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为何定国号为“周”

国号,即国家的称号,或者说是一个朝代的名称。改朝换代,建立一个新的政权,开创者首办的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国号如何确立,有什么来头和讲究,是每一个开国之君建国登基前,必须提前考虑和解决的政治问题。

载初元年(690年)九月三日,侍御史汲人傅游艺“帅关中百姓九百馀人诣阙上表,请改国号曰周”,随即“百官及帝室宗戚、远近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合六万馀人,俱上表,如游艺所请”。九月九日,武则天正式甩开膀子,“御则天数,赦天下,以唐为周,改元”(《资治通鉴》),标志着大唐的覆亡和大周的诞生。

傅游艺在当时只是一个低级官员,他奏请“改国号曰周”,不仅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和提拔,还得到了6万多人的响应。可见,武则天“以唐为周”的想法已提前被众人获知,大周的国号早已内定,只是没正式宣布而已。

历朝历代,国号的确立都有其一定的渊源,或据官职,或据爵位,或据封地,或据谶语,等等不一。那么,武则天为何定国号为大周呢?

武则天是个才女,也非常崇尚周文化。这一点,从其临朝称制以后的政治改革可见,如她仿照《周官》,将三省六部改为凤阁、鸾台、天、地、春、夏、秋、冬等;再如她实行周正,以十一月为正月,以十二月为腊月,以正月为一月。这些改革,不是凭空杜撰,其依据就是周官、周礼、周文化,是武则天自幼或入宫为才人以后有意识学习《周礼》后,对周礼的继承和创新。

因为对周文化的向往,武则天在得势后,也让其家族往周字上靠拢。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生前为工部尚书,进封应国公,死后赠礼部尚书,谥曰定。武则天当了皇后不久,便怂恿唐高宗李治追封武士彟,“高宗永徽中,以士彟仲女为皇后,故崇赠并州都督、司徒、周国公”(《新唐书·武士彟传》),谥忠孝。注意周国公中的“周”字,这应该就是武则天的杰作。从此,应国公武士彟成了周忠孝公武士彟,武家就此跟“周”字扯上了边,这也是日后武周帝国国号的白纸黑字的法定来源。

武氏,在当时算不得高门望族。骆宾王称武则天“地实寒微”,突厥可汗称武氏“小姓”。

为了把武氏的门楣抬高,武则天将《氏族志》改为《姓氏录》,把武氏说成了是周天子的后人。新旧《唐书》载,传说武氏源于周平王少子手掌中有一形似“武”的纹理,其后人便以“武”为姓氏,武则天就是周天子后裔。如此杜撰,武氏虽与周天子挂上钩,但终究是攀龙附凤,甚至不伦不类。

唐以前,真正天下安定、国祚久远的,只有周、汉两个朝代。唐太宗治世崇汉法;武则天改朝换代,不能再走唐帝的老路,她只能另辟渠道,即崇周复周。再者,“周”字意义美好,既有周到、周密、周详、端正、完备之意,也有忠信之意;从字形上看,“周”字外有广阔而坚固的壁垒,内有土地和人丁,这无疑是统治者最需要的。用“周”字为国号,寓意吉祥美好,天下周全,国祚长久。

总之,一个“周”字,解决了诸多问题。

从崇周开始,武则天就喜欢“周”这个字,并在政治上、门楣上向“周”字贴近靠拢,直至将其立为国号。称帝前,武则天追尊其父为“周忠孝太皇”;称帝后,武则天自称大周皇帝,立周祖七庙,其中追尊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周平王少子为“睿祖康皇帝”,其父为“太祖孝明高皇帝”,把武周打造成姬周的翻版。时代是进步的,不合时宜的东西注定被淘汰,当年王莽篡权后不切实际地复兴周礼,败得很惨,武则天无疑重蹈了王莽的覆辙。(刘秉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