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延坡工作室丨他是院士、戰士、國士,他的熱淚給了我們信心

1月28日晚上,一段視頻、一幅畫面刷爆了屏幕、感動了無數中國人。

鍾南山院士的眼淚為誰而流?

對於我來講,這個名字的出現主要是源自於17年前的那場“非典”。當時,剛開始聽到這個名字,感到非常親切與好奇,主要是因為秦嶺在陝西西安這一段就叫做終南山。而真正成就鍾南山的,是在“非典”期間,他力排眾議,勇敢果斷地否定了關於“典型衣原體是非典型肺炎病因”的觀點,為廣東衛生行政部門及時制定救治方案提供了決策論據。他領導的課題組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救治方法,大大提高了廣東地區“非典”危重病人的搶救成功率,降低了死亡率,且明顯縮短了病人的治療時間。

井延坡工作室丨他是院士、戰士、國士,他的熱淚給了我們信心

世界衛生組織派出的專家組認為,以鍾南山為首的廣東專家摸索出來的治療經驗,對全世界抗擊非典型肺炎有指導意義。尤其是在大批醫護人員被病人感染的特殊時刻,鍾院士主動請纓,要求將最嚴重的病人送到他領導的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在抗擊“非典”的戰場上,當時67歲的鐘南山院士曾一次連續38小時救治患者。此後,陸陸續續地關注一些他的消息,特別是他為人耿直,在“兩會”上他的一些觀點雖引起爭議,但是都是直面問題,他喜歡直來直去。在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肆虐時,他一邊勸大家不要前往武漢,一邊自己又義無反顧前往武漢防疫的最前線。在非常時刻,再沒有一個醫生比他更受關注、更被寄予厚望,人們更期望從他口裡聽到最權威的信息和判斷。這也是人們對於一位疾病防控專家的信任和期待!

1月28日,鍾南山院士接受新華社專訪。在採訪臨近結束的時候,他說道:“我有一個學生,他提供了一個信息,他說他聽到(武漢)街上老百姓唱起了國歌,很感動……”84歲的他哽咽了,雙唇緊閉,鼻子抽搐了一下。透過眼鏡,我們都能看到他眼角的淚花,他流淚了。這一細節,瞬間在朋友圈刷屏。這個淚水,不是為了他自己或自己的親人而流,而是為數以千計的遭受“疫魔”侵害的同胞而流,是為封城之後老百姓同仇敵愾的精神而流。最後,他堅定地說:“所以,這個勁頭上來了,很多事情都能解決……武漢本來說就是一個英雄的城市。有全國、有大家的支持,武漢肯定能過關!”這段專訪,讓看的人和聽的人也不由得鼻子發酸,眼眶溼潤!

著名詩人艾青的詩寫道:“為什麼我的眼睛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一位耄耋老人,依舊為老百姓在奔走,著實不容易。當然,當年戰勝“非典”,包括當前要戰勝新型冠狀病毒,僅僅靠一個鐘南山是不夠的。但是,他身上閃光的品質,特別是“大醫精誠”的精神,對於我們當前戰勝“疫魔”乃至今後戰勝一切困難,都是非常有借鑑意義的。

應當向鍾南山院士學什麼?

面對肆虐的疫情,我們所能夠做的,一是按照病毒防控的要求,減少外出與聚會,不添亂就是最好的幫忙;二是利用公共平臺呼籲大家多關注官方權威的疫情實時動態,不信謠、不傳謠,與惡意造謠的行為進行鬥爭;三是為奮戰在抗擊疫情一線的所有人員,包括武漢市民鼓勁加油;四是利用這一段宅在家中的時間好好靜一靜、看看書,思考些問題。

我國古代醫學家孫思邈說過:“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求含靈之苦。”對於“如何成為一名好醫生”,孫思邈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給出了標準答案——“大醫精誠”。所謂行大醫者,以解決眾生疾苦為大,然而只有具備精誠者,才可承大醫之名。“精”於高超的醫術,“誠”於高尚的品德。人民日報微博上說,鍾南山“有院士的專業,有戰士的勇猛,更有國士的擔當。”對於鍾南山院士,我們完全可以用“高山仰止、景行景止”來評價。他留給人們的印象並不是高不可攀,從新華社的採訪視頻中,可以看到一位八十多歲的教授,思路清晰、分析透徹、不打官腔、平易近人、進退有據,令人歎服!從他身上傳遞出來的至少五種優秀品質,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井延坡工作室丨他是院士、戰士、國士,他的熱淚給了我們信心

第一,具備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情懷與擔當。自古以來,中國知識分子就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和傳統。鍾南山院士的言行,是對這一志向的最好詮釋。2003年“非典”肆虐,已經67歲的他卻說:“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這來。”而當武漢疫情肆虐的時候,84歲的他一邊告訴公眾“儘量不要去武漢”,一邊自己卻登上了前往武漢的高鐵。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他既是院士,更是戰士;既有醫者仁心的專業素養,也有戰士迎難而上的拼搏狠勁。從他接受採訪時情不自禁的淚水中,我們讀懂了他那看似無堅不摧的外衣之下,卻深藏一顆柔情似水的仁者之心與一腔熱血愛國的赤誠之情。

第二,將當醫生治病救人作為一種信念來踐行。在一次接受採訪時,鍾南山自己回顧了選擇醫生這一職業的初心。1936年,他出生在一個醫生世家:他的父親鍾世藩是著名的兒科醫學專家,曾任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委員、中華兒科雜誌編輯委員、中華醫學會廣東分會兒科學會主任委員等職,是廣東省政協第四屆委員;母親是中山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這種家世的耳濡目染,對其職業的影響肯定是有的。但是,對其未來的職業選擇和人生理想產生重要影響的,是他的中學老師曾經對他說的這樣一句話:“人不該單純生活在現實中,還應生活在理想中。人如果沒有理想,會將身邊的事看得很大,耿耿於懷;但如果有理想,身邊即使有不愉快,與自己的抱負相比,也會變得很小。”這句話,鍾南山記了一輩子,也踐行了一輩子。正是這種信念,驅動著他在“非典”最嚴重時,義無反顧地說“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這來”,而他自己由於過度勞累病倒,身體剛恢復後就立刻回到醫院,繼續投入戰鬥。沒有人要求他,是他自己發自內心地願意有此擔當。

第三,對待專業的科學態度和不斷鑽研的精神。從2003年的“非典”到今天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是他用自己精準的職業判斷和對於整個疫情形勢的準確定位,為黨和政府作出正確的決策和採取行之有效的戰略措施提供了堅實的保障。而做出這樣的判斷絕非偶然,一方面是與他擁有牢固的專業基礎知識和長期積累的實踐經驗有密切的關係,另一方面也與他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一名科學家所擁有的科學態度有密切的關係。他基於科學依據、科學態度作出職業判斷,而不是人云亦云。從另一個側面來看,他是有著超強的專業自信的。這一切都不是憑拍腦瓜能夠做出的,而是幾十年孜孜不倦地鑽研的結果。

第四,始終堅持“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的知行觀。鍾南山院士不是神,他也是普通的人。他在關鍵時刻做出了精準的判斷(後來的實踐充分證明了他的不同尋常的結論的正確性),不是他有什麼超人的力量,而是長期進行理論研究和將研究成果在實踐中反覆應用的結果。他帶領的團隊依託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長期致力於專項課題的研究,形成了多項高水平研究成果;同時,鍾院士儘管已經八十多歲高齡了,但始終堅持出門診,並將臨床上的疑難問題作為攻關課題,做到研究與實踐的相得益彰。

第五,勇於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更是他的優秀品質。鍾南山自己也說過:“我老有一種感覺,好像專門喜歡跟誰較勁,老覺得不管走到哪兒,自己都不太受歡迎。”但他始終秉承一條原則,即“科學只能實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但是,由於每一次觸碰到的都是最為前沿的高難度問題,不循舊路、勇於創新本身就有風險,也很難做到100%的判斷準確,偶爾也會出錯。2009年5月,他也曾經面對媒體做過自我檢討:“我說甲型流感與普通流感的病死率相似,應該是說錯了。確切的數據應該是普通流感的病死率是百分之零點幾,而甲型流感是百分之一點多,其病死率要高於普通流感。”當時他已經是享譽國內外的權威專家了,但他依然保持冷靜,發現錯了,就主動站出來自己否定自己。這很難得,因為否定自己有時比肯定自己還要難。他說:“錯了,就要承認並改正。”這種品質更值得推崇。

(說明: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其前身是由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慢支炎防治小組”演變而來。1971年,這個小組為響應周恩來總理“加強對慢支炎及肺心病防治”的號召而成立。1979年,“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在此基礎上成立,是國內最早的呼吸疾病研究機構之一。2017年8月,廣州市機構編制委員會同意該研究所更名為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中國軍網·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