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學區房和輔導班,而是這四樣東西

孩子最想要什麼禮物?答案並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

“有什麼樣的禮物我們負擔得起,他又喜歡,還能改變他的生活?”

毋庸置疑,如今的青少年都想要時髦的衣服、高科技電子產品、昂貴的運動裝備或其他實實在在的禮物,使其能充分融入他們的小圈子。


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學區房和輔導班,而是這四樣東西


但進一步講,他們真正想要的又是什麼呢?

也許,一個牢固的情感基礎,才是你能真正給予孩子,讓他受益終身的無價之寶,幫助他成長為一個受人敬愛、富有愛心、充滿自信、出色能幹的成年人。

勞拉•里根將目光聚焦於這一問題,探討了青少年本質上最想要什麼。她是一名社會學家,同時還是《如何做受孩子尊敬的父母》一書的作者。里根表示,總的來說,青少年希望成為獨立的個體,獲得良好的自我感覺,同時與家人保持積極和睦的關係。

從這個方面來講,青少年與成年人沒有什麼區別。心理學家安德里亞•安吉爾若干年前曾在他經久不衰的著作《神經症與治療》中寫道,情感健康包括強烈的歸屬感,同時自我感覺為一個自信且有能力的獨立個體。就像搖滾樂隊“難以置信的絃樂隊”在一首歌中唱到的,“我是誰?我屬於哪裡?”

對於以上兩點目標,里根建議家長可以給予子女四樣關鍵而又非同尋常的禮物。這些禮物能夠協助青少年培養良好的自我感覺以及和諧的社會關係。這一點不僅是根據美國男孩女孩俱樂部(Boys & Girls Club of America)的發現而得出的,而且還經過其他青少年服務組織和專業人士證實。這四種情感越完善,越有助於孩子成長為一個情感健康的成年人。

1. 歸屬感

與我們最“契合”、永遠接納我們的地方,首先就是家。在青少年時期,我們還會從同齡人、學校或社區團體獲得歸屬感。


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學區房和輔導班,而是這四樣東西



2.權力感與影響力

青少年都渴望能有人傾聽並回應他們的想法,也渴望有能力去影響他人的決定和行動。這首先起源於家庭,再逐步拓展到其他群體。


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學區房和輔導班,而是這四樣東西


3.自我價值感

自我價值感是指青少年感覺自己對他人有所貢獻,不管是提供了有意義的幫助還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學區房和輔導班,而是這四樣東西

4.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青少年需要發掘自身的天賦和潛力,並判斷自己能夠勝任某項任務。


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學區房和輔導班,而是這四樣東西


勞拉•里根的《如何做受孩子尊敬的父母》一書使得家長和青少年能夠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進行公開坦誠、輕鬆舒適的溝通,並達到上述目的。每一章都介紹了一個新的溝通技巧,並配有現實生活當中的親子對話作為例子。

當父母呵斥孩子的時候,孩子往往會不理不睬。當孩子對父母冷言冷語,語帶諷刺,甚至更糟糕的,不搭理父母的時候,父母就失去了幫助他們成長的機會。有了積極的溝通技巧,孩子才會逐漸打開心扉,接受這份“禮物”。這樣的禮物正是大多數家長想要給予他們,卻又屢屢失敗的。

青少年大多通過模仿身邊的例子來學習溝通技能。如果父母能夠一直以充滿愛意和尊重的方式跟對方交流,那麼親子之間的對話自然而然地也會有所改善。


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學區房和輔導班,而是這四樣東西


在講法語的家庭中,孩子也會學著說法語。如果父母總是彼此惡語相向,那麼在這個家庭裡成長的孩子,學習的也是充滿敵意的語言。如果父母之間的說話方式總是為對方著想,互敬互愛,那麼孩子自然地就會學習這樣的說話方式。

如果你意識到你同愛人或子女之間的交流傳遞了太多的負能量,總是充滿了蔑視、批評或責備呢?不妨認真考慮一下,轉變為更積極的方式吧。專家的著作、工作手冊和網站“兩個人的力量”均詳細闡述了合作性對話和衝突解決等問題。儘管其中的例子都旨在促進夫妻之間的溝通,但所涉及的技巧也同樣適用於父母和青少年。

注意:不要越過底線!

在親子交流時,應當注意措辭和語氣,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打開溝通的渠道。你希望藉此渠道來傳達什麼?只有當父母和子女雙方傳遞喜愛、友善、互惠、感激、幫助等積極的東西時,父母才能夠順利地將這四樣最關鍵的“禮物”教給孩子:歸屬感、影響力、價值感和效能感。

參考: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resolution-not-conflict/201808/the-4-ultimate-gifts-you-can-give-your-tee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