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戰士」地面顯身手

机器“战士”地面显身手

圖為由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自主研發的第一代等三角行星履帶輪式地面無人平臺。郭靜原攝

在挑戰自然界的過程中,人類要嘗試在各種複雜的環境中前行,然而受制於血肉之軀,不得不利用智慧創造工具。在未知的惡劣條件下,為了完成運輸、搶險、偵查等多重任務,人們孜孜探尋著如何利用無人平臺跨越障礙,同時延展多元應用。

机器“战士”地面显身手

圖為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研製的輪式無人巡邏監視平臺。郭靜原攝

机器“战士”地面显身手

圖為由上海交大團隊帶來的靈巧作業六足機器人。郭靜原攝

2018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由陸軍裝備部等主辦的地面無人系統活動,新設展區佈置有多種障礙的模擬野外環境,向觀眾展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所需的地面無人系統及先進技術成果,搭建民用、軍用信息與技術的交流平臺,以推進地面無人系統領域軍民融合發展,提高其技術創新和市場競爭力。

在沒有道路的野外環境裡,首先映入腦海的就是能像各種動物一樣,利用腿和足通過行走前進。

只見由上海交大團隊帶來的靈巧作業六足機器人如螃蟹般,橫向行走;它腳踩“貓步”煞有介事的從桌子底下鑽過,遇到障礙物時便會停下。“像是人們上樓梯,邁上一級臺階就知道繼續往上。這款六足機器人搭載了豐富的高科技傳感器,兼具力學、視覺、聽覺等技術,能夠感知環境,並在任意方向快速運動,具備強大的機動性和避障能力。”上海交大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高峰介紹,不僅如此,機器人的“貓爪子”有掌面,下腳更輕盈,減小落地衝擊,可以方便機器人快速跑動。

如今,高峰帶領的團隊成功研發出10多款六足機器人,此次展出的還有用於消防救援的六足機器人,在足間協同行走的過程中可實現搬運、避障、上下爬梯等高難度動作。高峰表示,六足機器人已成為“民轉軍”高科技裝備中的典型,未來可作為軍用直升機的著陸器,于山地或海島等崎嶇地帶降落;在航天領域,也可利用該機器人的感知驅動技術進行月球、火星無人探測;六足機器人自主靈活的移動能力,還可服務於潛艇、飛機、高鐵等大型工件在惡劣環境下的單件生產,打造定製化產品。

地面無人平臺在實際應用中所處的作業環境極其複雜,在設計通過上坡、下坡、碎石路、荒草地等複雜地形時,地面無人系統現有的主要運動形式除了常見的足式結構,還有輪式和履帶式。

面對室外泥濘地面或草地時,履帶式地面無人平臺則更顯優勢。由江蘇中天引控智能有限公司展示的漢騾-200多任務通用平臺,通過一定的二次開發後,可用於運輸、偵查、突防、掃雷、救災等眾多領域。該公司負責人介紹,它的研發成功填補了國內無人履帶底盤在1噸以下級別的空白,基於尺寸小、重量輕的特點,便於空投。此外,漢騾的亮點還包括可以採用油電混合動力組,使之不受充電週期的限制,長時間作業。

如果將輪式和履帶式進行結合,又將帶給我們怎樣的驚喜?正向觀眾駛來的是由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自主研發的“等三角履/輪複合結構”無人平臺,前後排圓輪中並行了兩排三角形履帶,進行障礙物攀爬表演時毫不費力。“基於輪履複合結構的地面適應能力有所加強,三角形履帶一面接觸高牆的面積更大,越能產生向上攀爬的動力,攀上高牆後可以依靠四輪自動翻滾,接著還能輕鬆駛過泥濘的路面。”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副教授陳向春說。

陳向春告訴記者,這是該院輪履複合結構無人平臺的首次亮相。“去年第一代等三角行星履帶輪式地面無人平臺已在機器人大會上受到廣泛關注,讓我們這些原創者十分欣慰。今年我們帶著新思路和新方法,希望與國內外從事地面特種車輛研究的人員一起交流,激發大家的創新熱情,共同為國防事業出一分力。”

人工智能之於未來戰場,將重新定義戰鬥形態。若想成為主導戰場的強兵,僅有“跨越險阻”的武夫之力還不夠,仍需要能執行多種任務的智能功用。

机器“战士”地面显身手

圖為靈巧作業六足機器人正演示穿越障礙環境。郭靜原攝

先是克服路崖等複雜障礙,最大爬坡角度達到30度,還可變換遙控和自主行駛兩種模式,在自主模式下實現對人員的跟隨和固定路徑巡航……這款由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研製的輪式無人巡邏監視平臺一路過關斬將,秀出風采。除了應用於城市環境下的反恐偵查巡邏、打擊和運輸,輪式無人巡邏監視平臺有望在園區、工廠、農業、野外等有民用需求的環境中大顯身手。

(經濟日報 記者:郭靜原 責編:渠麗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