苗頭之後,就通過採取一系列措施,把德國有可能得到石油的其它途徑給掐斷了。


中東當時的石油產量

桃花石雜談曾經在多篇回答裡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本質上是一次資源戰爭,而雙方在戰時直接爭奪的焦點其實基本都聚焦在能源之上,特別是石油,所以將第二次世界大戰稱為石油戰爭其實一點都不為過。

那麼既然是石油戰爭,為什麼德國不去打石油儲量最豐富的中東地區,而去打軍事實力超強的蘇聯呢?那麼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得把眼光拉回1940年的世界,看看當時世界的石油生產狀況是什麼樣的。下面這組數字就是當時1940年,也就是蘇德戰爭爆發前一年世界原油產量最大的10個國家及其大致產量:

美國 18265萬噸

蘇聯 2970萬噸

委內瑞拉 2744萬噸

伊朗 1042萬噸

印尼 794萬噸

墨西哥 672萬噸

羅馬尼亞 576萬噸

哥倫比亞 363萬噸

伊拉克 343萬噸

阿根廷 287萬噸

從這個表裡大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現在石油儲量和產量都排名世界第一的沙特阿拉伯在當時並不是富產石油的國家,其實沙特的石油發現的很晚,直到1938年才發現。到1940年之前,可以說那裡的油田都還在建設之中,根本還沒有形成比較有規模的石油生產能力。所以元首閣下泉下有知,也只能懊悔自己沒早穿越到21世紀,跟鍵盤俠們苦學前知五千年,後知五萬載的功夫了。

沙特的達瑪姆油田到1938年3月3號才第一次出油,到蘇德戰爭爆發前還遠沒有形成規模產量

不過細心的朋友肯定也發現了,在當時世界十大產油國裡,確實有離中東不遠的伊朗和伊拉克,那麼當時德國為什麼不去這兩個國家獲取油田,以避免為石油和蘇聯爆發全面戰爭呢?

兩伊在二戰期間的風雨

那麼今天我們都能想到的事,二戰期間的各國首腦能想不到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其實在二戰期間,各國對兩伊石油的戰略意義早有準備,而且可以說很早就已經在佈局了。

首先說一下伊拉克。伊拉克之前曾經長期是英國的殖民地,直到1932年才在名義上贏得了獨立。但名義獨立就是名義獨立,英國在實際上仍然保持著對伊拉克的控制權,在給予伊拉克名義獨立之前,英國就在1930年與伊拉克簽訂了一份《英伊條約》,在這份條約裡就規定英國只要向伊拉克政府申請,就可以無限制地在伊拉克建立軍事基地,還可以無限制地穿行於伊拉克各地,並使用伊拉克境內的任何基礎設施。所以當時的伊拉克其實還是牢牢地控制在英國手裡。而當時英國控制伊拉克,直接原因就是英國要確保對伊拉克境內石油的控制權,因為本身英國在戰時用的石油有相當一部分就是來自伊拉克的油田。

1941年6月11日,一組佔領巴格達的英軍士兵

那麼英國看到了伊拉克的石油,德國當然也能看到,所以在德國入侵蘇聯之前,其實就已經在打伊拉克石油的主意。在德國的支持下,伊拉克首相拉希德·阿里在1941年5月率領伊拉克軍隊發動了針對英國的“叛亂”,派兵攻打伊拉克境內巴士拉和哈馬尼亞等地的英軍,而德國則為伊拉克軍隊提供了全力支持,不但提供武器彈藥,還為其在摩蘇爾建立了一座空軍基地。但伊拉克軍隊畢竟不是英軍的對手,在經過初期的被動之後,英國迅速從巴勒斯坦和印度調來援軍,扭轉了戰局,最終只用了不到1個月就擊敗了伊拉克軍隊,重新掌控了伊拉克局勢。

英伊戰爭期間,一名英軍軍官查看一個被伊軍擊毀的英軍火炮

而此後伊拉克就仍然處於英國的控制之下,如果德國軍隊想從土耳其過境去攻打伊拉克,首先是路途遙遠,其次打到伊拉克還得和英軍再打,因為英國的石油供應也依賴於伊拉克,所以伊拉克對英國來說也是必保的。因此到時在伊拉克德國也會面臨全面戰爭,只是對手由蘇聯換成了英國,而且面對英國優勢海空力量的打擊,德國的損失也不會小。另外伊拉克當時的石油年產量只有300萬噸出頭,就算德國能全部拿走,也不夠其在戰時的使用量,所以各方面情況都決定了德國去伊拉克搶油是得不償失的。

而伊朗的情況也差不多。伊朗在二戰期間雖然是獨立國家,而且其石油產量很高,達到了1000萬噸。但和伊拉克一樣,也和德國軍力所及的地區相距太遠。而德國能看到伊朗的石油,英國和蘇聯也一樣能看到。

伊朗國王禮薩汗被認為親德立場十分明顯

所以在蘇德戰爭剛一爆發之時,蘇聯雖然在應對德軍時手忙腳亂,損失慘重,但卻沒有忘了伊朗能對整個二戰戰局產生的決定性影響。而且其實伊朗從19世紀開始就是英國和俄羅斯“大博弈”的主要舞臺之一,所以伊朗其實一直是英國和俄羅斯的傳統勢力範圍。但因為英俄兩國對伊朗的長期控制,所以伊朗國內也一直有人希望通過引入第三方勢力擺脫英俄的控制。而希特勒上臺之後,德國也很快就開始為以後一定會爆發的戰爭佈局伊朗,和伊朗國王禮薩汗建立了非常密切的關係,為伊朗提供了大量援助,目的其實就是為了在戰爭爆發後能得到伊朗的石油。

蘇軍第六坦克師T-26坦克駛過伊朗大不里士街頭

但德國人能看到伊朗的石油,英國和蘇聯人當然更能看到。蘇德戰爭打響剛剛兩個月之後,蘇聯和英國就趁德軍力量離伊朗還遠的時機,聯合在1941年8月25日出兵伊朗,廢掉了伊朗國王禮薩汗,轉而立他比較好控制的兒子巴列維為新國王。這場戰爭只持續了23天,所以其實還沒等德國有動作,英國和蘇聯就已經把德國從伊朗得到石油的可能給斷絕了。而伊朗離德國更遠,如果德國去攻打伊朗,成本比打伊拉克更高,而且結果還是一樣,只不過把全面戰爭的舞臺從蘇聯換到了伊朗,對手還會多一個肯定會直接參戰的英國,而且因為戰爭不在蘇聯本土進行,對蘇聯的消耗更小,所以對德國來說絕對不如直接攻打蘇聯合算。

1941年9月4日,佔領了伊朗的英軍印度士兵把守伊朗阿巴丹煉油廠


所以瞭解了上面這些情況,大家也就知道了德國為什麼在二戰期間不去打中東。因為一是不知道沙特會有那麼多石油,二是去打中東也還是會跟英國和蘇聯爆發全面戰爭,成本效益比明顯不如直接進攻蘇聯本土,在力爭奪取石油的同時更大地消耗蘇聯的有生力量。所以其實對德國來說,在這方面也並不存在什麼戰略失誤,其實還是“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桃花石雜談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希特勒之所以進攻蘇聯而不從土耳其向中東進軍,是由希特勒面對的內外環境決定的。“靜夜史”認為希特勒主要有以下考慮:

1、蘇德必有一戰,所以希特勒必須進攻蘇聯

希特勒在《我的奮鬥》第二卷中將上臺後實施的戰略闡述得很明白,即消滅蘇聯,向斯拉夫人要土地。

並且在上臺後,與1936年和日本、意大利締結了《反共產主義協定》,矛頭直指蘇聯。

而蘇聯作為當時世界上唯一一個共產主義國家,雖然深受整個西方世界的敵視,但是因為法西斯的強烈擴張,逐漸引起了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的不安,蘇聯遂看到了和英法等國結盟的希望。

但是從1939年4月談到8月,由於英法等國矢志不移地推行“綏靖政策”,擺明了將蘇聯往蘇德戰爭的火坑裡推,談判終告破裂。

沒有安全感的蘇聯最終和德國在1939年8月23日締結了《蘇德互不侵犯協定》,這份協定被後世稱為蘇聯和德國骯髒的分贓協議,但是對於蘇德雙方而言,保證了雙方的和平。德國可以避開兩線作戰的窘迫,從容地在西線收拾英法,而蘇聯則可以暫時避免遭到德國的閃擊,可以抽出時間整軍備戰。

但是,笑容的背後是冰冷的刀槍,協定的侵犯並不代表蘇德雙方的沆瀣一氣,希特勒對共產主義根深蒂固的敵視決定了蘇德必有一戰,這一趨勢在希特勒推平西歐後更加強烈起來。

而斯大林也不會坐視自己的身邊出現一個法西斯龐然大物,況且蘇聯一直渴望將革命向歐洲輸出,所以即使德國不動手,蘇聯也會對德國發起攻擊。

所以,蘇德在跟時間賽跑,最終因為蘇聯深受大清洗等運動的影響,備戰速度遠遠落後於德國,希特勒最終奪得了先手。

此時對於希特勒而言,進攻蘇聯有以下優勢:

首先蘇德瓜分波蘭後,蘇德成為鄰國,兩國交界處基本是平原,便於德國機械化部隊大規模快速推進。這一點,在巴爾幹半島和土耳其的小亞細亞半島都無法辦到;

其次蘇聯境內除了有高加索油田,還有德國夢寐以求的烏克蘭黑土地。要知道,德國發動戰爭不僅僅需要石油,還需要更多的糧食,蘇聯完美滿足了這一點。而土耳其及中東地區基本都是熱帶沙漠氣候的不毛之地,除了石油,這裡沒有價值。而且最關鍵的是,此時的全球石油產地,並不是在波斯灣沿岸,而是在高加索和伊朗的裡海沿岸,而這些地方佔據蘇聯之後都可以得到!

最後,進攻蘇聯和英法的目標達成了一致,英國干涉的可能性更小。而如果德國進攻土耳其,首先英國就不答應,因為敘利亞等地是英國的託管地,英國不會答應。所以進攻蘇聯可以說是“順應了歷史潮流”。

最重要的是,進攻蘇聯消滅了蘇聯先動手的可能性,德國的先發制人能夠取得更大戰果!

2、中東還不是產油重地,且不確定因素太多

前面講過,此時的中東雖然開始了石油的開發,但是此時的石油產區格局是:石油產地主要位於伊朗高原和高加索地區,這是裡海沿岸地區,和今天的波斯灣沿岸有很大的差別,所以希特勒知道從哪裡能到裡海,那就是佔據蘇聯!

即使希特勒孤注一擲,本著未來波斯灣石油一定爆發的想法想要進攻土耳其進而是中東。那麼德國的行動更容易失敗。

前面說過,想要從土耳其進攻中東需要穿過巴爾幹半島,這個半島上分佈著品都斯山脈、羅多彼山脈等,根本就不利於德軍的機械化部隊推進。

從巴爾幹半島進攻土耳其需要穿過土耳其海峽,這又是一個難題,因為德國最強大的軍種是陸軍,在歐洲大陸所向披靡,但由於海岸線較短且被英國等封鎖,德國的海軍一直不強,

即使幸運地越過了土耳其海峽,在小亞細亞半島,分佈著安納托利亞高原,這也是非常不利於機械化部隊推進的。

所以如果不是希特勒腦子進水了,他是斷然不會選擇這條道路的。

最關鍵的是,因為海軍的缺乏,德國在中東的行動會隨時受到英國和蘇聯的夾擊。

因為蘇聯的黑海艦隊,就是遊弋在黑海海面,對於土耳其海峽,蘇聯紅軍知道意味著什麼。

而在地中海和愛琴海,傳統意義上一直是同盟國的勢力範圍。在北非,埃及雖然已經獨立,但是英國依然在敘利亞等中東地區保持著強大的存在,特別是英國控制者蘇伊士運河,他的安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二戰的走向,所以這裡絕對不能被德國染指。而一旦德國從土耳其進攻,那麼英國勢必不能坐視不管。

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會和蘇聯對土耳其境內的德軍形成夾擊。而由於德國的海軍實力不夠強大,所以被動挨打是肯定的。

這樣的情況下,別說是拿下中東了,能走到中東都費勁!

所以,希特勒是斷然不會選擇這條線路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我分四個方面回答你這個問題吧

蘇聯軍力強大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兩軍的戰鬥配備及軍隊數量:蘇聯在1938年起開始大規模擴軍,到1941年已經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裝甲部隊和空軍,全軍約230個師,500萬人,包括50個坦克師,和25個機械化師,總共2.4萬坦克,至少一萬架以上的飛機。

反觀德國:巴巴羅薩計劃開始時集結了包括僕從軍在內一共550萬人,190個師,3700輛坦克,193艘艦艇。由此可見蘇聯軍隊在軍備上遠勝於德國軍隊。

這是德軍

這是蘇軍

蘇聯與德國分贓不均造成衝突

1939年9月1日德國法西斯入侵波蘭後,蘇聯發表聲明,稱波蘭已不復存在和要保護波蘭境內的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佔領波蘭東部。通過蘇芬戰爭,蘇聯取得芬蘭部分領土,獲得漢科半島租借權。

1940年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加入蘇聯。同年6月,蘇聯照會羅馬尼亞政府,要求把比薩拉比亞"歸還"蘇聯,把北布科維納移交蘇聯。羅馬尼亞政府被迫接受蘇聯要求,蘇軍佔領上述地區。東方戰線的建立使蘇聯共增加領土46萬多平方公里,人口2200多萬,西部邊界向西推進約300-400公里。

根據德國與蘇聯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的秘密協定由於盧布林省和華沙省的一部分被劃入德國的勢力範圍(見今天簽署的蘇德友好和邊界條約所附的地圖),所以立陶宛國家的領土劃入蘇聯的勢力範圍。一旦蘇聯政府在立陶宛領土上採取保護其利益的特殊措施,那麼為了簡單自然地劃分邊界,目前的德國—立陶宛邊界應做如下凋整,即地圖土所標界線之西南的立際宛領土劃歸德國。 其次,茲確認,目前仍然有效的德國和立陶宛的經濟協定不應因蘇聯採取上述措施而遭到破壞。

可是由圖可見蘇聯並沒有完全按照協定分立陶宛一部分給德國,引發了德國的不滿,為蘇德關係埋下了隱患,希特勒才有了推行巴巴羅薩計劃的想法。

德軍擔心蘇聯會在吞併英國的關鍵時刻偷襲

德軍當時已經吞併了歐洲大多數國家,剩下西邊的英國負隅頑抗,東邊還有強大的蘇聯虎視眈眈,當時希特勒並不相信英國有能力反攻回來,也擔心蘇聯會在德國全力攻打英國的時候趁機偷襲,那德國就功虧一簣了,到那時候德軍就是勞師遠征,旅途乏困,而蘇軍以逸待勞,攻其不備,所以德軍索性就發動巴巴羅薩計劃偷襲蘇聯,一舉拿下蘇聯,平了隱患,何樂而不為!

蘇聯工業發達

我們看看蘇聯的工業就知道希特勒為什麼選擇入侵蘇聯而不是土耳其了:

1940年,蘇聯的生鐵已達到1500萬噸,鋼達到1830萬噸,煤達到1億6千萬噸,石油達到3100萬噸,商品穀物達到3830萬噸,棉花則為270萬噸

反觀土耳其中東國家工業並不發達,除了少部分石油什麼都沒有,而且環境惡劣,你說你是希特勒會攻打哪裡呢?


黃昏之殤23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在後來各國學者對二戰的分析中,德國的戰敗原因都有一條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作為當時工業基礎的重要能源“石油”的消耗殆盡和匱乏,這也造成了一個假象,那就是當時的德國只要佔領當時處於中立的土耳其,並控制中東的石油資源,那麼納粹德國似乎就能贏得二戰的結果呢?



這種思考問題的邏輯是錯誤的,尤其是在二戰歐洲的格局下更是如此,當時希特勒之所以能夠將德國迅速強大起來,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希特勒的冒險主義。另一方面是英法德綏靖政策。這兩點讓納粹德國軍隊實力都是翻倍的上漲,例如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德國就獲得了裝備精良的軍隊150萬人,而且捷克斯洛伐克的工業也進一步支撐納粹德國的擴軍能力!



因此納粹德國對英法德軍事行動充滿了幻想,不幸的是在法國竟然幻想成真,法國的迅速潰敗和投降讓德國寄希望快速降伏西歐唯一還具備威脅的英國!試想一下,以德國的陸軍和英國的海軍組隊,那豈不是世界無敵!希特勒當時基本就是這麼想的,然而讓希特勒驚訝的是英國的抵抗意志出奇的堅定!



當幻想無法實現,面對現實成了唯一的選擇,英國的海空軍仍然頑強的對抗著德國,也讓德國擅長的陸軍精銳無可事事的同時,還要擔心英國的報復性轟炸,也就是說集結在英吉利海峽準備登陸英倫三島的德國陸軍精銳此時無用武之地!



更為重要的是此時的蘇聯正在擴軍備戰,大量的蘇聯軍隊部署在蘇德瓜分波蘭後的蘇聯一方,而德國在東線的軍隊僅僅只是短期的防守,倘若如題主所述德國精銳從土耳其進入中東,德國本土將會暴露外蘇聯軍隊的視野之下!對於早就開始領土擴張的蘇聯,能不攻擊德國?徹底消滅歐洲的威脅也符合蘇聯的需要!



也就是說那個時期能源需要遠低於安全威脅,而實際上並不是德國沒有進入中東,而是在中東和北非活躍著英國人的抵抗力量,而且即使獲得控制權,也不見得能將獲得燃油運輸回歐洲本土!



到了二戰後起,德國缺乏的就不僅僅是能源了,兵源、裝備和糧食都是制約德國軍隊進一步擴大戰果的能力!


用戶3087668883


希特勒可以保證不打前蘇聯,但他也要保證前蘇聯不打德國啊;

1941年-1942雖然前蘇聯戰備不咋滴,但架不住前蘇聯體量大,當時前蘇聯可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與最大的軍事力量,而且《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實際就是擦屁股紙,只要斯大林想撕隨時可以撕,而且斯大林一向的表現就是:有利的條約我就遵守,不利的條約我就撕。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的道理不僅我們懂,希特勒也懂,萬一哪天斯大林這個“大流氓”突然反過來咬德國一口怎麼辦?還不如趁前蘇聯戰備差的時候打過去。


而當時世界石油格局和現在是不一樣的,整個歐亞大陸只有前蘇聯的高加索和伊朗的海灣油田有點油,連利比亞、沙特都沒開發,而希特勒想要維持德國的經濟和軍隊就必須要出去搶油田,而去搶油田就鐵定要打毛子了。

而即使希特勒不打前蘇聯打土耳其也是一樣的,別看當時土耳其和俄國都打了幾百年仗,似乎土耳其與前蘇聯是世仇,但那是因為俄國想搶奪土耳其的黑海出海口,打通俄國黑海到地中海的航線。



如果土耳其被希特勒佔領了,那前蘇聯不就等於幾百年都白忙活了嗎?怎麼可能答應呢!

其次,土耳其旁邊的伊朗和前蘇聯是穿一條褲子的鐵桿盟友,如果德國佔領了土耳其必然就會威脅伊朗(誰知道希特勒會不會打伊朗石油的主意?)前蘇聯也不會坐視不管。

所以左右都是和前蘇聯開打,自然希特勒選擇主動進攻前蘇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