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美了!妙相莊嚴——甘肅省博物館藏佛教文物展

太美了!妙相莊嚴——甘肅省博物館藏佛教文物展

佛教在傳入我國內地的過程中,甘肅全境是最早得聞佛法的地域。 史料記載公元前4世紀甘肅的武威、天水就有佛教傳入,比一般認為佛教傳入內地的時間早了300多年。兩漢時,有明確記載大月氏國王的使者口授佛經給秦景憲。此時,甘肅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必經之地,東來西往的高僧很多,甘肅成縣已有大雲寺建成。

太美了!妙相莊嚴——甘肅省博物館藏佛教文物展

魏晉南北朝時,佛教在中國空前發展,五涼政權在西部的先後建立,尤其是前涼以佛教為國教,直接推動了佛教的發展,敦煌和涼州成為佛經翻譯中心和到洛陽和江南一帶傳佛高僧的輸出地,大名鼎鼎的竺法護、帛遠、佛圖澄、竺佛念、鳩摩羅什、曇無讖就不用說了,先後還有敦煌高僧曇猷、於道邃、超辯,慶陽高僧姓皇甫僧名釋慧虔,蘭州出生涼州出家的高僧慧玄暢,隴西高僧僧鏡等,他們不但到江南傳播佛教主持建寺,而且和玄學名士談佛論玄,佛玄結合推動了南朝“四百八十寺”佛教的大流行。這一時期,佛教在甘肅的發展和傳播已經由小乘向大乘過渡,中國佛教宗派也開始出現,而且,佛教石窟和寺廟也大量建造,佛教藝術初顯其獨特的光輝,崇佛的北魏在大破涼州後東遷河西人口到大同,大批涼州工匠帶去建造石窟的技術和藝術,才有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的鼎盛。

太美了!妙相莊嚴——甘肅省博物館藏佛教文物展

唐朝時期,甘肅佛教進入鼎盛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裡佛教藝術從內容到藝術都有新的創造,達到了高峰。寺院經濟發達。

五代、宋、元、明、清時期,甘肅佛教由鼎盛而下,但藏傳佛教大發展,不少佛寺如張掖大佛寺、涼州海藏四、天祝天堂寺、河州炳靈寺改宗為藏傳佛教,重塑佛像或壁畫重繪,加入密宗元素。由於明代同西域交通斷絕,敦煌石窟孤懸海外,愈加凋敝。清代和民國時期,佛教建築遭到破壞,佛事式微,佛教積存大量流失海外,引發了世界對中國西域佛教文化及歷史的研究熱潮並且持續到現在。

太美了!妙相莊嚴——甘肅省博物館藏佛教文物展

總結佛教在甘肅的傳播發展和對中國內地及朝鮮、日本的影響,得益於這樣幾點,一是地域,絲綢之路,古代中西商貿和文化交流的大道在我國的主要路段在甘肅,高僧往來佛教傳播是必然;其二,政權更迭:五涼立國,北魏崇佛,吐蕃統治,歸義軍供養等等,持續推動了佛教的立足和發展;其三,人才,高僧雲集,行僧過境,譯場廣佈,藝術交流等等源源不斷的來回交流,造就了佛教及其藝術在甘肅的獨特地位。

佛教藝術展作為甘肅省博物館2010年度新推出的常設展之一,展覽風格新穎,構思巧妙,展出文物檔次高,許多是從未在大眾面前露面的文物,展現了甘肅佛教歷史發展的源流和歷程。

太美了!妙相莊嚴——甘肅省博物館藏佛教文物展

太美了!妙相莊嚴——甘肅省博物館藏佛教文物展

鎏金十一面觀音像 明代

太美了!妙相莊嚴——甘肅省博物館藏佛教文物展

太美了!妙相莊嚴——甘肅省博物館藏佛教文物展

石觀音菩薩立像 隋代

秦安縣出土 像高132釐米。頭戴四瓣花冠,冠正面飾阿彌陀佛像,以示觀音將來繼承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面形圓潤,眉目清秀,表情慈善安祥。袒上身、斜披絡腋,頸佩寬邊項圈,正中綴一寶石。左右肩頭各飾三條披帶。纓絡交叉於腹前圓環中。下身系大裙,並在腹部翻出一截,衣紋疏朗。右手曲肘上舉持蓮蓬,左手下垂持淨瓶,跣足立於座上。整個造像刻劃細膩,手法洗練,神態自然。這種單體的觀音造像在北周至隋代時期,成為中國佛教雕塑的一大特色,是件難得的佛教藝術珍品。

太美了!妙相莊嚴——甘肅省博物館藏佛教文物展

蝴蝶裝妙法蓮華經 西夏

太美了!妙相莊嚴——甘肅省博物館藏佛教文物展

石雕彩繪釋迦多寶佛像 北魏

涇川縣出土 此像高18.5釐米,寬15.8釐米。兩佛均坐在有屏風的臺座上,右手施無畏印,左手均殘。釋迦渦旋紋肉髻,多寶螺髻。上部殘缺,內為蓮瓣,中為忍冬紋,外為火焰紋。釋迦著赭石袈裟、石綠僧祗支,多寶著石綠袈裟、赭石僧祗支。彩繪以赭石、石綠、白粉為主。釋迦、多寶對坐說法取材於《法華經·見寶塔品》。

太美了!妙相莊嚴——甘肅省博物館藏佛教文物展

太美了!妙相莊嚴——甘肅省博物館藏佛教文物展

太美了!妙相莊嚴——甘肅省博物館藏佛教文物展

太美了!妙相莊嚴——甘肅省博物館藏佛教文物展

權氏造千佛碑 西魏

出土年份: 1999 出土地點: 天水市

詳細介紹: 權氏造千佛碑 西魏 秦安縣出土 碑高120釐米,寬67.5釐米。四面雕刻,四龍蟠交式碑首。碑正面交龍正中雕一獸面,口銜龍身。下部開一外方內圓淺龕,龕楣雕飾火焰紋。龕內雕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佛結跏蚨坐於須彌座之上,施無畏印。龕外左下側有2身供養人。右下側有3身供養人。大龕之下七個小龕內雕刻坐佛七尊。坐佛下為10排浮雕千佛,每排30身,共300身。千佛之下依次雕刻供養人立像8身、車馬出行圖、供養人10深。碑陰上部圓拱形龕內雕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佛結跏蚨坐於須彌座之上,施無畏印。龕外兩側刻2只護法獅子及御獅奴。大龕上雕刻2身飛天。大龕之下為千佛,千佛下刻發願文有“大魏大統十二年□□弟子權早□供養佛”。碑左側面為千佛,右側面上部千佛、下部供養人。整碑以千佛為主,與北朝盛行的禪宗觀念有關。諸如莫高窟、雲岡、龍門等石窟中北朝洞窟中也有千佛密佈,成為這一時期石窟藝術的最大特點之一。

太美了!妙相莊嚴——甘肅省博物館藏佛教文物展

太美了!妙相莊嚴——甘肅省博物館藏佛教文物展

太美了!妙相莊嚴——甘肅省博物館藏佛教文物展

太美了!妙相莊嚴——甘肅省博物館藏佛教文物展

太美了!妙相莊嚴——甘肅省博物館藏佛教文物展

大統二年權氏石造像塔 西魏

出土年份:1999 出土地點:天水市

詳細介紹:大統二年權氏石造像塔 西魏 秦安縣出土 塔高172釐米。三層塔身呈方形,樓閣式,每層之上有塔沿覆蓋,簷角平直,無起翹,雕出瓦壟和屋脊。塔每層四面開龕,分別雕刻佛、菩薩、弟子、侍者及供養人。最下層刻有“大統二年歲次□□”之句。帶紀年的西魏造像塔存世不多,而且是一石一層多級造像塔中最完整的一件。為研究北魏向北周時期的佛教藝術風格的轉變,提供了實物資料。

太美了!妙相莊嚴——甘肅省博物館藏佛教文物展

太美了!妙相莊嚴——甘肅省博物館藏佛教文物展

高善穆石造像塔 北涼

出土年份:1999 出土地點:酒泉市

詳細介紹: 高善穆石造像塔 北涼 酒泉市石佛灣子出土 塔高44.6釐米,底徑15.2釐米。黑色砂頁岩質,塔基已佚。基座之上為八面形的塔基,刻出供養菩薩八身,七身立式,一身端坐蓮臺,各像左側上角刻有八卦符號。塔基上為圓柱覆缽形塔身,上刻隸書發願文與經文36行,內容是《增一阿含經·結禁果》中的一段,紀年為承玄元年(428年)。上頂瓶形覆缽,覆缽開八個圓拱龕,七個龕內刻禪定坐佛,一龕內雕交腳彌勒。覆缽之上有七重相輪,頂端寶蓋象徵天穹,陰刻北斗七星。此塔為現已發現的中國模仿印度覆缽塔的最早實例。

太美了!妙相莊嚴——甘肅省博物館藏佛教文物展

太美了!妙相莊嚴——甘肅省博物館藏佛教文物展

太美了!妙相莊嚴——甘肅省博物館藏佛教文物展

太美了!妙相莊嚴——甘肅省博物館藏佛教文物展

太美了!妙相莊嚴——甘肅省博物館藏佛教文物展

太美了!妙相莊嚴——甘肅省博物館藏佛教文物展

太美了!妙相莊嚴——甘肅省博物館藏佛教文物展

《報父母恩重經變》圖軸 宋代

敦煌莫高窟藏經洞 畫面高182釐米,寬127釐米。畫中心繪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並坐說法,上部繪“七佛”、“七寶”、及仙山樓閣等。下部有十弟子、十二菩薩分列兩側供養。圖軸絹地、敷彩,繪佛、菩薩、僧俗人眾等110多人,人物形象生動自然。經變故事分列在說法圖兩側,以經變畫常用的連環畫形式展開,一個情節一幅圖,共有15幅。它們各自獨立,相互之間用山石分隔,每幅畫的右側或左側都有墨書榜題,說明所畫內容。是國內現存的幅面較大且有紀年的一幀絹本佛教故事畫。

太美了!妙相莊嚴——甘肅省博物館藏佛教文物展

太美了!妙相莊嚴——甘肅省博物館藏佛教文物展

太美了!妙相莊嚴——甘肅省博物館藏佛教文物展

觀佛三昧海經 北魏

太美了!妙相莊嚴——甘肅省博物館藏佛教文物展

太美了!妙相莊嚴——甘肅省博物館藏佛教文物展

太美了!妙相莊嚴——甘肅省博物館藏佛教文物展

法句經 北涼

太美了!妙相莊嚴——甘肅省博物館藏佛教文物展

太美了!妙相莊嚴——甘肅省博物館藏佛教文物展

藏文寫經 唐。吐蕃

太美了!妙相莊嚴——甘肅省博物館藏佛教文物展

太美了!妙相莊嚴——甘肅省博物館藏佛教文物展

太美了!妙相莊嚴——甘肅省博物館藏佛教文物展

十八羅漢木雕造像 明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