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焦慮環繞的父母,如何管理好情緒?

被焦慮環繞的父母,如何管理好情緒?

最近有個詞出現頻率特別高,叫“致鬱”,跟“治癒”同音,但意思截然相反。

在現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作為家長,特別不容易。社會外在壓力太甚,我們自己的生活也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不說千瘡百孔吧,也各有各的難處。尤其對於皮皮七這種上班(生活壓力大,不上班沒有安全感)、帶娃(家裡老人不在身邊,且不想犧牲他們的老年幸福生活)必須同時兼顧的“準中年”媽媽,無論大事小情,甚至天氣變化,比如太熱或太冷,還有動不動就露臉的霧霾,都很輕易就讓我“致鬱”……

電影《小偷家族》得了金棕櫚獎,但故事實在是太慘,怕看了會“致鬱”,還是看《西虹市首富》吧。

小說《鹿王》是國際安徒生獎作家上橋菜穗子的代表作,曾引起日本社會各界轟動,據說內容特別博大深刻,但主人公成為“鹿王”的的過程實在太虐,還是讀東野大神難得的暖心之作《解憂雜貨店》吧。

兒女雙全是完美,但想到上輩子肯定沒有拯救過銀河系,要是再生一個男孩,恐怕不僅會“致鬱”,還會對人生產生懷疑,還是別生了吧。

被焦慮環繞的父母,如何管理好情緒?

家人是做環保科研的,每次華北上空霧霾重重,就要去第一線調研,這時候另一半就開始抓狂,不僅是因為霧霾影響身體健康,還因為這個時候幼兒園一般停課,孩子誰來看?

養個孩子不容易,好不容易捱到上小學了,吃穿住用各種負面消息此起彼伏,但想到一開學還是要查疫苗接種情況,到時候“致鬱”,不如趁現在該打還是打吧。

孩子每次在兒園拍照時,都在邊邊角角的位置,作為就想爭取C位並且從小到大都是C位擔當的家長,看到這種照片時很難不“致鬱”,這可怎麼辦?

怎麼辦?怎麼辦?為什麼現在我們這麼容易“致鬱”呢?

時代的腳步不會因某個人而停下,人生在世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不如意事,無論每個人如何掙扎,難免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有的人對自己的情緒渾然不覺,有的人覺察到自己的情緒卻不願面對,而更多的人不知道怎麼樣和自己的情緒相處,以致各種鬱悶不得紓解,影響生活和人生規劃。

先哲亞里士多德在《倫理學》中曾說:“任何人都會生氣——這很簡單。但選擇正確的對象,把握正確的程度,在正確的時間,出於正確的目的,通過正確的方式生氣——這卻不簡單。”確實,每個人都有情緒,這太正常不過,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認識和管理我們的情緒。因為如果不善加管理,情緒就像一匹野馬,肆意妄為,甚至傷害他人或做出其他出格的行為。

所謂情緒管理,不單單指控制自己不發脾氣,而是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情緒,使周圍的人能夠接受,建立良好的溝通。要成為情緒的主人,必先覺察自我的情緒,並能覺察他人的情緒,進而能管理自我情緒,尤其要常保鮮活的心情面對人生。

被焦慮環繞的父母,如何管理好情緒?

那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呢?管理情緒,相當於培養情商,提高抗挫力。雖說千人千面,並沒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做法,但有些方法還是值得借鑑的,起碼對於皮皮七而言,效果都還不錯:

一、學會選擇情緒

很多人都會說人生是一道選擇題,但其實到頭來你會發現人生並沒有太多可選擇的,因為一旦走上了一條道,其他的也就是浮雲。人的慾望是無窮的,金錢、財富、聲名,好吃的、好玩的、好樂的,最好自己就是全世界最大的寵兒,求仁得仁。然而,現實生活是所有人都不可能得到所有的東西,去選擇那些對我們有用的、有意義的就足夠,而對於其他的東西不要做太多無謂的奢求。

但是情緒不一樣,對一件事的看法以及產生的情緒,真的可以選擇!善於管理自己情緒的人,也就是一般說的情商高手,是面對刺激的時候不只有一種反應,他可以選擇情緒。

對於同一件事或者看同一個畫面,不同的人應激反應是不一樣的,表現出來的情緒也會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其實影響我們情緒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認知。也就是說,我們會站在自己的角度,根據自己的態度,結合自己的經驗,依靠自己的能力來分析,評價這件事對自己來說意味著什麼,然後根據這個結果,來給自己“選擇“一種情緒。

有人說,你吃什麼用什麼都看不出什麼,等到孩子上小學了,就什麼都體現出來了。這也是很“致鬱“,但也確實如此,面對高昂的上學代價,呵呵,其實我們中大部分當父母的只能用樂觀來開導自己,拼不了爹只能拼娃唄。這種時候選擇樂觀,應該算是一種選擇能力。

善於控制、整理自身情緒的人,能夠消除情緒的負效能,最大限度地開發情緒的正能量。

二、冷卻或轉移注意力

古語有云,三思而後行。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從情緒管理的角度來看,就是當你遇到事情的時候,千萬別立馬點燃,發洩怒氣,而是學著先冷卻一段時間,時間有長有短,再不濟10秒鐘也行,使心情平靜下來,再採取比較理性的方式解決問題。秉持著“辦法總比困難多”的原則,面對所有到來或即將到來的難題,可能就會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所以不用太糾結眼前的情況,適當地抽離一下。

當一種需求受阻或者遭到挫折時,可以用滿足另一種需求來代償,也可以通過分散注意力,改變環境來轉移情緒的指向。比如前面的一種“致鬱”情況,霧霾天來了,家屬正奮戰在第一線,需要媽媽馬上拋下工作,在家帶娃,這有什麼不好的呀?只要安排好工作,抽身帶娃,和孩子做一些有意義的活動,享有難得的親子時光,這根本不會讓人“致鬱”,同時還可以恰逢時機跟孩子講講環保的知識,從小給孩子樹立環保的意識。每個人行動起來,未來總是能爭取變好的。

天冷啊天熱啊,更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防暑降溫或保暖禦寒工作做到位了,天氣也不會成為影響你情緒的元素了。日本有一位老太太在五十年前就說過一段經典的話:“別抱怨‘冷啊’‘熱啊’的!夏天時要感謝冬天,冬天時要感謝夏天。”不得不說,這位老太太真是一位特別懂得情緒自我管理的高人。

三、適度宣洩情緒

情緒無論積極還是消極,適度宣洩一下也無妨,但一定要把握“度”。

在遇到發怒的事情時,在不傷害其他人的前提下,該生氣就生氣一會兒,該發怒就發怒一會兒,該憂傷就憂傷一會兒,但是時間不要太長。氣過之後要想想發怒有無道理,其次發怒後有何後果,然後想想是否有其他方式代替發怒。這樣一想,你就可以變得冷靜而情緒穩定。

比如我家孩子性子急,一遇到什麼難事他解決不了,就先哭上一陣,等他哭完了,又轉身像沒事人一樣該怎麼樂呵還怎麼樂呵,同時還說不定會給你點驚喜。當孩子遇到這種情況,在適當的範圍內,做父母的一定要hold住,千萬不要上趕著去問發生了什麼事、有什麼是爸爸媽媽可以幫忙解決的。一旦你向他邁出一步,就是拖緩了他成長的腳步。適當的放手並不會有損你當父母的威嚴。美國情境教育繪本大師博恩斯坦夫婦曾經說過,親子關係的最大挑戰在於,從很多方面而言,這種關係都是單向的,儘管你得對孩子全面負責,可他對你卻不用這樣。一旦他們長大成人,不再需要我們的保護時,家長就不再擁有任何實質性的權力了——除了愛和尊重的強大力量。這種觀點接受起來需要時間,但要是真接受了,對於我們現在來當父母,絕對是一個良性的情緒安慰。

人非完人,誰能永遠保持淡定而不生氣,情緒不起伏呢?要真如此,那生活也太枯燥無味兼寡淡了!當然,太極端的話,如抑鬱到了無興趣、過度焦慮、怒不可遏、坐立不安等,這又是另一種不恰當了。所以情緒表達上面,我們也要注意適時適度適量,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點需要各位不斷修行。

四、從小我中抽離出來,幫助他人

信念會主宰一個人的情緒。一旦產生不合理的信念,情緒會產生較大的波動。因此常保持良好或善意的理念,情緒也會較穩定。而助人為樂這件事,確實功能很強大。幫助他人,既可以給他人帶來快樂,也可使自己心境坦然,能獲得較好的安全感。助人為樂的這份安全感,確實能支撐人向善,向積極的情緒和狀態靠近。

都說良好的家庭要靠經營,但是在經營家庭、親子關係的過程中,難免會遭遇挫折,影響情緒。這時候,尤其不要被這些比如孩子不聽話、老公醉心工作之類的家庭煩惱干擾,時時刻刻圍著這些轉,畢竟除了切身的這些關係之外,親人朋友鄰里的關係也要處一處。

我們的鄰居都是中國好鄰居,幫忙接個孩子、互相串門吃個飯、有好吃好玩的東西也都分享,夫妻吵架了,鄰居幫忙勸解,有個什麼急事鄰居之間順手就給解決了,這種良性的狀態特別能振奮生活的意義。現代人張揚個性,標榜自我,殊不知很多時候沒有一個人是一座孤島。在如是複雜的社會網之下,人與人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有時候不要斤斤計較於個人得失,才是真的大智慧。

五、學會放鬆

弓張太滿會折,弦繃太緊會斷,人的情緒太緊張也容易出問題。心情不佳時,可以通過循序漸進、自上而下放鬆全身,或者是通過自我催眠、自我按摩等方法使自己進入放鬆狀態,然後面帶微笑,想象曾經經歷過的愉快情境,從而消除不良情緒。這一點是從身體方面入手的,先放鬆身體,再放鬆情緒。再不濟,想要生氣發火的時候,穿上鞋子出去跑,跑著跑著也就跑出一個更廣闊的世界來了。

工作壓力大、孩子表現不如意的時候,一個人生悶氣於事無補,情緒差還影響身體健康。在身體是1,其他都是0的情況下,在這個什麼都不如動起來有效的階段,我就開始跑步,從800米渣變成了每次都能堅持跑5公里,感覺還特別好。

跑步只是其中的一種方式,遇到不如意、不愉快的事情,還可以通過做運動、讀小說、聽音樂、看電影、找朋友傾訴來適當地放鬆情緒,或者找一句座右銘或對自己說一些自我肯定的話,以激勵自我,改變自我情緒,增加自信心。

被焦慮環繞的父母,如何管理好情緒?

總之,情緒是人本身的一部分,它不是獨立人而存在的,也不是可以從人本身中抽離的。而且情緒是可以有效管理的,只是很多人疏忽了這一點,而變成“情緒的奴隸”,在不良情緒中掙扎,自己很痛苦,也會把這種狀態傳染給周圍的人,有時候甚至傷害到別人。

作為家長,都是在千錘百煉的生活中,漸漸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做自己情緒的主人,讓家人生活更加愉快,讓孩子接受到更多正能量,從而為社會大環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被焦慮環繞的父母,如何管理好情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