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皇駕崩後,新皇登基一般如何安置後宮三千母妃?

國椦


古時候皇帝可是後宮佳麗三千,當然並不是說皇帝就有三千個老婆,這當然是不現實的,話說回來皇帝的妻子也絕對不在少數,甚至有的妃子直到皇帝駕崩都沒有見過自己的丈夫到底是長什麼樣子,那麼這麼多的女人,當皇帝死了之後,新皇帝登基,新上任的皇帝都會如何處理如此龐大的後宮呢。

首先最享福的便是皇帝的生母,俗話說得好,母憑子貴,自己的兒子坐上了皇帝的寶座,她的地位自然是水漲船高,她可以繼續留在宮裡享受榮華富貴。第二種就是為已過世的皇帝留下子嗣的妃子,這類女子基本都是要去兒子的封地,跟著兒子繼續生活的。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類女子是最幸福的,從此遠離宮中的勾心鬥角,頤養天年。

第三類女子,已經被皇帝寵幸過,只不過沒有為皇帝生下一兒半女,這類女子下場還算可以,新皇帝會給她們安排一個寺廟,讓她們在裡面度過餘生,畢竟已經被皇帝寵幸過,絕對不能讓她們直接出宮,否則的話萬一改嫁,那可就是皇室的奇恥大辱。

第四類女子,這類女子從未被皇帝寵幸過,如果運氣好,新皇帝會直接給她們一筆錢,讓她們出宮去討生活,這類女子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中,至於能不能改嫁,這一點還是看新皇帝的意思。第五類女子則比較悽慘,當然也侷限於少數幾個朝代,簡單地說就是殉葬,老皇帝去世,這些妃子要跟著殉葬,這種制度比較野蠻,很少有朝代會用。

最後一類則是被新皇帝看中,繼續做妃子,當然這種的相對來說是比較少見的,畢竟傳出去名聲不好,畢竟之前是自己父親的妃子,別的不說,名分也擺在那裡。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首先來說,根本就不可能存在所謂三千母妃的說法。雖然說後宮女子都有可能成為皇帝的女人,但要想成為新皇帝的母妃,那必須是得到過封號的。所以,一般來說,先皇駕崩之後,留在後宮的嬪妃能有個一二十個已經是頂了天了。



那麼,這些先皇的嬪妃們怎麼安置呢?在各個朝代有不同的規定。

在漢朝,先皇駕崩之後,后妃有兒子外封做王的,一般來說就可以到兒子的封地去,讓兒子來贍養。沒有兒子的,大多則是養在宮中。當然,先皇的皇后那是要做太后的,其餘的嬪妃也按照祖制進行安置。



到了唐朝,沒有子女的低級嬪妃是要去感業寺出家,為先皇祈福。如武則天在唐太宗駕崩之後就出家了。高級的嬪妃則仍然安置在宮中,如徐賢妃。當然,新皇帝也可以納先皇的女人,唐高宗就納了武則天。

到了明朝,朱元璋重開殉葬制度,沒有子女的嬪妃一律要為先皇殉葬。後來到了仁宗朝的時候才廢除了殉葬,依舊是養在宮中。



清朝時期,先皇駕崩之後,除皇太后之外,其餘先皇諸嬪妃一律遷往壽康宮頤養,成為太妃或者太嬪。皇太后則住慈寧宮,皇帝早晚要去給太后請安。如慈禧和慈安兩宮太后分別住東西兩宮,因此又稱東太后和西太后。


傅斯鴻


皇帝是每個人夢寐以求的位置,畢竟權力巔峰,而且後宮佳麗三千人,不過,也要知道,一般來說除了開國皇帝外每個皇帝都有後宮母妃三千,也就是說,每個皇帝在父皇駕崩後,都要面對如何處理三千個後媽的棘手問題。下面小史官就給朋友們講講古代皇帝如何處理先皇留下的三千後媽。

第一種,挑一些留下來,充實自己的後宮

倫理道德上講,這個肯定說不過去,但是,後宮三千人大部分沒有得到過先皇的臨幸,也就是說,除了少數先皇臨幸過的妃子需要特別處理外,其他的基本上可以挑出來留給自己。

第二種,削髮出家,成為尼姑

皇帝駕崩後,很多後宮佳麗都要去寺廟出家,歷史上鼎鼎有名的女皇帝武則天,在唐太宗李世民駕崩後,就去了寺廟出家做尼姑,只不過後來再次入宮。其實,出家也是一種好的歸宿,對於這些曾經的後宮三千人來說。不過,一些在皇帝生前地位很高的妃子,在新皇登基之後,也是可以選擇留在宮裡的,頤養天年。



第三種,這個很慘,守陵

守陵比前兩種慘多了,畢竟,留給新皇還有得寵的機會,再不濟也能夠衣食無憂,而出家為尼姑,自由多了些。守陵就不一樣了,過著清貧的生活,住在荒郊野外的陵園,而陵園有重兵把守,這些女子也出不去,這接下來的幾十年註定暗無天日。


第四種,慘無人道的殉葬

如果說守陵比較慘,那相對這一種方式,我相信每個人都會選擇守陵!以前有很多朝代,是有殉葬制度的,皇帝駕崩,周邊服侍的人一般要一起死,一些妃子也不例外!

以上就是我知道的新皇帝對於後宮三千母妃的處理方式,不得不說,皇帝一時爽,後宮倍淒涼,這些佳麗實在是命苦!

歡迎朋友們評論區交流!


無筆史官


每個朝代的傳統不一樣,加上每個皇帝都有自己的脾氣,所以對待先皇妃子的做法幾乎都不一樣。

最慘的處理方法,可能就是夏商周時期流行的做法。秦朝以前,各國君主最喜歡的就是人殉制度,越是喜歡的妃子,越是要去殉葬。所以那個年代女性待遇是相當的慘的。春秋霸主齊恆公,並沒有得到善終,是被政變所殺,但是他的陵墓被發現的時候,珠寶玉器簡直稱之為豪華,整個陵墓裡面都是殉葬的骸骨。秦朝以後,人殉制度被兵馬俑之類的傭所取代了,後世朱元璋倒是還用了一回。

朱元璋死前留下遺詔,要求妃子殉葬。朱允炆可是個大孝子,爺爺說啥就是啥,接到遺詔第二天就找人把妃子全殺了,並用水銀灌屍體,極度殘忍,這些妃子死後,朱允炆下詔稱其為朝天女,家屬受到朝廷恩典。

要說起相對幸福的,肯定就是被收繼婚。收繼婚一般都是少數民族建立起的王朝的風俗,遼朝、元朝早期、清朝早期都是有這個風俗的。先皇去世之後,其妃子可以被兒子或者兄弟繼承。
這個觀點自始自終都無法被漢人接受,元朝的蒙古人內部是允許收繼婚的,但是為了照顧漢人的感受,加了一條女性可以守節不嫁。清朝的滿人也有娶寡妻的習俗,後來因為漢人的強烈反對才取消掉。

歷史上還真有幾個出名的皇帝選擇了收繼婚。曹丕就選擇了笑納父親的部分妻子,隋煬帝楊廣也納了幾位前代妃子,還有個最出名的,就是武則天。武則天就侍奉了兩任皇帝,做了皇后不說,最後還登基做了皇帝,這絕對是史上待遇最好的妃子之一。

另外一種方式,就是趕其出宮。有些比較開明的皇帝,會選擇讓沒有子嗣的妃子出宮,自由選擇婚嫁。這種方式雖然比較少,但是肯定是幸福的選擇,如果不出宮,就只能選擇孤獨終老。漢文帝劉恆就留下遺詔,讓其沒有孩子的妃子出宮。

還有一種出宮方式,就是出家為尼。這種方式多出現在唐朝,一旦被打發成了尼姑,那一生就只能孤苦伶仃的守活寡,生活也不會有宮內富足,只能天天跪在佛像前唸經,天天清湯寡水,連口肉都吃不到。

當然,
要是兒子成為了皇帝,那麼就可以等著享福了。兒子當了皇帝,母妃自然是不用承受冷宮、出家為尼等悽慘生活了。明清朝代開始,她們都會在皇帝登基後搖身一變成為太后。至於明朝以前,就經常會出現太后被廢,還有兒子封了別人當太后的情況,就比如漢章帝劉炟,他登基後,就把撫養自己的周皇后封為太后,生母賈妃才僅僅只是個太妃。

參考文獻:《人殉及其法文化分析》、《明史·卷一·本紀第一》、《諭中原檄》、《中國通史 明清史》


我們愛歷史


這個要看哪個朝代。

漢朝時,先皇的妃嬪可以跟著兒子去封地。比如,漢文帝當皇帝前受封代王。漢文帝的母親薄姬,劉邦死後,她就跟著兒子劉恆到了他的封地。

但明朝就不同。明朝的皇子也都有封地,但是他們的母親卻不能跟隨他們去封地。先皇死後,這些妃嬪要麼殉葬,要麼奉養宮中。

清朝和明朝類似,先皇的妃嬪們都是奉養宮中。原來的皇后,當然就成了皇太后。原來的妃子,就成了太妃。

還有一些特殊的皇帝,生冷不忌,會把年輕的母妃收入自己的後宮,佔為己有。

比如隋煬帝楊廣,就對父皇楊堅的愛妃宣華夫人、容華夫人垂涎已久。楊堅剛剛駕崩,隋煬帝就把這二位夫人納入了自己後宮。

比如著名的女皇武則天,她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嬪,人稱武才人。太宗死後,作為未曾生育的妃嬪,武則天被髮往感業寺出家為尼。可是高宗李治,卻對自己的這個母妃念念不忘,最後把她納入了自己後宮,還封為皇后。

可見,凡事都沒有一定之規。皇帝怎麼高興,就可以怎麼做。但一般來說,新皇帝都會把先皇的妃嬪奉養在宮中的。


趣談秘史


皇帝是每個人夢寐以求的位置,畢竟權力巔峰,而且後宮佳麗三千人,每個皇帝在父皇駕崩後,安置這些美麗的後媽是個棘手問題。

有書君今天和大家回顧一下歷史,看看皇帝是怎麼安置那三千美麗的後媽的。

每個朝代的傳統不一樣,加上每個皇帝都有自己的脾氣,所以對待先皇妃子的做法幾乎都不一樣,有書君認為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挑一些留下來,充實自己的後宮

倫理道德上講,這個肯定說不過去。

但是,後宮三千人大部分沒有得到過先皇的臨幸,也就是說,除了少數先皇臨幸過的妃子需要特別處理外,其他的基本上可以挑出來留給自己。

二、削髮出家,成為尼姑。

皇帝駕崩後,很多後宮佳麗都要去寺廟出家,歷史上鼎鼎有名的女皇帝武則天,在唐太宗李世民駕崩後,就去了寺廟出家做尼姑,只不過後來再次入宮。

其實,出家也是一種好的歸宿,在後宮勾心鬥角還不如出家安靜。

但是,一些在皇帝生前地位很高的妃子,在新皇登基之後,也是可以選擇留在宮裡的,頤養天年。

三、這個很慘,守陵。

守陵比前兩種慘多了,畢竟,留給新皇還有得寵的機會,再不濟也能夠衣食無憂,而出家為尼姑,自由多了些。

守陵就不一樣了,過著清貧的生活,住在荒郊野外的陵園,而陵園有重兵把守,這些女子也出不去,這接下來的幾十年註定暗無天日。

四、慘無人道的殉葬。

如果說守陵比較慘,那相對這一種方式,我相信每個人都會選擇守陵。

以前有很多朝代,是有殉葬制度的,皇帝駕崩,周邊服侍的人一般要一起死,一些妃子也不例外。

五、趕其出宮。

有些比較開明的皇帝,會選擇讓沒有子嗣的妃子出宮,自由選擇婚嫁。

但是肯定是幸福的選擇,如果不出宮,就只能選擇孤獨終老。漢文帝劉恆就留下遺詔,讓其沒有孩子的妃子出宮。

以上就是有書君知道的新皇帝對於後宮三千母妃的處理方式,不得不說,皇帝一言九鼎,多少美麗少女一生淒涼。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先說一下,皇帝大多數都有三千佳麗,但這三千佳麗卻並不都是妃子。皇帝精力再怎麼旺盛,終究也是有限的,如此多的佳麗,大部分都是沒有受過皇帝臨幸的,這些人基本都是宮女,地位低下。少部分受過臨幸,但也只有高級的才有妃位,不過不管怎麼說,她們的地位肯定比一般宮女要高得多。

如此,這些先帝的女人地位迥異,處理結果也大為不同。當然,總的來說,她們的命運就都掌控在新任皇帝的手中。

宮女

宮女位卑言輕,怎麼處理只是皇帝一句話的事,她們中的極少數人“運氣好”,得以侍奉地位很高的妃子,甚至有些人侍奉太后,她們沒惹惱主子,即便皇帝死了,只要她們的主子沒事,她們就沒事。

而剩下的人只能期盼新君是一位明君了,在歷史上的大多數時候,她們的命運不外乎三種:

1、繼續當宮女,直至老死宮中。

2、被拉去殉葬。

3、出宮。

三種情況,第一種最普遍,第二種反反覆覆,第三種最少出現,只有當新君下令打開宮門的時候,那些年紀較大的宮女才能離開深宮。注意,是年紀比較大的,那些年輕的,還是要待在宮中,等到她們到了年齡,說不定又是一番光景了。

妃嬪

妃嬪的結局跟子嗣有很大的關係,子以母貴、母以子貴一向是皇家的規矩,所以可將她們簡分為有孩子的和沒有孩子的。

很多老皇帝死後,新皇帝會把自己的親生母親或撫養自己的妃子封為太后。在漢朝、明朝等朝代,皇帝的兄弟們往往會被封王,有自己的封地,而他們的母親也隨他們待在各自的封地。

而對於那些沒有子嗣的妃嬪來說,結局也要看時代。在漢朝以前,將妃嬪殺生殉葬相當常見,一般沒有生養子女的妃嬪都難逃殉葬的命運,三尺白綾、匕首與毒藥,任你選擇,或者宦官幫你選擇。此外還有將妃嬪趕去為先皇守靈的,雖然活著,但卻孤苦一生。

佛教傳入中國並大有發展以後,妃嬪們又多了一個選擇,那就是在先皇駕崩後削髮為尼,常伴青燈為先皇唸經超度。

相對於去守皇陵,出家為尼似乎會好點,因為還有機會,如最著名的武則天。

還有那些地位高的妃嬪,一般是嬪位以上的,除了身份尊貴的太后以外,那些地位高的妃嬪姬妾,也可以封為太妃太嬪等,平時就陪伴皇太后左右,解解悶。然而品階低的,卻連宮女都不如,因為她們是沒有出宮機會的。

最後還有一些皇帝,會將先皇那些年輕的妃嬪收入自己宮中,如窩闊臺收納父親鐵木真的妃子,或許你會說這是少數民族的收繼婚制度,但是漢族的曹丕收了曹操不少小妾,氣得卞夫人大罵。

總而言之,雖然例子很多,但都是一入宮門深似海,絕大多數入宮的女子,最後都難有一個好結果,她們的一生,往往都是以悲劇收尾。


平沙趣說歷史


三千母妃這個數字太龐大了,根本就是一個虛假的數字。雖然名義上皇宮裡的女人都是皇帝一人所擁有,但實際上只有獲得封號的後宮女子才能算皇帝的妃嬪,也就是新皇帝的母妃。

唐玄宗時期,後宮服侍的宮女超過4萬人,但實際上唐玄宗在後宮制度上仍然保持著四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的制度。也就是說如果滿員的話也只有一百多人。



安置方式有以下幾種

留在皇宮侍奉新皇

這種情況在古代不多,但是也有很多皇帝貫徹執行好資源不要浪費的選擇,把先皇妃嬪中漂亮年輕的都納入了自己的後宮。

比如曹丕在曹操死後,把曹操留下的漂亮小妾不挑不撿的都納入了自己的後宮,口味可以說相當的重。還有李世民死後,23歲的李治看中了27歲的武則天,所以也把這位風姿綽約的母妃納入了自己的後宮,兩人還演繹了一把超乎尋常的愛情故事。



跟隨兒子封地養老

這種情況在大多數存在於漢朝,因為漢朝皇子成年之後,需要去封地就國,所以等到老皇帝死後,有兒子的皇妃可以去找自己的兒子養老,過上比較幸福的晚年生活。

不過擁有這種幸福晚年的妃嬪卻沒有多少;一來是需要皇妃生兒子,而且還要封王,二來這種制度在歷史上的時間也不長。



遣散回家

這種情況很少,但是也應該存在過。比如三國時期寡婦再嫁的很多。就連劉備入川時,娶的都是寡婦。而且《資治通鑑》中記載;“魏用高祖遺詔,三夫人以下皆遣還家。 ”也就是說曹操遺命,三夫人品級以下可以遣散還家,證明了這種事情是存在的。當然遣散的只是曹丕看不上的。



出家為尼,青燈古佛一生為伴

這種情況在唐朝發生的比較多,也是專門針對沒有子女的妃嬪。最有名的就是武則天了,她在李世民死後,被送入感業寺為尼,如果沒有李治,很可能一輩子就出不來了。



為老皇帝守陵

這種結局從漢朝便有,延續了僅兩千年。《漢書》中記載,漢武帝死後,霍光把武帝的妃嬪都放到了陵園之中守陵。之後漢朝歷代帝王皆效仿此例

《資治通鑑》中也記載了唐朝也有妃嬪守陵的情況。



陪葬先皇

對於後宮妃嬪來說,最殘酷,而且也是使用最多的就是陪葬制度。這一制度從先秦時期就已經產生

到秦始皇時期,秦始皇去世,整個後宮沒有子嗣的妃嬪都被秦二世下令陪葬。而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把六國所有的王妃都接到了自己的後宮之中,可見陪葬人數應該很多。

到了清朝時期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也有妃嬪殉葬,直到康熙年間,御史朱斐上奏康熙,請求廢除人殉制度。從此之後人殉才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




總而言之,大多數妃嬪的命運是非常悲慘的,每個後宮有編制的妃嬪最少幾十個,而皇帝精力有限,大部分皇妃是沒有和皇帝生育過孩子的。而沒有生育子嗣的妃嬪運氣好的話是遣散回家,或者出家為尼。運氣不好的話,大部分都會被派去守陵或者殉葬。


我是越關


首先還是要說明一下,後宮三千母妃還是有點誇張了。以唐朝為例,皇帝的后妃大致是這麼一個編制:

一皇后,四夫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九婕妤(jieyu),九美人,九才人,二十七寶林,二十七御女,二十七采女,合計是122人。

名義上來說,宮女也屬於皇帝的女人,但是沒有職稱,也沒有封號,前任皇帝能用,後任皇帝也能用,壓根就不能被新皇帝稱之為母妃,這種就不考慮在內了。



一般來說,先皇過世,新帝登基,對於這些所謂的母妃,大概有這麼幾種處置的方式:

(一)、據為己有

這後宮佳麗那麼多,真正能被皇帝臨幸的又能有多少人?先帝去世,新皇登基,順勢收幾個先帝的嬪妃也算不上什麼大事。比如說一直來為大家所詬病的隋煬帝,即位後便霸佔了楊堅的數位后妃。

(二)、出家為尼

在唐朝,先皇過世後,沒有生育過的嬪妃要去感業寺出家為尼,常伴青燈。典型的例子就是武則天了,武則天本是李世民的才人,李世民去世後,武則天便在感業寺為尼。

(三)、守陵/殉葬

在很多時候,很多沒有生育的后妃,會被髮配守陵。守陵算是下場比較好的,更有甚者,會被進行殉葬,比如說秦二世胡亥,就將不少秦始皇的后妃給拉去活活殉葬了。



(四)、隨兒子前往封地

西漢初年,封國與郡縣並行,老皇帝死後,有兒子的后妃,會隨兒子前往封地,度過餘生。典型的例子就有西漢文帝的母親薄太后,在漢文帝沒成為皇帝之前,就隨兒子居住在封國內。

(五)、在後宮中度過餘生

地位比較尊貴的后妃,會在新皇登基後繼續在後宮中居住,而且地位超然。最為典型的就是先皇的皇后,新皇的生母等。



當然,對於一些地位可能不是那麼高的后妃,也可能在後宮中默默的度過餘生。


小鎮月明


一個潮汕女孩的心聲!

希望中國社會上有人可以看到,幫助一下潮汕女擺脫保姆跟生兒子機器的命運。《經濟獨立是女人最大的底氣》祝福天下所有潮汕女都不要走自己媽媽的後路,潮汕的女人你們要明白,你們既不是保姆,更不可能是生兒子的工具,潮汕地區重男輕女全國有名。我希望你們都能遠離,畢竟從小在重男輕女的地區生活你們已經夠不容易了。(再見了,封建,習俗多,規矩多又是全中國最重男輕女的災難區的潮汕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