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飛燕」應叫「馬超龍雀」

“馬踏飛燕”應叫“馬超龍雀”

 一匹頭微左揚、昂首嘶鳴的天馬,左側兩足後曳、右側雙足前探,騰空疾馳而行,其右後足下的飛鳥回首注目驚視……這件把天馬行空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的青銅雕像,是上世紀60年代末出土於甘肅武威一座東漢古墓的精品文物。1983年國家旅遊局選用這尊“馬超龍雀”銅像作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

這尊集巧妙的藝術構思與高超的工藝技術水準的東方天馬,被諸多看慣了長著一對翅膀的西洋天馬的藝術家們譽為“雕塑藝術的極頂之作”。然而,這個聲名赫赫的中國旅遊標誌,長期以來卻為一個名字所擾,存在“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天馬”“飛馬”“銅鷫鸘馬”等叫法。當年官方文件確定的“馬超龍雀”的標準說法,反而難覓蹤影。

最早提出“馬超龍雀”稱名的文化學者牛龍菲,根據西漢張衡《東京賦》“天馬半漢,龍雀蟠蜿”的文獻資料,將其命名為“超越風神龍雀之行空天馬”,簡稱“天馬龍雀”或“馬超龍雀”,意為行空天馬漫步神遊星漢銀河,風神龍雀蟠蜿蜷曲回首驚視。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國美術辭典》裡,收錄了“馬超龍雀”主詞條,釋文稱“後經考證,所謂飛燕並非燕子,乃古代傳說中的‘龍雀’,馬亦非凡馬,而是神馬,即‘天馬’”。起初提出“馬踏飛燕”“奔馬”稱名的考古界人士,之後對命名進行了修正。例如1982年第2期《考古與文物》發表的論文《雷臺東漢墓的車馬組合和墓主人初探》中,作者專門在“附註2”中說明:“雷臺銅奔馬問世後,最初稱‘馬踏飛燕’,後經筆者改訂為‘奔馬’。但其步法為同側二足一齊進退,兩側交替,馴馬術稱之為‘對側步’,與通常所謂‘飛奔’不同。稱‘奔’不甚確切。”

據專家介紹,此無翼而飛的行空天馬以及中國神話中的嫦娥、飛天,有別於西方神話中的有翼飛馬,不必撲打雙翼,即可隨心所欲遨遊天際,完美體現了莊子“逍遙遊”的理想,是一種高度自由的、超越一切外在束縛的境界。目前存在的種種不準確說法,湮沒了原本表達準確、內涵豐富的權威稱名,且有礙蘊含其內的歷史和美學價值的表現及深度挖掘。因此,最近有媒體再次呼籲相關部門應對此做出權威規範說明。(樺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