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武術知識:「身備五弓」與「反弓斷弦」是一回事嗎?

傳統武術知識:“身備五弓”與“反弓斷絃”是一回事嗎?

內三家——太極、形意、八卦,都講究弓,隨著拳法融合,推手流行,對弓的理解趨向統一了。特別是需要大功夫才能練就的形意拳,淪為簡單的招式之後,對它的理解也就趨向骨節技巧了,而忽視了真正的功力——筋的訓練,與骨的強化。

太極的弓,是弓身成斷環的犁弓,即好比一個弧圈,自腳跟到手指,通過脊柱以最直接的弧線壓成一體,那麼由跟到稍,便有一個最直接的物理壓力。因為是稍節的頂端施以壓強的,而不是側面,這就是備弓的秘密。是為集中力量,保證攻擊點順著壓力線貫穿對手。手腳貫通,便是身備五弓。

所以八卦掌的拳譜有言:一手不勞憑指力,犁牛猶怕反弓張。出自制弓諺語“翻弓打死牛”之說,對應趟泥步,也說犁具能夠切地,除了犁頭的造型與切入角度,靠的更是犁弓的造型與合力能力,換了別的形狀,勁力都難以集中犁頭。

繃弓,則是隱喻脊柱與腿連成一張弓,出拳好比射箭。是為繃弓射箭。

備弓是為內家要領,繃弓則為發勁技巧,但還都是“法”不是“弓”。唯有“反弓斷絃”是為功,形容的是功力之下的殺傷狀態。即是沒有功力,便如何也達不到效果的,不似備弓、繃弓,尋常人也能掌握。

反弓斷絃被混為一談了,且因為沒有功力,便演化出了種種歪說。有些拳論,用以指導初學者是不對的,容易低級化理解。

傳統武術知識:“身備五弓”與“反弓斷絃”是一回事嗎?

反弓就是反曲弓,是相對直弓說的。就是弓稍反捲那個樣式的,弓身彎曲,是“弓”字形,而直弓是C字形。

沒有上弦的反弓,弓身是反捲呈圈曲狀的,上弦是把這個弓身反向扳曲過來,如此就比直接拉住兩頭的直弓可以儲存更多能量。

直弓多為長弓,反弓多為短弓,因為動能強勁,所以弓身可短,卻不減威力,特別適合在馬背上使用。其特點在撒放上,表現為弓弦回彈的速度更快。弓身可惜迅速恢復狀態,如此發箭的間隙則可以更為密集。

反曲的弓稍有長短軟硬之別,長稍且硬,這一段沒有彈性,則容易在開弓的時候針對弓身形成槓桿力,方便開弓。而就撒放上,回彈速度太快會蹭到手指,會影響到精準度。細說奇說,“弓”是非常細膩的學問。

傳說成吉思汗就弓身與強度進行過最佳比例的改良,發明雙反曲硬弓,強度極大,需要幾個人合力才能給弓上弦。

傳統武術知識:“身備五弓”與“反弓斷絃”是一回事嗎?

“反弓斷絃”說的並非繃弓射箭,而正是弓弦繃斷瞬間,弓身驟然反崩開的這數人合力。是反崩,而非拉力張滿,所以其運行內涵,則與備弓不同。

弓有翻弓現象,是功稍製作時與弦配合不夠好,使用的時候就會出現差錯,這個差錯的表現正是反弓斷絃,其力之大,有句話叫“翻弓打死牛”。

消息全憑後腿蹬,可以理解為觸發消息,形成“斷絃”。

捕獵的夾子,也是反弓原理,那個觸動的機關,叫做消息,而這個玩意,叫做“夾剪”。 這是形意拳的核心秘密,其他拳架打法雖然已經十分高明瞭,然而也只是外在形式而已。

拳譜有言:六合相聚人難躲,遇敵好似弓斷絃。

形意拳拳譜又有出手如藥箭一說,藥箭說的又是“窩弓”,就是弩,跟弓箭又不一樣。弓箭是以手開弓,撒手即射。而弩是有機括掛住弓弦,不必用力張弓,扣動扳機才發射,所以可以設置陷阱埋伏。

出手如藥箭,就更加類似捕獵夾剪,一觸即發的感覺。這是與形意拳的發力特色——顫筋崩勁相關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