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险产品比小公司贵那么多?


为什么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险产品比小公司贵那么多?


买保险之前,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疑虑:投保是选大公司好还是小公司好?很多人对于大公司的认知是:

在很多人认知里的“大公司”是这样的:

1、大多带有“中国”头衔、

2、注册资本金百亿以上、

3、成立时间久远、

4、市场份额占比高、

5、服务网点广、

6、代理人人数多、

7、广告力度大、

8、公司印象深

等等……

相信,除去以上几点,“大公司”的代理人还有好多的理由让客户相信是“大公司”那么问题来了,同样的保险产品,为什么“大公司”要比“小公司”贵很多呢?比如重疾险,“大公司”的产品比小公司贵了30%以上(如图):


为什么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险产品比小公司贵那么多?


人生这辈子有两件事情是最难的,把别人的钱装到自己的口袋里,把自己的思想装到别人的脑袋里。而在这,单看保费同样是30岁的男性,买同样的产品,不但服务没有多多少,20年活活的扔进去一辆奥迪Q3,对了“大公司”的人又说了,产品贵是因为产品好,艹,你懵谁呢?

你们看不懂产品条款,我们的客户还看不懂么?

你们被洗脑的只剩“大公司”,有考虑客户多花的钱吗?

八种高发病轻症却六种,你们说包含这些轻症的公司也不陪,你们怎么那么多理由?


为什么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险产品比小公司贵那么多?


作为消费者,我们多看多分析却在市场上看到的很奇怪的现象:

“大公司”的保险产品不仅贵的离奇,而且性能低下。

“大公司”的保险产品不仅坑多,而且坑你没商量。

为什么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险产品比小公司贵那么多?

一、沉重的历史教训,数百亿的利差损压得喘不过气

这些都源于1999年之前高预定利率保单。1996年以来,中国处于降息周期,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1996年高峰时期的10.98%降至1999年的2.25%。三年时间,犹如做了过山车,惊心动魄。而保险公司又同时属于金融机构,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到保险公司,因此,公司在产品预定利率方面,采取了无限跟风银行存款利率持平的政策。而让保险公司没有想到的是,银行可以每年调整存款利率,而保险公司跟风设置的高预定利率,当产品一旦卖出去无法改变,签署的合同就要终身执行这个高利率。

比如平安(当年还是小公司),当年销售的终身寿险的预定利率高达8.8%,可以简单理解成每年都执行8.8%的利息给你,直至终身,当初买平安的产品真实嗨爆了,让那些当年买了【少儿360】的客户们现在心里乐开了花。

并且,每逢降息前公司便大肆的销售保单,各家保险公司的销售额突飞猛进,比如平安就逐渐从“小公司”变成“大公司”,光在2017年3月进件平安福就几十万件,把上单APP都整瘫痪了;但随着这些保单在之后不断的兑付,高额

利差损逐渐就显现了。从最近几年保险公司的平均投资回报率看,均远远没达到8.8%,意味着现在还在执行的这些老保单,让这些当年的小公司,现在的“大公司”源源不断的在亏钱。

很多现在的“大公司”都遭遇了这一利差损。

据平安测算,这些保单隐含的亏损超过200亿,预计2050峰值会到400亿。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平安董事长在保监会大吐苦水,称公司的利差损有800亿。世界上很多“大公司”都经历过这样血淋林的教训,“小公司”则良好的吸收了前辈们的经验,除了不背包袱,更可以有效规避这些陷阱。


为什么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险产品比小公司贵那么多?


为什么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险产品比小公司贵那么多?

二、高昂广告费,日均几千万


据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四大上市险企2017年年报悉数出炉。数据显示,四大上市险企2017年广告宣传费用支出达270.35亿元,日均7407万元,同比增长11.90%,相比去年的56.5%的增幅下降明显。

令人关注的是中国太保广告宣传费一改近年来持续增长的态势,下降了8.48%;而新华保险广告宣传费则继续保持下降态势,实现七连降。

具体来看,2017年四大上市险企的广告宣传费用分别为:中国人寿25.49亿元 (业务宣传费20.15亿元,广告费5.34亿元),日均698万元;中国平安200.81亿元,日均5502万元;中国太保41.76亿元,日均1144万元;新华保险2.29亿元(其中宣传印刷费1.42亿元、广告费0.87亿元),日均63万元。


为什么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险产品比小公司贵那么多?


四大险企广告宣传费七年增长200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近十年来,保险业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为了提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树立良好品牌形象,保险公司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在相关费用方面加大投入。以四大上市险企为例,合计广告宣传费实现七连增,从2011年的70.93亿元猛增至2017年的270.35亿元,增长近200亿元。日均广告宣传费从2011年的1943万元,增长至2017的7407万元。


为什么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险产品比小公司贵那么多?


看到这大家就应该了解了,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道理。或者你做了被拔羊毛的时候,你会很期待别人问起你家的保险是在谁家买的,朋友碰面会输出大拇指赞誉你:OH,买中国平安的产品,真是太牛叉了!你果然是“壕”。


为什么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险产品比小公司贵那么多?


为什么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险产品比小公司贵那么多?


为什么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险产品比小公司贵那么多?

三、粗放的经营模式,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千万大军中,四大寿险公司占了半壁江山,。话说看行业至少要看五年,,过去六年数据也显示,代理人数量正呈井喷之势。

为什么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险产品比小公司贵那么多?


尽管有1000万代理人,但我国寿险的市场更大。

从人均保单,单均保额,人均保额来看,寿险市场都至少还有10倍空间:

1、我国人均保单0.09张,美国0.87张,日本1.57张,韩国1.65张,台湾2.4张

2、我国单均保额3.95万元,美国50.9万元,日本39.2万元,韩国18.0万元,台湾13.7万元

3、我国人均保额0.5万元,美国44.3万元,日本61.6万元,韩国29.7万元,台湾32.8万元

这么多的代理人在整个大中国境内,却远远落后其他国家,代理人多、内勤多,是“大公司“的标志之一,其办公场所的租金和内外勤的工资(佣金)自然也多,因此产品费率相对较高,而”小公司“,在成本控制上,会通过减少或取消业务员队伍,有些公司直接将产品交给第三方保险中介平台销售,很多成本无形中就降下来了。


为什么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险产品比小公司贵那么多?


为什么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险产品比小公司贵那么多?


如何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是近年来全球保险公司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美国,许多保险公司在近年来直接解散了代理人团队,转变了思路,寻求和市面上独立运作的保险中介、保险事务所、保险经纪人、独立代理人合作。

一方面,轻装上阵,不用承担销售人员成本

一方面,节省成本后专心研发产品,专注创新性服务以提升市场美誉度和占有率。

再次情景下,最近一两年,国内一些有互联网背景的保险公司(阳光保险、众安等),引入无纸化保单、电子系统投保、不设置任何实体网点、全国无纸化通保通赔、线上预核保、线上理赔等等。节省了房租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科技改变生活,跟上科技脚步,也成了保险公司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之一。

只是:还有很多公司船大难掉头,新技术的抵触,往往是既得利益者的不舍导致。比如最近很火的”平安一账通APP上线其他保险公司产品的事件”,点击详情→【中国平安改名“平安中介”】昙花一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一账通时间在平安的代理人内部90%的人都不知道此事,平安代理人进入一账通APP显示不出其他保险公司产品,而客户却清楚的看到。

为什么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险产品比小公司贵那么多?

四、换位思考,要对股东负责,能卖贵,绝不降价

“大公司”产品贵得出奇,却贵得合情合理。除去这种因素,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这些“大公司”的股东。你希望你持有的股票多赚钱还是少赚钱?最直观持有股票的保险公司的股东增加利润的方式是?是降低保险的费率、调高保险条款的理赔率吗?

NO、NO、NO,你想错了,事实恰恰相反!

假设我们换位到平安马董的位置,也会毫不犹豫、坚定不移的执行现在的保险产品策略,因为,商业保险公司也是盈利性机构,不是慈善季候,商业保险公司要遵循市场规律的,首先为股东负责,在履行基本社会责任感的情况下赚取最大利润。不到非不得已的时候,绝不会降低利润点。那么从现在起,请停止喷平安的产品差了,如果世界上只剩下平安的平安福,这一定是一款好保险

没有对比没有伤害:同一时间,比空间;同一空间,比时间。

消费者的立场和股东们的立场,各自站在利润的两面,正好就是两个对立面。不是某安的良心被狗吃了,而是你没赶上做某安客户的好时代,没遇到某安卖高性价比产品的年代。如果现在某安有8.8%的少儿360,我想每个人都会砸锅卖铁的去买,老年人市场绝对是一块大大的蛋糕。所以,一切均是经营策略决定,当年某安也曾是极度让利、放下身段、无所不用其极讨好消费者的“小公司”!

谣言止于智者,却让愚者迷乱,很多人就是只敢买贵的浪费掉政策红利

商场如战场,几百亿的广告费花出去了,见不到效果就要见眼泪。因此,花钱请明星代言做大量广告,天天炒作的“大公司”的代理人在面对对消费者让利抢市场、把广告费拿去讨好消费者的“小公司”代理人的时候。就催生了以下的无稽观点:

(一)、“小公司”服务差?理赔差?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有代理人这样说:买保险要买大公司的,小公司不安全。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小公司”的理赔就不安全。所有保险产品赔付的安全性是受到法律、监管、合同条款等保护的。赔不赔,不是代理人一张嘴说了算,条款中规定要赔付的一定会赔,条款中规定不赔的“小公司”不赔,拿到“大公司”也一定赔不了。

退一步讲,即使小公司理赔慢一点,同样保费一家公司赔50万,另外一家公司赔70万,客户想要赔付下来的50万还是赔付的80万?这个事情客户会做出判断。在实际规定中,理赔时效方面保监会在2016年有出具权威报告。而且理赔时效排名靠前的,居然都不是耳熟能详的“大公司”。

其实,保险公司是很乐意理赔的,因为理赔是正常工作,保险公司按合同办事而已。其次,理赔更能产生社会影响力,比请明星代言更有说服力。至于为什么都是“小公司”名列时效性排行榜前茅,大概是这些公司的核赔部门的业务量不是很大,处理理赔的人员更充足吧。


为什么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险产品比小公司贵那么多?


如果还有人说小公司理赔就不好,小编只好出绝招了:【保险理赔难之狼与小羊的故事】大家都说保险理赔难,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既然是老大难问题,都存在这么久了,那请问是“大公司”造成的还是“小公司”造成的?!

(二)、小公司不安全,会倒闭?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是不是经常听到这样的论调:

1、当消费者质疑某些“大公司”如果在若干十年之后是否还存在,代理人会引用《保险法》92条,说保险公司不会倒闭。

2、当消费者质疑代理人 某些“大公司”产品贵出历史新高度,而平时很少听到的“小公司”的产品却划算很多,这时,代理人又会说,这些“小公司“不安全,不稳定、经营不善会倒闭。


为什么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险产品比小公司贵那么多?


保险法什么时候成了某些大公司代理人的专属法律了?这不是自打嘴巴吗?

实际上,某些代理人的脑子就是没转过来,即便是对《保险法》也是一知半解,有些老代理人还经常犯一些笑话:比如他的保险法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版本,引用的时候还是说保险法85条或88条不允许保险公司倒闭(呵呵,这要看这个代理人究竟多久没更新他专属的保险法了)。《保险法》是基于宪法的法典,不仅仅是国人在遵守,所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营单位都必须共同遵守。

关于保险法89条至92条,正确的解读:①保险公司可以破产,但是特别严格;②人寿保险公司是可以破产的,只是除了分立、合并、依法撤销,不得解散而已;③商业保险机构经营不善,破产是对经营者的合理处罚;④92条规定:人寿保险合同必须履约,合同条款约定的利益必须得到保护;⑤基于必须保护人寿保险合同的合法权益,国家弄了一大堆监管和艰苦的审批,确保这个时候有其他利益集团非常愿意做接盘侠;⑥保监会是国家设立的监管部门,谨小慎微的,人寿保险公司破产是大事,懂法律的民众始终很少,因此,除了会造成群体性信任感问题,还会造成一大堆合并和接盘的麻烦事儿,因此,风险前置很重要,所以保监会的监管非常严格;⑦保险法92条所规定的应当维护的被保人、受益人的合法权益,什么是合法权益,这个界定非常重要;⑧众所周知,合同里明确的利益是合法利益,没明确的利益,则不不纳入,比如不受保障的分红利益。


宏观的看待这个保险市场,有时候我们也觉得很好笑,代理人怎么总是自打嘴巴?其实,耍泼和秀下限的不过一些不会思考的代理人以及为了在岗位上活下来而不得不剑走偏锋、偷换概念的督导老师和中低层管理人员。

保险公司不会乱讲话的,保险公司之间都是互相渗透,互相持股,互相支持和互相尊重的。老板们谈笑风生,能挣钱的事情,都会考虑做。比如众所周知的中国平安是上市公司,其市值超过5万亿,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中国平安的第四大股东居然是某夏人寿的一只万能险基金?


为什么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险产品比小公司贵那么多?


数据来源证券之星(www.stockstar.com)

天呐,我的IP能查到这个数据,难道你们的查不到么,OH,感谢度娘:


为什么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险产品比小公司贵那么多?


中国举国体制下,金融领域的明珠---人寿保险公司,是没有真正的小公司的。举一个例子:很多人会说安邦人寿、恒大人寿、百年人寿、华夏人寿、同方全球人寿、工银安盛人寿、中英人寿、中意人寿等这样的“小公司”,也许因为他们的经营时间比较短、代理人数量比较少,打广告比较少,但只要我们愿意”百度一下“,都知道他们并非真的“小公司”。

那么举例一家我们很少人听过的保险公司---渤海人寿。这家公司2014年底成立,如今注册资金都130亿了。还是实缴的!保监会虽然只要求2亿实缴资金,但是层层审批和卡壳,在当下中国,真正孵化出来的人寿保险公司,能是个小公司么?

中国近几年把保险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管住后端,放开前端,目前,保险公司已经接近200家。保险新国十条、保险产品定价利率市场化,产销分离,保险经纪人兴起,电子科技保全技术的引入、互联网保险时代的降临,等等,这不就是为了加快解决原来这些所谓“大公司”盲目发展所造成的老大难问题么。


为什么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险产品比小公司贵那么多?





认知升级何其重要:学会公平公正审视每一家公司的每一款产品

因为,如果时光倒流20年前,你极有可能丧失了购买当年那家叫“中国平安”的小公司那款预定利率高达8.8%的《少儿360终身寿险》的绝世好机会。(那个时候,平安真的是一家小公司。现在同类产品的预定利率不过顶峰也是只能做到3.5%,而1999年之后,2015年前,大部分产品的预定利率都不超过2.5%)

论产品利益,3.5%比2.5%高40%,8.8%比3.5%高200%!!!

但是当年的机会,一去不复返咯~我们只能抓住眼前可以把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