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童年》:成長與焦慮,哪一個更強大

《美麗童年》:成長與焦慮,哪一個更強大

《美麗童年》:成長與焦慮,哪一個更強大

《美麗童年》:成長與焦慮,哪一個更強大

成長,是一個可以無限擴展的詞彙。一個襁褓中的嬰兒,TA是絕對沒有社會階層的自覺的生靈。從童年起,到晚年結束,一個人的生命,長的不過一百+,絕大多數人在社會中,從開始萌發了“自我”意識的那一刻,就開始將自我定位,“我”是父母的孩子、同學的同學、鄰居的鄰居。一旦入學,甚至從幼兒園開始,就需要確立(起碼是大致上)自己的位置。人的一生,充滿著焦慮。

《美麗童年》:成長與焦慮,哪一個更強大

《美麗童年》:成長與焦慮,哪一個更強大

焦慮,也是一種正常的社會化情緒,帶有個體自我的特徵,也是社會和自我之間的一種反饋。焦慮,可大可小、可輕可重。陳靜參與編劇並導演的《美麗童年》講述了一個挺有意思的故事,九歲女孩覃月已經懂得自己的真實社會基層,但是她不願意承認,於是在家庭背景的攀比中,說出媽媽是高大上的“空嫂”,這便成了故事的小小“原罪”。覃月的爸爸常年出海,媽媽“只是”時政清潔員,簡單地說這是一個進城務工人員的家庭,雖說不是單親家庭,但也是父母長期不能團聚的草根之家。覃月用“自尊”在明面上取代了焦慮,她是一個對於社會抱有友好而警惕的態度,特別是對家境優渥的班長劉雯雯有種本能的反感、對抗,事實上後者僅僅九歲就明白了父親從事的房地產業,並對拆遷和新房上市的定價有著自己的看法。劉雯雯是個小“社會人”,她很大方卻又巧妙的一次次在公開場合將覃月帶進溝裡。

《美麗童年》:成長與焦慮,哪一個更強大

《美麗童年》:成長與焦慮,哪一個更強大

劉雯雯要揭發覃月是個“撒謊成精的壞孩子”的真面目,當然她成功了,覃月身居租來的陋室不可能不被發現,儘管是她和媽媽在和解之後順理成章的做了好事,媽媽沒有一絲一毫的猶豫,而覃月則另有看法。劉雯雯的爸爸遺失了一筆錢,這對母女拾金不昧交給了警察,也就是將自己“隱居”的生活公開,聞風撲來的記者將“這件事”報道出去,覃月所試圖隱藏的卑微家庭,就這樣被公開。覃月必須要直面來迎接人生中的成長難題,如何在更為廣大的舞臺上釋放焦慮,而不是被焦慮所征服。

《美麗童年》:成長與焦慮,哪一個更強大

《美麗童年》:成長與焦慮,哪一個更強大

對於九歲的孩子來說,無論她有多麼強大的個性,都需要他人的幫助。父母、老師和同學,以及社會上的鄰居。覃月喜歡幫助孤寡老人,這是一種自發的高尚情操。覃月與北京轉學來的新同學關係不錯,兩個人分享了很多秘密,包括對老房子的喜愛和對老人的關心。而媽媽“被迫”參與班會,並公開的表達了對於家庭、職業和女兒的情感,這有效疏解了覃月建構起來的謊言之塔,於是她們可以真實的迎接他人的目光。車到山前必有路,無論老房子的未來如何,人是活泛的,總能找到屬於更有利於自我發揮的領域。至於中國的階層,自古以來,就是有固化也有移動,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說到底個人的奮鬥需要與歷史的進程相結合,而歷史的進程是一個流動的客觀,個體需要發展自己的聰明才智來適應(如果能小小改變當然更好)現在和未來的世界,焦慮有一點也好,這樣成長起來動力更足。

《美麗童年》:成長與焦慮,哪一個更強大

《美麗童年》:成長與焦慮,哪一個更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