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担当高氏家臣,被裹挟到派系斗争之中,险无生还!

孔子担当高氏家臣,被裹挟到派系斗争之中,险无生还!

来自网络图片

孔子初次到齐国,人地生疏,首先要寻求立足之处,进身之托。为此,孔子一行到达齐都城以后,就投奔了高昭子(张),在高家栖身。为了便于在高家长住,博得高昭子的赏识,孔子还做了高昭子的家臣。

高氏是齐惠公的后裔,从齐襄公时期就开始与国氏同为卿,为齐国最有影响的执政贵族之一。 虽然高氏在与其他执政大夫、公室后裔的派系斗争中不止次的遭受损伤,但是直到齐景公晚年,仍是齐国最有权势的大家族之一。高张是齐景公身边的重臣。尽管这时田氏(陈氏)成为宠臣,势力不小,高氏仍大权在握,得到景公的信任。景公晚年病重时,还“使国惠子(夏)、高昭子立茶,置群公子于莱”,将高张作为托孤大臣。孔子取得高昭子这种人物的关照赏识,自然是背靠大树好乘凉,会为他在齐国立足以至尝试从政行道提供不少方便。

孔子担当高氏家臣,被裹挟到派系斗争之中,险无生还!

来自网络图片

孔子以高氏家臣的身份,比较便利地熟悉了高氏家族成员、其他家臣,与他们建立了各种关系,了解了高氏家族的一些情况。于是通过高昭子的介绍和引荐,孔子得以结识齐国的一些执政卿大夫,与他们有所交往,因而扩展了人际关系网络,提高了声誉,增大了在齐国的影响。随着孔子在齐日久,与上下左右各种人物的交往,不仅逐渐加深拓广对齐国历史的了解,而且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现实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摸到上层决策圈的一些内情,为孔子对症下药,提出针对齐国具体国情的政见打下基础。

最重要的则是以高张为媒介,“通乎景公”。那时候,外来士人要想通君干政,往往需要先找到门第合适、在国君身边的人员作为依托,通过所依附者的引荐介绍,才能被国君召见。国君观察从外地赶来谋求出仕从政的人,往往要先看他所依附的主人怎么样,经过一番考察才会确定是否召见。孔子依附高张,经他介绍引荐,终于获得被齐景公召见的机会。

孔子担当高氏家臣,被裹挟到派系斗争之中,险无生还!

来自网络图片

孔子投奔高昭子给他在齐国立足尝试从政提供了便利,却也使孔子一到齐国就陷人派系倾轧之中。在齐国卿大夫专权的形势下,公室内部各派系、同姓异姓执政大夫等派别矛盾错综复杂,明争暗斗,甚至大动干戈,相互火并。齐桓公死后,他的几个儿子因争夺君位而引起宫廷内乱达14年之久。诸公子各置党羽,网罗武勇亡命之徒,骨肉相残,战乱频仍。五子争位的动乱不但使齐国霸业遭受很大破坏,而且导致公室渐卑,一些士大夫以国君的亲信宠嬖而执掌国柄,以至废立国君。齐惠公即位以后,崔杼获宠,开始崔氏专政。

惠公死后,国氏、高氏恐受崔氏逼迫,驱逐崔杼,崔杼逃往卫国。灵公八年内讧又起。灵公听信声子谗言将鲍牵施行刖刑,放逐高无咎。无咎奔莒,其子高弱在卢(今山东长清西)地叛变。同年冬,灵公以崔杼为大夫,又命庆克为辅佐,率军攻卢。国佐听说国内发生内乱,便从伐郑前线率军返回,前往卢城,杀死庆克,并据谷邑叛变。灵公设计杀死国佐,宫中大乱。灵公又派人杀死国佐之子国胜,国佐的侄子国弱逃到鲁国。后来灵公虽召国弱回国继承国氏宗嗣,却同时以庆封为大夫,命庆佐为司寇,主持齐国国政。灵公多内宠,声姬生子光,立为太子。其妾仲子生公子牙以后,托付给最受宠的戎子,而戎子要求灵公立公子牙为太子。于是灵公便废太子光而立公子牙为太子,命高厚辅佐,任命太监夙沙卫为少傅。灵公病重,崔杼却废公子牙而立公子光,是为齐庄公,并且杀死戎子、夙沙卫、高厚等人,籍没高氏全部财产,独揽齐国国政。

孔子担当高氏家臣,被裹挟到派系斗争之中,险无生还!

来自网络图片

六年后,因庄公在伐晋问题上没有接受崔杼意见、与崔杼妻子棠姜私通等原因,崔杼杀死庄公,立庄公异母弟杵白为君,史称齐景公。崔杼自任国相,由庆封任左相。庆封借崔杼之子间发生争夺嫡长子继承权斗争的时机,消灭崔氏,独揽国政。庆封的行为引起公族、国人的不满,栾氏高氏及陈须无、鲍国等起而策划消灭庆氏集团,庆封失败,逃亡国外。

景公十六年,陈桓子利用栾氏、高氏和陈氏、鲍氏之间的矛盾,挟制景公,掀起驱逐栾氏、高氏的政变。陈桓子利用谣言煽动对栾、高的仇恨,采取突然袭击的办法攻伐栾氏、高氏,栾高氏逃亡鲁国,陈氏、鲍氏瓜分了栾、高二家的财产。此后陈氏,高氏、国氏等派系仍然勾心斗角,互相倾轧。在齐国各派系相互倾轧的形势下,孔子投奔高昭子,并且做了高昭子的家臣,便不可避免地被裹挟到派系斗争之中,不论孔子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无法超脱出来。因此,后来便有齐国的大夫要加害孔子的事发生,险无生还,但未成功,于是孔子“接淅而行”,不得不慌忙逃离齐国。

孔子担当高氏家臣,被裹挟到派系斗争之中,险无生还!

来自网络图片

在此小编觉得有点疑惑,孔子被裹挟到派系斗争之中,为什么不明明白白的站出来,说明清楚自己的界线,而选择急忙逃离,那样陈氏,和国氏等派系,甚不是更加怀疑孔子在其中有阴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