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

美言美烟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

周,周到,周普,普遍。比,比附,比较,偏党。

君子与人交往,是普遍包容、三六九等都接纳的;这就是所谓的为人周到。

小人与人交往,是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喜欢比附于权贵之人,看待人是充满势利比较的。

君子与小人的不同,除此之外,孔子还有过不少其他说法,比如:

  •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儒家通过指出君子与小人在德性上的不同区隔,敦促人们在内心作出抉择,坚定对君子之道的信仰,革除对小人之习的恋著。


建章看世界


先说答案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是:

孔子说:“君子(为道之用,)合于道而不与人较长短高下。小人(为器之用,)故与人相争长短高下而失之于道。”

合道而周全,失道而短缺。

道器之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论语·为政》,这一句和前面的两句“子曰:‘君子不器。’”“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讲的都是道与器之辨

白云先生在《论语真诠》中这样解释:

君子之为道,皆为一道,故比无可比;

小人之为器,凡为器者,皆有所长短。

君子所虑,在道之不全和不足;

小人所贵,在器之机巧与虚荣。

一群君子在一起,不会互相夸耀和争论,谁的道大,谁的道小;

一群小人在一起,则会喋喋不休的互相夸耀自己和贬损别人,你混的怎么样,他混的怎么样,浑身都是虚荣心。


写到这里,我的脑海中忽然浮现出一个人。。。好吧,打住。

>_

我们再来看其他两句的解释。

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会过于追求功用,而暗昧其道。”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君子。孔子说:“先立其道,后行其道。”

这三句话,都是孔子对子贡说的。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在一对一的教学中,孔子告诉子贡,虽有才具,但更要以成道为志。

子贡听了以后就问,如何才能成道呢?孔子继续教导他说,欲先有志于成道,必先立道,而后行道。

子贡听了君子志于道之后,马上接着问,那成道的人是怎么样的呢?那谁谁谁是不是成道多一些?那谁谁谁是不是成道少一些?于是孔子就对他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认为,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在对待道与器之辨这个问题上,是很能说明问题的。这是辨别一个人,是不是君子的主要判准。

一些补充

我们平时要说一个人没出息,会说他不成器,说人有本事,会说他成大器了。

那么,孔子为什么要说“君子不器”呢?

这里说的“君子不器”,并不是让人不要成才的意思,也并不是在否定“器”的功用,而是说,道、方、法、术、器,道为本,器为末,虽然本末各具其用,但君子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逐末,不能过“器”而昧“道”。

孔子说管仲器小。为什么呢?

因为管仲身怀大道,而不追求道之功用广施于世,不追求平定天下,道虽大而所谋者小,所以说管仲器小。

道可御世而器不可御世。

君子为器,只能有一器之用,君子为道,则无所不能,无所不用。

故,君子以成道为志,而不以成一器为志。


平凡2850


(原创)人比力的不是财富、权利或荣华富贵,而是德性与修为。德高望重者方能赢取人心。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则是最好的诠释。


君子统一人心、聚集人气,靠的是人格魅力,而非利益的驱使。君子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因为君子深知:舍得,舍得,先有舍才有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舍即是得的道理。小人处世,则与君子恰恰相反背道而驰。小人以利益驱动结党营私,拉帮结派称兄道弟,满面红光频频小聚,表面火热内心龌龊。聚敛人气只为捞取私利。君子始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追求的是道义。小人涉猎的是私利。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就是:君子大公无私,小人结党营私。其实是对原文的延伸,与对历史的篡改与曲解。本意是王室贵族,封疆大吏,封田屯地是他们的权力,不会影响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是特权使然。表明了当时社会制度的等级分明,强权之人享受封田。小人也就是下人给人下跪的、没有封田也不给分地。在当时如同风暴,扩展迅速扩充了许多圈外之人,百姓更是民不聊生。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就是孔子反对这个历史发展趋向的言辞,主张继续王室贵族才有的特权利益。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也给日后的“批林批孔”埋下伏笔……


药行天下7


这句话出自《论语》,《论语》最大的特点就是字简意骇,每个字都是浓缩的精华。

“周”就是周全、周边,“比”就是偏袒,这样意思就很明白,就能很清楚地区分君子和小人,君子和周围的人关系都很好,不刻意偏袒任何人;小人只对自己有利的人偏袒,而不顾周边其他人,就像“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样,都是从本质上来区分君子和小人。

君子从大局出发,兼顾四周,不偏不倚,能维持社会的公序良俗;小人只从眼前着手,不管周边,不从大局出发,不讲社会规则,以自我为中心。

最终,君子得道多助,小人失道寡助!


晓明杂说


孔子的这句话不难理解,而且还有不少类似的话:

周而不比,比而不周。

和而不同,同而不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周就是一视同仁,周到,周全。比就是区别,比较,斤斤计较。总之,叫人做君子,不做小人。

用现代话就是立党为公和结党为私的区别。

孔子说的小人并不是坏人。多指百姓,平民,没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

理解不难,把握不易。孔子的时代是众雄割据,社会纷争的年代。这些说法也是团结内部,指责别人的一句话,也没做到周而不比。当今社会,社会在大变动,贫富差距拉大,二八效应越来越明显。叫百姓周而不比,无攀比之心实属不易。人们既需要物质生活的享受,也需要有精神寄托。用什么来振兴民族精神,团结奋进确实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鸡汤文化,空口说教作用甚微,抵挡不住奶头乐,快乐至死的诱惑。

发扬传统文化,为我所用,既不过,也不能不足,把握这个度做好自己,实属不易。


老梁139490047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第二》,原文是这样的:“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君子讲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讲团结”。

怎样理解这句话呢?

君子讲团结而不互相勾结,是因为君子不谋求制度规定以外的利益,没有必要且耻于勾结在一起。君之间坦荡相处,讲究原则,讲究真正的团结;小人讲勾结而不讲团结,是因为小人总是企图谋求制度规定以外的利益,未达目的时就勾结在一起,目的一旦达到就见利忘义,锱铢必较,只有利益,没有团结。

注:这里的“周”是指团结、合群;“比”是指勾结。


布衣闲人10


看到这么多的解释,我已经无话可说了,完全赞同各位同仁的高见。

“周而不比”和“比而不周”这就是君子与小人的根本区别。献花君子,鄙视小人。


云天168448038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用‘‘周’’字很形象,就像一个圆,君子在中间和所有人保持同样的距离,这距离不是现实的距离,而是‘‘原则’’的距离,与人交往,不论亲疏都坚守原则。


‘‘比’’呢,就像两个人步调一致,也很符合小人任人唯亲、结党营私的形象。

所以,这句话可以翻译成‘’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孔子的这句话,形象地展示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君子心中无私,小人结党营私。《论语》中还有一则可以当做‘‘周而不比’’的注解:‘‘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这段话说的是,‘“在君子手下做事很容易,却难以让他高兴:不用合理的方式让他高兴,是不会让他高兴的;等到他用人的时候,他会量才设器。在小人手下做事很难,但却容易让他高兴;用不合理的方式让他高兴,他会兴致很高,等到他用人的时候,他就会求全责备了。”



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特别是在原则的坚守上,君子把原则看作比俸禄和生命都重要,小人则没什么原则,唯利是图。


幽幽南山客


《论语》中“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一语以往解释多错,其正确的意思是:

君子是让对方背后反映不同意见,目的是为周全团结,而在集中指导时,则不能比照这一君子原则,让对方背后反映不同意见,闹分裂;

小人是反对、告在自由民主选择时,反映不同意见的人的黑状,讨好掌权集中的人,比照这一让对方背后反映不同意见的原则,目的是套取人反映不同意见的黑材料好去告黑状,闹分裂,而不是为周全团结。

为什么?

因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一语出自孔子《论语.为政第二》篇第十四章,篇章序数相乘得数是二十八。其意思是说:让对方背后反映不同意见(二),公平制约不公平的权力(十八)。"比”就是比照这一君子原则。详见拙著《破译


龙学创始人刘树成


这是《论语》里边的一句名言,意思就是君子之风眼界远大,顾虑周全,不斤斤计较。小人刚好相反,总在和张三李四比长比短。这是孔圣人给我们做人划下的道道。

做人不比对,不争竞倒是好事,社会很和谐呀。皇上九五之尊,有三宫六苑,你大臣们攀比啥呀;大臣们深宅大院,金银长毛,你小百姓比啥呀,不比不就都规矩了吗。要不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天下人的举止都被规矩了,圣人多有力度,要不历代帝王为啥都尊孔,中国的封建社会怎会这么长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