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經典解讀+智慧案例 第七十九章 常與善人

第七十九章 常與善人

《道德經》經典解讀+智慧案例 第七十九章 常與善人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譯文

調和了深仇大怨,必定還留下餘怨,這怎能算是妥善的解決辦法呢?因此,聖人掌管著借據的存根,卻不去向人索取償還。有德之人如同掌管借據的人一樣寬而不取,無德之人如同掌管稅收的人一樣苛求索取。自然的規律對誰都不偏愛,總是伴隨著有德之人。

名家註解

河上公:殺人者死,傷人者刑,以相和報。任刑者失人情,必有怨及於良人也。言一人

吁嗟,則失天心,安可以和怨為善也?古者聖人執左契,合符信也。但刻契之信,不責人以

他事也。無德之君背其契信,司人所失。

王弼:不明理其契,以致大怨已至,而德以和之,其傷不復,故必有餘怨也。左契防怨之所由生也。有德之人念思其契,不念怨生而後責於人也。徹,司人之過也。

朱元璋:君能釋天下之大怨,則坐朝堂而布大道,修明政刑,釋無辜,刑有罪,賑貧乏,而中稅斂,欲使民餘而不盡其所有,則冤解而怨平,上帝可親矣。

經典解讀

在這一章中,老子警告執政者不可蓄怨於民,不要激化與老百姓之間的矛盾。因為蓄怨太深,就難以和解;用稅賦去榨取百姓,用刑法去鉗制百姓,都會惹民怨憤。所以,為政者應該像有道的聖人那樣,行“無為”之治,以“德”化民,給予而不索取,不擾害百姓。

老子還提出了“執左契而不責於人”的觀點,希望那些剝削者積德行善,不要擾害他人,以得到天道的庇護。天道“無親”,對萬事萬物都非常公正,並非是對哪一人、哪一物有特殊的照顧。行善的人之所以得到“天”的幫助,是其順應自然規律並不懈努力的結果。

老子特別強調,用“德”和解重大的怨仇,肯定會留下殘餘的怨恨。最好的辦法,就是實行清靜無為之政,輔助百姓而不干涉他們,給予百姓而不向他們索取。這樣就不會積蓄怨仇。否則,肆意盤剝、搜刮,隨意施用嚴刑峻法約束、限制人民,那就難免與民結怨。

從為人處世的角度來看,如果一個人把自己所受的怨氣全部翻出來,結果就會越想越氣、越氣越想,最後搞得自己怨氣沖天、愁雲翻滾。結果是不再去做善事,本來他是固守柔弱的,結果心裡滿是怨恨就變成了剛強,也就可能招致大災了。

聖人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就儘量化解自己與他人的怨恨,儘量不去責備他人,別人跟他借錢,他也不去要求別人償還,一切順其自然。而無德的人,則恰恰相反。這就是“有德司契,無德司徹”。有德與無德、怨與善,就在於一個人怎麼想、怎麼去做。

聖人總是能夠看到事物好壞兩個方面。他們用美好、光明的一面來使自己保持愉快、向上的心態,用世界醜惡和黑暗的一面來警醒自己。我們應向聖人學習,多看社會的光明面,多想別人對自己好的一面。對於別人的過錯,對自己的傷害,要善於忘記;對於滴水之恩,要以湧泉相報。

《道德經》經典解讀+智慧案例 第七十九章 常與善人

智慧典例

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即上天並沒有偏袒之心,只是愛護真心行善的人。這句話,真是令人心悅誠服。所謂“自天佑之,吉無不利”,行善之人必會得到上天的恩賜。

中國民間都有祭灶神的風俗。傳說,每年過小年這一天,灶神要上天;而除夕這天,灶神從天上回來。灶神上天所要做的,是向天帝報告這戶人家的善惡功過。若是積德行善的人家,上天將會令其漸漸地興隆;若是作惡的人家,上天將會使其漸漸地衰敗。

正如《周易》所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積善的人,將會得到福報。而作惡的人,將會得到災殃。人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遇到難處,別人有難時幫上一把,待自己有困難時別人也會幫忙的。人生的旅途很長,幫人就是幫自己。

一天,一個蘇格蘭貧農救了一個掉到深水溝裡的孩子。次日,一位乘坐豪華馬車的紳士便帶著厚禮到他家表示感謝:“我是昨天被你救起的孩子的父親,我今天特地來向你表示感謝。”他回答道:“我不能因救了你的孩子,就接受報酬。”

這時候,他年紀尚小的兒子正好從外面回來。紳士說:“這樣吧,我資助你的兒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希望他將來能成為讓你自豪的人。”後來,那個孩子從聖瑪利亞醫學院畢業了。

有一年,紳士的兒子,也就是被貧農救起的那個孩子染上了肺炎,是抗菌藥物青黴素將他從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其實,那個紳士就是二戰前英國上議院議員老丘吉爾,紳士的兒子就是著名的英國前首相丘吉爾,貧農的兒子則是發明青黴素的亞歷山大?弗萊明爵士。

雪中送炭本傑明?富蘭克林曾說,一個人種下什麼,就會收穫什麼。那個蘇格蘭貧農正是因為幫了別人,才使自己的兒子有了成才的機會;而老丘吉爾也因為幫了別人,才保住了兒子的生命,使之有機會成為20世紀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政治家之一。

其實,善惡自有前因後果。不懂此理的人,以為作惡不得禍,行善不得福。因此,就善不欲為,惡則時而為之。懂得此理的人,則能夠漸進地克己斷惡、勤力修善。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情況,助人並非圖報,但樂於助人者也恰恰在無意中為自己創造著好機緣。

郭母不幸患白血病,急需5萬元治療費。郭家賣房、賣物,東挪西借,僅湊到2萬元。正當山窮水盡之時,他們卻收到一筆鉅額匯款。這雪中送炭的人,是香港一名富商賴先生。

賴先生與郭家非親非故,為何要寄去鉅款幫助他們呢?其中還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

那一年,賴先生回故鄉觀光,與太太和兩個女兒在公園遊湖,不料遊艇翻了,一家人全部落水。在這危急關頭,正在公園遊玩的小郭立即奔過去折來一根大樹枝,把正在水中掙扎的賴某夫婦拉上岸,接著又跳入水中將兩個小女孩救了上來。

賴先生一家脫險了,小郭正要離開,感激不盡的賴先生盡數掏出身上的港幣、人民幣計5000多元,並且摘下手上的寶石戒指酬謝,但小郭堅決分文不收。

賴先生又請求救命恩人留下姓名,小郭卻說:“誰都會碰到危難,幫上一把是應該的。”說罷就拉著女朋友走了。後來,賴先生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終於查知救命恩人名叫郭小浪。

後來,賴先生又回故鄉投資辦廠。當他得知小郭的母親病危缺錢時,立即悄悄到醫院為其交齊了醫療費,然後又給小郭家匯去2萬元錢。就這樣,樂於助人的小郭在自家發生危難的時候,也及時得到了他人的幫助,解了燃眉之急。

《道德經》經典解讀+智慧案例 第七十九章 常與善人

所以說,助人即是助己。你幫助了別人,方便了別人,其效應也許一時還不明顯。但你若能常與人方便,常替別人分憂,日積月累,就會成為一筆難得的巨大財富。

幫助別人難免耗費時間和精力,甚至會誤了自己的事。不過,長遠來看,幫助別人,是得大於失的,這就是所謂的感情投資,未來收穫的必定比今天投入的多。總之,幫人是積德之事,最好能幫就幫。幫了別人,在將來的某時某地,你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回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