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道故居开启第一课 浙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开学典礼很特别

2018-09-22 13:24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夏晴 夏净 摄影 周琳芝 朱鑫美

望道故居开启第一课 浙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开学典礼很特别

一塘清水一半入义乌一半入浦江,义乌城西街道分水塘村因此得名,又因陈望道在此首译《共产党宣言》让它承载着独特的记忆和荣耀。

日前,这里迎来了一批年轻的客人,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陈望道故居召开了2018级新生开学典礼暨理想信念专题教育,学生们在回忆往昔中开始了一场非比寻常的“大学第一课”。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生,和在学校内召开新生开学典礼相比,不如直接到陈望道故居来亲身体会更有意义,可以让学生们在这入学第一课中加深对自己的身份、责任、使命的理解。”浙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负责人说,学习马克思主义绕不开《共产党宣言》,而学习《共产党宣言》陈望道的故事则能让学生们更能体会到信仰的味道。

望道故居开启第一课 浙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开学典礼很特别

1920年春节前,回到故乡分水塘的陈望道开始了翻译《共产党宣言》工作,在一间小柴房里,历时两个月完成翻译,这期间还发生了让后人长记的小故事,专心翻译的陈望道把墨汁当红糖吃进嘴中,母亲询问时还回答“红糖够甜”,这也让信仰有了味道。

1920年8月,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此后万千革命志士因为读了这本书走上了共产主义革命道路。

“初入大学,学生们首先就是要弄清楚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作为前人陈望道先生的事迹可以更好的帮助他们去思考。”浙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李建华教授在开学第一课上就给新生们提出了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

李建华教授说,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首先就应该做“一个懂政治的人”,要坚守信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其次应当做“一个有思想的人”,积极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要精读、常读《共产党宣言》等马列经典著作;最后还应该做“一个有能力的人”,要心怀国家情,运用自己的能力改变世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而参观完陈望道故居,了解完陈望道翻译故事,也让学生们倍感受益。

望道故居开启第一课 浙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开学典礼很特别

“先生就是在这间简陋的柴房里,因专注于翻译《共产党宣言》,错把墨汁当红糖蘸粽子吃了下去,眼前重现当日的旧景,耳边响起那年的故事,真理的光芒创越时光重新力量。”政教162班徐依泓同学说,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子,就应当保持专业底色、恪守初心,做又红又专的马院人,同时要立足新时代、开拓新视界,担当起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的重任,做弄潮青春的新青马。

“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知道怎样爱国。”政教182班的新生陈鹏金是有两年军旅生活的退役军人,陈望道先生事迹则让他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心怀伟大祖国,勇于社会担当。

在这场特别的开学典礼上,浙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除了在现场给各个新生班主任颁发了聘书,还为新生们精心准备了一份含有中国梦列些丛书与专业经典书籍的“智慧大礼包”,让新生们能在这些书籍帮助下开启一扇扇智慧之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