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句話?

美言美煙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周,周到,周普,普遍。比,比附,比較,偏黨。

君子與人交往,是普遍包容、三六九等都接納的;這就是所謂的為人周到。

小人與人交往,是嫌貧愛富、趨炎附勢的,喜歡比附於權貴之人,看待人是充滿勢利比較的。

君子與小人的不同,除此之外,孔子還有過不少其他說法,比如:

  •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儒家通過指出君子與小人在德性上的不同區隔,敦促人們在內心作出抉擇,堅定對君子之道的信仰,革除對小人之習的戀著。


建章看世界


先說答案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是:

孔子說:“君子(為道之用,)合於道而不與人較長短高下。小人(為器之用,)故與人相爭長短高下而失之於道。”

合道而周全,失道而短缺。

道器之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論語·為政》,這一句和前面的兩句“子曰:‘君子不器。’”“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講的都是道與器之辨

白雲先生在《論語真詮》中這樣解釋:

君子之為道,皆為一道,故比無可比;

小人之為器,凡為器者,皆有所長短。

君子所慮,在道之不全和不足;

小人所貴,在器之機巧與虛榮。

一群君子在一起,不會互相誇耀和爭論,誰的道大,誰的道小;

一群小人在一起,則會喋喋不休的互相誇耀自己和貶損別人,你混的怎麼樣,他混的怎麼樣,渾身都是虛榮心。


寫到這裡,我的腦海中忽然浮現出一個人。。。好吧,打住。

>_

我們再來看其他兩句的解釋。

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說:“君子不會過於追求功用,而闇昧其道。”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貢問君子。孔子說:“先立其道,後行其道。”

這三句話,都是孔子對子貢說的。

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場景,在一對一的教學中,孔子告訴子貢,雖有才具,但更要以成道為志。

子貢聽了以後就問,如何才能成道呢?孔子繼續教導他說,欲先有志於成道,必先立道,而後行道。

子貢聽了君子志於道之後,馬上接著問,那成道的人是怎麼樣的呢?那誰誰誰是不是成道多一些?那誰誰誰是不是成道少一些?於是孔子就對他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認為,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在對待道與器之辨這個問題上,是很能說明問題的。這是辨別一個人,是不是君子的主要判準。

一些補充

我們平時要說一個人沒出息,會說他不成器,說人有本事,會說他成大器了。

那麼,孔子為什麼要說“君子不器”呢?

這裡說的“君子不器”,並不是讓人不要成才的意思,也並不是在否定“器”的功用,而是說,道、方、法、術、器,道為本,器為末,雖然本末各具其用,但君子不能本末倒置,不能捨本逐末,不能過“器”而昧“道”。

孔子說管仲器小。為什麼呢?

因為管仲身懷大道,而不追求道之功用廣施於世,不追求平定天下,道雖大而所謀者小,所以說管仲器小。

道可御世而器不可御世。

君子為器,只能有一器之用,君子為道,則無所不能,無所不用。

故,君子以成道為志,而不以成一器為志。


平凡2850


(原創)人比力的不是財富、權利或榮華富貴,而是德性與修為。德高望重者方能贏取人心。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則是最好的詮釋。


君子統一人心、聚集人氣,靠的是人格魅力,而非利益的驅使。君子只管耕耘,不問收穫。因為君子深知:捨得,捨得,先有舍才有得,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舍即是得的道理。小人處世,則與君子恰恰相反背道而馳。小人以利益驅動結黨營私,拉幫結派稱兄道弟,滿面紅光頻頻小聚,表面火熱內心齷齪。聚斂人氣只為撈取私利。君子始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追求的是道義。小人涉獵的是私利。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就是:君子大公無私,小人結黨營私。其實是對原文的延伸,與對歷史的篡改與曲解。本意是王室貴族,封疆大吏,封田屯地是他們的權力,不會影響廣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是特權使然。表明了當時社會制度的等級分明,強權之人享受封田。小人也就是下人給人下跪的、沒有封田也不給分地。在當時如同風暴,擴展迅速擴充了許多圈外之人,百姓更是民不聊生。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就是孔子反對這個歷史發展趨向的言辭,主張繼續王室貴族才有的特權利益。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也給日後的“批林批孔”埋下伏筆……


藥行天下7


這句話出自《論語》,《論語》最大的特點就是字簡意駭,每個字都是濃縮的精華。

“周”就是周全、周邊,“比”就是偏袒,這樣意思就很明白,就能很清楚地區分君子和小人,君子和周圍的人關係都很好,不刻意偏袒任何人;小人只對自己有利的人偏袒,而不顧周邊其他人,就像“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樣,都是從本質上來區分君子和小人。

君子從大局出發,兼顧四周,不偏不倚,能維持社會的公序良俗;小人只從眼前著手,不管周邊,不從大局出發,不講社會規則,以自我為中心。

最終,君子得道多助,小人失道寡助!


曉明雜說


孔子的這句話不難理解,而且還有不少類似的話:

周而不比,比而不周。

和而不同,同而不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周就是一視同仁,周到,周全。比就是區別,比較,斤斤計較。總之,叫人做君子,不做小人。

用現代話就是立黨為公和結黨為私的區別。

孔子說的小人並不是壞人。多指百姓,平民,沒有很高道德修養的人。

理解不難,把握不易。孔子的時代是眾雄割據,社會紛爭的年代。這些說法也是團結內部,指責別人的一句話,也沒做到周而不比。當今社會,社會在大變動,貧富差距拉大,二八效應越來越明顯。叫百姓周而不比,無攀比之心實屬不易。人們既需要物質生活的享受,也需要有精神寄託。用什麼來振興民族精神,團結奮進確實是值得人們深思的問題。雞湯文化,空口說教作用甚微,抵擋不住奶頭樂,快樂至死的誘惑。

發揚傳統文化,為我所用,既不過,也不能不足,把握這個度做好自己,實屬不易。


老梁139490047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第二》,原文是這樣的:“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翻譯過來就是:“孔子說:君子講團結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講團結”。

怎樣理解這句話呢?

君子講團結而不互相勾結,是因為君子不謀求制度規定以外的利益,沒有必要且恥於勾結在一起。君之間坦蕩相處,講究原則,講究真正的團結;小人講勾結而不講團結,是因為小人總是企圖謀求制度規定以外的利益,未達目的時就勾結在一起,目的一旦達到就見利忘義,錙銖必較,只有利益,沒有團結。

注:這裡的“周”是指團結、合群;“比”是指勾結。


布衣閒人10


看到這麼多的解釋,我已經無話可說了,完全贊同各位同仁的高見。

“周而不比”和“比而不周”這就是君子與小人的根本區別。獻花君子,鄙視小人。


雲天168448038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用‘‘周’’字很形象,就像一個圓,君子在中間和所有人保持同樣的距離,這距離不是現實的距離,而是‘‘原則’’的距離,與人交往,不論親疏都堅守原則。


‘‘比’’呢,就像兩個人步調一致,也很符合小人任人唯親、結黨營私的形象。

所以,這句話可以翻譯成‘’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不徇私護短,沒有成見及私心;小人則結黨營私。’’


孔子的這句話,形象地展示了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君子心中無私,小人結黨營私。《論語》中還有一則可以當做‘‘周而不比’’的註解:‘‘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這段話說的是,‘“在君子手下做事很容易,卻難以讓他高興:不用合理的方式讓他高興,是不會讓他高興的;等到他用人的時候,他會量才設器。在小人手下做事很難,但卻容易讓他高興;用不合理的方式讓他高興,他會興致很高,等到他用人的時候,他就會求全責備了。”



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特別是在原則的堅守上,君子把原則看作比俸祿和生命都重要,小人則沒什麼原則,唯利是圖。


幽幽南山客


《論語》中“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一語以往解釋多錯,其正確的意思是:

君子是讓對方背後反映不同意見,目的是為周全團結,而在集中指導時,則不能比照這一君子原則,讓對方背後反映不同意見,鬧分裂;

小人是反對、告在自由民主選擇時,反映不同意見的人的黑狀,討好掌權集中的人,比照這一讓對方背後反映不同意見的原則,目的是套取人反映不同意見的黑材料好去告黑狀,鬧分裂,而不是為周全團結。

為什麼?

因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一語出自孔子《論語.為政第二》篇第十四章,篇章序數相乘得數是二十八。其意思是說:讓對方背後反映不同意見(二),公平制約不公平的權力(十八)。"比”就是比照這一君子原則。詳見拙著《破譯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這是《論語》裡邊的一句名言,意思就是君子之風眼界遠大,顧慮周全,不斤斤計較。小人剛好相反,總在和張三李四比長比短。這是孔聖人給我們做人劃下的道道。

做人不比對,不爭競倒是好事,社會很和諧呀。皇上九五之尊,有三宮六苑,你大臣們攀比啥呀;大臣們深宅大院,金銀長毛,你小百姓比啥呀,不比不就都規矩了嗎。要不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天下人的舉止都被規矩了,聖人多有力度,要不歷代帝王為啥都尊孔,中國的封建社會怎會這麼長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