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駕崩後,慈禧爲什麼選擇年僅3歲的溥儀即位?

koppt


選擇溥儀繼位的宗法上決定的,也夾雜了慈禧太后的個人意願。

光緒皇帝也是旁支繼位,親生父親是道光帝的第七子醇親王奕譞,生母是慈禧的妹妹、奕譞的嫡福晉。但光緒帝不是長子,而是次子,為什麼選擇他,因為哥哥夭折了,他是實際上的長子。

光緒帝繼位只有四歲,十五年後名義上親政,但實際上朝廷大權仍由慈禧太后掌握。第二年生父奕譞就死了,由弟弟載灃承襲爵位。載灃是奕譞的第五子,生母是側福晉劉氏。因為老三老四也夭折了,所以才是載灃,當時他只有七歲。

光緒帝本來后妃少,除了珍妃外,關係都不好,房事可能幾乎沒有。於是一直都沒有孩子。對於此,慈禧太后也未必就願意光緒真的生了孩子,除非與侄女隆裕皇后,或者根本無所謂。

載灃是與光緒關係最近的,他的兒子未來繼位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在載灃婚事上,老佛爺也是用了心思的。在八國聯軍進北京,慈禧和光緒西逃途中,將榮祿的女兒指配給載灃為嫡福晉,這一年是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四年後,二人的長子溥儀出生。

光緒帝比慈禧太后早死了一天,慈禧決定由溥儀繼位,算是同治帝的嗣子,但在香火上兼祧光緒。於是宣統這個年號,有解釋說是宣宗道光帝的法統。


幾葦渡


溥儀是最合適的人選。

1、宗族。慈禧的親兒子同治皇帝死得早,沒有留下子嗣,光緒是同治的弟弟繼承皇位,兩人是同輩,選年長的人繼承皇位就相當於斷絕了同治的宗系,這樣的話同治還是光緒將成為歷史上沒有子嗣供享的皇帝所以只能選一個年幼的在同治和光緒之下的輩分的人來兼祧兩宗。

2、血緣。和光緒一樣,溥儀出自於咸豐的弟弟醇親王的府邸。醇親王取得是慈禧的親妹妹,且在慈禧奪權的辛酉政變中起到了關鍵作用,是慈禧一向親近的的皇室。這層關係下,從皇室選皇儲自然是醇親王一系最近,光緒是醇親王的親兒子,這更理所應當。

3、攝政王載灃是慈禧晚年著力培養的皇室成員,就是溥儀的親爹,這是慈禧晚年鋪下的政治格局,如同當年的孝莊、多爾袞以及自己和六王爺奕訢的格局來挽救大清。個人意見,歡迎大家批評交流指正!


長久緘默如雲漂泊


光緒皇帝三歲繼位,三十八歲駕崩,古人說的是虛歲即三十七週歲。光緒皇帝,在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去世。

此時,慈禧太后已經操持朝政四十七年,她沒有患過大病,雖然年齡已經七十歲了,然而身體依然硬朗,說話

思路清晰,毫不糊塗,精神矍鑠。因此,慈禧內心有很強的信心,覺得自己可以長壽。

面對病情進入垂危階段的光緒帝,慈禧太后對於皇位繼承人的考慮,依然以自己可以垂簾聽政為前提。

在光緒皇帝的生命進入彌留之際,對於皇位的繼承人,《慈禧外紀》有這樣的記載:慈溪說話如初,毫無悲傷和糊塗之感,聲音洪亮,安排井井有條,堅定不移,眾人皆為驚奇。

在場大臣就立皇位繼承人一事發表不同的意見,最後慈禧決定,立榮祿之女為福晉,醇親之子溥儀為嗣君,封醇親王為監國攝政王。三歲的溥儀雖從醇王府接入宮中。

慈禧還是很重視皇位繼承人血統

溥儀是道光皇帝的後代,溥儀的母親是慈禧太后的養女,這個養女就是朝臣榮祿的女兒,溥儀叫榮祿姥爺。榮祿是滿洲正白旗,屬於上三旗。

所以慈禧如此安排繼承人,也是十分重視愛新覺羅和葉赫那拉家族之間的關係,而慈禧本人也是屬於葉赫那拉家族。

慈禧太后再一次直接主導了皇位繼承人,不足三歲的溥儀繼承了皇位,這一幕與同治帝死後,慈禧決定光緒為皇帝繼承人如出一轍。

慈禧太后從不足四十歲主持朝政到七十四歲,三十多年來的歲月磨礪,從未消磨掉她對權利追求的執著渴望。她那確立皇位繼承人的方式一直就是堅定不移的。

所以說,光緒駕崩後,慈禧選擇年僅3歲的溥儀繼位有兩個目的:一、首先保證皇室的血統。二、選幼小的皇帝以便於繼續垂簾聽政。

慈禧選三歲的溥儀做為新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后,次日便死亡。


莫天聾


可以從兩方面來看:

一、從宗法上來看,也可以說從情理上來看立溥儀是合理的且幾乎是唯一的選擇。這次選擇的儲君是給同治立嗣兼祧光緒,只能從溥字輩裡挑選,可以從兩個原則考慮,一是與現任皇帝的血緣最近,那麼溥儀作為光緒最年長的兄弟的最年長的嫡(兒)子肯定是首選,另一個因為光緒是旁支繼統,並不是大宗,也可以上溯到存有後代的最近皇帝(道光)的後裔中選擇,道光帝前四子或早夭或無後,五子過繼都無法選擇,六子恭王存有後代,但因同治年間恭王領軍機秉政,出於避嫌等因素這一支也基本被排除在外,接下來就是七子醇王,當時醇王最年長的溥字輩後代就是溥儀,回到了第一個原則。

二,從政治格局或者說從實際利益上來看,溥儀也是必然的選擇。當時時局險惡宜立長君,溥儀雖然年幼但其父載灃已成年,所以慈禧選擇讓溥儀為帝、載灃攝政,她設計的政治格局是在自己身體狀況較好的時候,攝政皇帝皆為傀儡聽從自己,一旦自己身體不好或者死去則將皇權交給載灃溥儀父子。載灃在當時作為一個與光緒血緣最近的新派滿清年輕貴胄,也能夠被各個派系所接受。客觀來說站在慈禧的角度或者說滿清政府的角度來看這確是最優選擇。雖然之後宣統僅三年而終,但這是歷史的必然。

題外話,光緒幾乎肯定是被慈禧毒殺,因為首先只有慈禧能做到,另外慈禧的政治安排已經決定了他必須死,否則攝政和新皇沒有存在的前提。不出意外在頒詔溥儀宮內教養之時,光緒已然嚥氣。


AeolCat


首先,光緒帝沒有嗣後,他死後沒有自己後人繼承。按照清朝的宗法,就是血緣關係最近的下一代來繼承,溥儀的父親載豐是光緒帝載湉的同父異母弟弟。所以溥儀最合適不過。其次,慈禧本人是一個獨裁主義者,她不希望下一個皇帝會像光緒那樣聽信了維新派的言論,背叛了自己,這樣溥儀就是不二人選,溥儀時年3歲,少不經事,而溥儀的父親載灃是慈禧太后的擁護者,有利於慈禧太后的憲政方針的貫徹和執行,這樣對於自己政權的延續將使一個很好的鞏固和延續。載灃他在朝內得到了貴族和大臣的擁護,他的上臺符合了兩派人的利益,這樣張之洞,劉坤一等重臣也不會反對。載灃的能力也強於他哥哥光緒帝。義和團運動的混亂,殺死了德國公使克林德,為此慈禧特派載灃遠赴德國表表歉意,最後是問題圓滿解決。足以證明載灃的膽識和能力。還有載灃在德國期間與威廉二世相處融洽,有利於大清王朝和德國的關係長足發展。雖然立溥儀為帝,但清朝實際掌門人是攝政王載灃。



Gourd Boy


可能兼顧禮法和私情兩方面。從禮法講,光緒繼同治而立,但是承嗣的是咸豐皇帝,光緒沒有後代,咸豐皇帝一系就絕嗣了,立溥儀,並聲明溥儀兼祧光緒和同治,使得咸豐皇帝、同治皇帝、光緒皇帝都有了後嗣,帝系沒有轉移;而且從血緣私情來說,溥儀祖父是道光皇帝兒子,咸豐皇帝親兄弟,同治和光緒在禮法上的親叔父,他的孫子是距離帝系最近的血脈之一,更兼他是光緒親兄弟的兒子,以侄子的身份承嗣伯父是當時最好的選擇,同時擁立幼稚小兒保證了咸豐、同治、光緒三帝后妃的長輩地位(光緒皇后以太后身份垂簾),避免出現明朝年間武宗絕嗣大臣擁立年長的世宗,而世宗繼位欺凌孝宗和武宗后妃的事。所以從禮法和血緣私情上來說,立溥儀是最好的選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