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險產品比小公司貴那麼多?


為什麼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險產品比小公司貴那麼多?


買保險之前,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的疑慮:投保是選大公司好還是小公司好?很多人對於大公司的認知是:

在很多人認知裡的“大公司”是這樣的:

1、大多帶有“中國”頭銜、

2、註冊資本金百億以上、

3、成立時間久遠、

4、市場份額佔比高、

5、服務網點廣、

6、代理人人數多、

7、廣告力度大、

8、公司印象深

等等……

相信,除去以上幾點,“大公司”的代理人還有好多的理由讓客戶相信是“大公司”那麼問題來了,同樣的保險產品,為什麼“大公司”要比“小公司”貴很多呢?比如重疾險,“大公司”的產品比小公司貴了30%以上(如圖):


為什麼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險產品比小公司貴那麼多?


人生這輩子有兩件事情是最難的,把別人的錢裝到自己的口袋裡,把自己的思想裝到別人的腦袋裡。而在這,單看保費同樣是30歲的男性,買同樣的產品,不但服務沒有多多少,20年活活的扔進去一輛奧迪Q3,對了“大公司”的人又說了,產品貴是因為產品好,艹,你懵誰呢?

你們看不懂產品條款,我們的客戶還看不懂麼?

你們被洗腦的只剩“大公司”,有考慮客戶多花的錢嗎?

八種高發病輕症卻六種,你們說包含這些輕症的公司也不陪,你們怎麼那麼多理由?


為什麼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險產品比小公司貴那麼多?


作為消費者,我們多看多分析卻在市場上看到的很奇怪的現象:

“大公司”的保險產品不僅貴的離奇,而且性能低下。

“大公司”的保險產品不僅坑多,而且坑你沒商量。

為什麼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險產品比小公司貴那麼多?

一、沉重的歷史教訓,數百億的利差損壓得喘不過氣

這些都源於1999年之前高預定利率保單。1996年以來,中國處於降息週期,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從1996年高峰時期的10.98%降至1999年的2.25%。三年時間,猶如做了過山車,驚心動魄。而保險公司又同時屬於金融機構,能夠吸引更多的資金進入到保險公司,因此,公司在產品預定利率方面,採取了無限跟風銀行存款利率持平的政策。而讓保險公司沒有想到的是,銀行可以每年調整存款利率,而保險公司跟風設置的高預定利率,當產品一旦賣出去無法改變,簽署的合同就要終身執行這個高利率。

比如平安(當年還是小公司),當年銷售的終身壽險的預定利率高達8.8%,可以簡單理解成每年都執行8.8%的利息給你,直至終身,當初買平安的產品真實嗨爆了,讓那些當年買了【少兒360】的客戶們現在心裡樂開了花。

並且,每逢降息前公司便大肆的銷售保單,各家保險公司的銷售額突飛猛進,比如平安就逐漸從“小公司”變成“大公司”,光在2017年3月進件平安福就幾十萬件,把上單APP都整癱瘓了;但隨著這些保單在之後不斷的兌付,高額

利差損逐漸就顯現了。從最近幾年保險公司的平均投資回報率看,均遠遠沒達到8.8%,意味著現在還在執行的這些老保單,讓這些當年的小公司,現在的“大公司”源源不斷的在虧錢。

很多現在的“大公司”都遭遇了這一利差損。

據平安測算,這些保單隱含的虧損超過200億,預計2050峰值會到400億。據《經濟觀察報》報道,平安董事長在保監會大吐苦水,稱公司的利差損有800億。世界上很多“大公司”都經歷過這樣血淋林的教訓,“小公司”則良好的吸收了前輩們的經驗,除了不揹包袱,更可以有效規避這些陷阱。


為什麼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險產品比小公司貴那麼多?


為什麼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險產品比小公司貴那麼多?

二、高昂廣告費,日均幾千萬


據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四大上市險企2017年年報悉數出爐。數據顯示,四大上市險企2017年廣告宣傳費用支出達270.35億元,日均7407萬元,同比增長11.90%,相比去年的56.5%的增幅下降明顯。

令人關注的是中國太保廣告宣傳費一改近年來持續增長的態勢,下降了8.48%;而新華保險廣告宣傳費則繼續保持下降態勢,實現七連降。

具體來看,2017年四大上市險企的廣告宣傳費用分別為:中國人壽25.49億元 (業務宣傳費20.15億元,廣告費5.34億元),日均698萬元;中國平安200.81億元,日均5502萬元;中國太保41.76億元,日均1144萬元;新華保險2.29億元(其中宣傳印刷費1.42億元、廣告費0.87億元),日均63萬元。


為什麼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險產品比小公司貴那麼多?


四大險企廣告宣傳費七年增長200億元


業內人士表示,近十年來,保險業保持著高速發展的態勢,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為了提高知名度和市場佔有率,樹立良好品牌形象,保險公司加大廣告宣傳力度,在相關費用方面加大投入。以四大上市險企為例,合計廣告宣傳費實現七連增,從2011年的70.93億元猛增至2017年的270.35億元,增長近200億元。日均廣告宣傳費從2011年的1943萬元,增長至2017的7407萬元。


為什麼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險產品比小公司貴那麼多?


看到這大家就應該瞭解了,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道理。或者你做了被拔羊毛的時候,你會很期待別人問起你家的保險是在誰家買的,朋友碰面會輸出大拇指讚譽你:OH,買中國平安的產品,真是太牛叉了!你果然是“壕”。


為什麼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險產品比小公司貴那麼多?


為什麼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險產品比小公司貴那麼多?


為什麼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險產品比小公司貴那麼多?

三、粗放的經營模式,運營成本居高不下

千萬大軍中,四大壽險公司佔了半壁江山,。話說看行業至少要看五年,,過去六年數據也顯示,代理人數量正呈井噴之勢。

為什麼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險產品比小公司貴那麼多?


儘管有1000萬代理人,但我國壽險的市場更大。

從人均保單,單均保額,人均保額來看,壽險市場都至少還有10倍空間:

1、我國人均保單0.09張,美國0.87張,日本1.57張,韓國1.65張,臺灣2.4張

2、我國單均保額3.95萬元,美國50.9萬元,日本39.2萬元,韓國18.0萬元,臺灣13.7萬元

3、我國人均保額0.5萬元,美國44.3萬元,日本61.6萬元,韓國29.7萬元,臺灣32.8萬元

這麼多的代理人在整個大中國境內,卻遠遠落後其他國家,代理人多、內勤多,是“大公司“的標誌之一,其辦公場所的租金和內外勤的工資(佣金)自然也多,因此產品費率相對較高,而”小公司“,在成本控制上,會通過減少或取消業務員隊伍,有些公司直接將產品交給第三方保險中介平臺銷售,很多成本無形中就降下來了。


為什麼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險產品比小公司貴那麼多?


為什麼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險產品比小公司貴那麼多?


如何有效降低運營成本,是近年來全球保險公司的關鍵問題之一。

在美國,許多保險公司在近年來直接解散了代理人團隊,轉變了思路,尋求和市面上獨立運作的保險中介、保險事務所、保險經紀人、獨立代理人合作。

一方面,輕裝上陣,不用承擔銷售人員成本

一方面,節省成本後專心研發產品,專注創新性服務以提升市場美譽度和佔有率。

再次情景下,最近一兩年,國內一些有互聯網背景的保險公司(陽光保險、眾安等),引入無紙化保單、電子系統投保、不設置任何實體網點、全國無紙化通保通賠、線上預核保、線上理賠等等。節省了房租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科技改變生活,跟上科技腳步,也成了保險公司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徑之一。

只是:還有很多公司船大難掉頭,新技術的牴觸,往往是既得利益者的不捨導致。比如最近很火的”平安一賬通APP上線其他保險公司產品的事件”,點擊詳情→【中國平安改名“平安中介”】曇花一現,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而一賬通時間在平安的代理人內部90%的人都不知道此事,平安代理人進入一賬通APP顯示不出其他保險公司產品,而客戶卻清楚的看到。

為什麼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險產品比小公司貴那麼多?

四、換位思考,要對股東負責,能賣貴,絕不降價

“大公司”產品貴得出奇,卻貴得合情合理。除去這種因素,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這些“大公司”的股東。你希望你持有的股票多賺錢還是少賺錢?最直觀持有股票的保險公司的股東增加利潤的方式是?是降低保險的費率、調高保險條款的理賠率嗎?

NO、NO、NO,你想錯了,事實恰恰相反!

假設我們換位到平安馬董的位置,也會毫不猶豫、堅定不移的執行現在的保險產品策略,因為,商業保險公司也是盈利性機構,不是慈善季候,商業保險公司要遵循市場規律的,首先為股東負責,在履行基本社會責任感的情況下賺取最大利潤。不到非不得已的時候,絕不會降低利潤點。那麼從現在起,請停止噴平安的產品差了,如果世界上只剩下平安的平安福,這一定是一款好保險

沒有對比沒有傷害:同一時間,比空間;同一空間,比時間。

消費者的立場和股東們的立場,各自站在利潤的兩面,正好就是兩個對立面。不是某安的良心被狗吃了,而是你沒趕上做某安客戶的好時代,沒遇到某安賣高性價比產品的年代。如果現在某安有8.8%的少兒360,我想每個人都會砸鍋賣鐵的去買,老年人市場絕對是一塊大大的蛋糕。所以,一切均是經營策略決定,當年某安也曾是極度讓利、放下身段、無所不用其極討好消費者的“小公司”!

謠言止於智者,卻讓愚者迷亂,很多人就是隻敢買貴的浪費掉政策紅利

商場如戰場,幾百億的廣告費花出去了,見不到效果就要見眼淚。因此,花錢請明星代言做大量廣告,天天炒作的“大公司”的代理人在面對對消費者讓利搶市場、把廣告費拿去討好消費者的“小公司”代理人的時候。就催生了以下的無稽觀點:

(一)、“小公司”服務差?理賠差?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有代理人這樣說:買保險要買大公司的,小公司不安全。這個問題到目前為止都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小公司”的理賠就不安全。所有保險產品賠付的安全性是受到法律、監管、合同條款等保護的。賠不賠,不是代理人一張嘴說了算,條款中規定要賠付的一定會賠,條款中規定不賠的“小公司”不賠,拿到“大公司”也一定賠不了。

退一步講,即使小公司理賠慢一點,同樣保費一家公司賠50萬,另外一家公司賠70萬,客戶想要賠付下來的50萬還是賠付的80萬?這個事情客戶會做出判斷。在實際規定中,理賠時效方面保監會在2016年有出具權威報告。而且理賠時效排名靠前的,居然都不是耳熟能詳的“大公司”。

其實,保險公司是很樂意理賠的,因為理賠是正常工作,保險公司按合同辦事而已。其次,理賠更能產生社會影響力,比請明星代言更有說服力。至於為什麼都是“小公司”名列時效性排行榜前茅,大概是這些公司的核賠部門的業務量不是很大,處理理賠的人員更充足吧。


為什麼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險產品比小公司貴那麼多?


如果還有人說小公司理賠就不好,小編只好出絕招了:【保險理賠難之狼與小羊的故事】大家都說保險理賠難,是一個老大難問題,既然是老大難問題,都存在這麼久了,那請問是“大公司”造成的還是“小公司”造成的?!

(二)、小公司不安全,會倒閉?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是不是經常聽到這樣的論調:

1、當消費者質疑某些“大公司”如果在若干十年之後是否還存在,代理人會引用《保險法》92條,說保險公司不會倒閉。

2、當消費者質疑代理人 某些“大公司”產品貴出歷史新高度,而平時很少聽到的“小公司”的產品卻划算很多,這時,代理人又會說,這些“小公司“不安全,不穩定、經營不善會倒閉。


為什麼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險產品比小公司貴那麼多?


保險法什麼時候成了某些大公司代理人的專屬法律了?這不是自打嘴巴嗎?

實際上,某些代理人的腦子就是沒轉過來,即便是對《保險法》也是一知半解,有些老代理人還經常犯一些笑話:比如他的保險法還停留在十幾年前的版本,引用的時候還是說保險法85條或88條不允許保險公司倒閉(呵呵,這要看這個代理人究竟多久沒更新他專屬的保險法了)。《保險法》是基於憲法的法典,不僅僅是國人在遵守,所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經營單位都必須共同遵守。

關於保險法89條至92條,正確的解讀:①保險公司可以破產,但是特別嚴格;②人壽保險公司是可以破產的,只是除了分立、合併、依法撤銷,不得解散而已;③商業保險機構經營不善,破產是對經營者的合理處罰;④92條規定:人壽保險合同必須履約,合同條款約定的利益必須得到保護;⑤基於必須保護人壽保險合同的合法權益,國家弄了一大堆監管和艱苦的審批,確保這個時候有其他利益集團非常願意做接盤俠;⑥保監會是國家設立的監管部門,謹小慎微的,人壽保險公司破產是大事,懂法律的民眾始終很少,因此,除了會造成群體性信任感問題,還會造成一大堆合併和接盤的麻煩事兒,因此,風險前置很重要,所以保監會的監管非常嚴格;⑦保險法92條所規定的應當維護的被保人、受益人的合法權益,什麼是合法權益,這個界定非常重要;⑧眾所周知,合同裡明確的利益是合法利益,沒明確的利益,則不不納入,比如不受保障的分紅利益。


宏觀的看待這個保險市場,有時候我們也覺得很好笑,代理人怎麼總是自打嘴巴?其實,耍潑和秀下限的不過一些不會思考的代理人以及為了在崗位上活下來而不得不劍走偏鋒、偷換概念的督導老師和中低層管理人員。

保險公司不會亂講話的,保險公司之間都是互相滲透,互相持股,互相支持和互相尊重的。老闆們談笑風生,能掙錢的事情,都會考慮做。比如眾所周知的中國平安是上市公司,其市值超過5萬億,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中國平安的第四大股東居然是某夏人壽的一隻萬能險基金?


為什麼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險產品比小公司貴那麼多?


數據來源證券之星(www.stockstar.com)

天吶,我的IP能查到這個數據,難道你們的查不到麼,OH,感謝度娘:


為什麼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險產品比小公司貴那麼多?


中國舉國體制下,金融領域的明珠---人壽保險公司,是沒有真正的小公司的。舉一個例子:很多人會說安邦人壽、恆大人壽、百年人壽、華夏人壽、同方全球人壽、工銀安盛人壽、中英人壽、中意人壽等這樣的“小公司”,也許因為他們的經營時間比較短、代理人數量比較少,打廣告比較少,但只要我們願意”百度一下“,都知道他們並非真的“小公司”。

那麼舉例一家我們很少人聽過的保險公司---渤海人壽。這家公司2014年底成立,如今註冊資金都130億了。還是實繳的!保監會雖然只要求2億實繳資金,但是層層審批和卡殼,在當下中國,真正孵化出來的人壽保險公司,能是個小公司麼?

中國近幾年把保險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管住後端,放開前端,目前,保險公司已經接近200家。保險新國十條、保險產品定價利率市場化,產銷分離,保險經紀人興起,電子科技保全技術的引入、互聯網保險時代的降臨,等等,這不就是為了加快解決原來這些所謂“大公司”盲目發展所造成的老大難問題麼。


為什麼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險產品比小公司貴那麼多?





認知升級何其重要:學會公平公正審視每一家公司的每一款產品

因為,如果時光倒流20年前,你極有可能喪失了購買當年那家叫“中國平安”的小公司那款預定利率高達8.8%的《少兒360終身壽險》的絕世好機會。(那個時候,平安真的是一家小公司。現在同類產品的預定利率不過頂峰也是隻能做到3.5%,而1999年之後,2015年前,大部分產品的預定利率都不超過2.5%)

論產品利益,3.5%比2.5%高40%,8.8%比3.5%高200%!!!

但是當年的機會,一去不復返咯~我們只能抓住眼前可以把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