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生活,該不該以「兼職」過日子?

大學與社會的距離,就是短短的幾年。

不知上大學時候的你,每個月的生活費是多少?據數據統計,18年一二線城市的大學生一個月的開銷至少在1300元,三四線城市的高校花費也有1000元左右。這其中包含了正常的飲食消費和外出休閒。

在廣州等一線大城市,其實學校食堂的花費相對還是較低的。一餐7至9元,就能解決正常的溫飽。但如果真正要算起來,休閒外出的費用才佔了消費支持的大頭。大城市隨便看一場電影,少說也要40元。再加上外出的一餐飯,一次出行沒有100元好像都不是一個正常的情況。

但不是所有大學生一個月的生活費都有1300元,因此為了滿足日常的開銷,兼職就成了一個最好的辦法。但兼職與學業的衝突,卻是近幾年大學生值得深思的問題。

還記得第一次做的兼職,當一個服務員,辛辛苦苦幫他人端茶倒水,忍受顧客的各種不合理要求。當一個推銷員,頂著烈日向他們推銷稀奇古怪的產品,最後卻換回一個白眼的事情。這些,在一開始的時候確實有不同的生活體驗,感受到了生活的滋味。但工作的時間久了,又能從中學習到什麼呢?

大學的生活,該不該以“兼職”過日子?

上面舉得兩個例子是體力勞動,也就是我們今天要重點提到的內容。大學眨眼而過的四年,頭等要事自然是學習。但不少人卻是本末倒置,將兼職放到了首要的位置。誠然每次領到薪水的感覺很好,這是你的勞動所得。但長遠來看,這卻是一次不恰當的取捨。

經濟學中最經常講到收入與成本的關係,其中體力收入和腦力收入的差距是巨大的。社會金字塔頂端的人,絕不是隻是會用肢體蠻幹的人。現今社會最重要的一個工具,就是對智慧的運用。

如果大學四年都在做這些無謂的兼職,畢業後你的能力與實力是什麼?你憑什麼能在眾多簡歷中脫穎而出呢?

大學的生活,該不該以“兼職”過日子?

不少人看到這裡會產生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出來兼職是為了滿足基本的生活開銷。連吃飯都解決不了,還談什麼學習?但大數據給出的答案是:更多人兼職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娛樂休閒,而不是基本的溫飽問題。

90%以上的大學生一個月生活費,是足以滿足正常飲食與消費的需求。滿足不了的,往往是娛樂這方面的需求。或是片面的追求奢侈生活,而與實際消費能力相違背。

雖然高中老師常說進入大學就會輕鬆很多,但實際是進入大學不是意味著進入了象牙塔,就可以盡情的放鬆和享樂。而恰恰是大學,最能拉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大學四年有人拿了各種證書和比賽獎勵,有的人卻因為掛科過多而拿不到畢業證書。這些距離,在工作後更是難以縮短。

想象一下,每天辛苦的工作,回來的時候你真有精力學習嗎?辛苦一天往床上一躺,便刷起了抖音視頻,看起了電視連續劇。這些,都是現在大多數白領的生活寫照。

大學的生活,該不該以“兼職”過日子?

毫不誇張的說,學習就是一個長期回報的過程。誠然短期的收益是很小的,但長期的積累,卻能形成巨大的力量。短期的體力勞動變現很快,但長此以往價值卻是越來越低。

小白從不反對大學外出兼職,這個確實能提早體驗社會,接觸社會。但小白反對的是把精力都放在了體力兼職這裡,白白花費了四年的學習時光。當踏出社會後,後悔莫及才是真正令人惋惜的地方。

現在依靠體力勞動賺取的3000元,確實能極大提高大學生生活的質量。但在真正接觸社會後,只賺取3000元是不可能滿足生活的。而不少人那時才發現,自己的價值好像就與3000元畫上了等號。

大學的生活,該不該以“兼職”過日子?

因為在大學的時光裡,並沒有學習到與未來就業有關的內容與技能。所有的時光,都在娛樂與兼職中度過。

當然,如果兼職工作是與未來的工作導向有關的,那小白是大力支持的。譬如某些人未來的就業導向是數據分析師,那麼就可以提早接觸數據分析類型相關的工作。對視頻剪輯感興趣的,也可以學習一技之長。

仔細想想,每個人都渴望在未來能夠大展宏圖,做出一番事業。這些,都需要大量的知識積累。只顧眼前利益而放棄長遠發展,這是不少人的通病所在。

大學的生活,該不該以“兼職”過日子?

這裡是財經每日說,對於大學的“體力兼職”,你們怎麼看?

歡迎在下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