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回事,這還是以前的《中國好聲音》嗎?

今年是《中國好聲音》迴歸的第一年,帶著往日情懷,觀眾期許能成為今夏的綜藝爆款。但賽程過半,"好聲音"卻波瀾不驚,低調的可以!火爆銀屏的綜藝節目突然聲音暗淡,究竟是為什麼呢?

咋回事,這還是以前的《中國好聲音》嗎?

一、"好聲音"為什麼越來越沒有特點。"好聲音"本來就是創新的產物,他的成功帶動了一批歌唱類節目的興起。但今天的節目細分,互動性更強、養成更直接,特別是像《中國新說唱》等節目,專注於特定領域,傾情於音樂的小圈子,特色明顯。也難怪當"好聲音"學員有饒舌、黑嗓時,就會有彈幕說"感覺走錯了片場"。

咋回事,這還是以前的《中國好聲音》嗎?

二、"好聲音"為什麼越來越沒有話題。往季"好聲音"每週下來都會引發熱論,為經典聲音點贊,為落選者惋惜不平。更有的學員人紅是非多,與唱歌不相干的話題也被拿來熱議。小編不是支持八卦,但如果大家說都懶得說,那這個節目的關注度又在哪裡呢。反觀今年,最熱的話題恐怕就是"李健的段子"了吧。

咋回事,這還是以前的《中國好聲音》嗎?

三、"好聲音"為什麼再也記不住學員。如果在搜索引擎鍵入"中國好聲音",你會發現首頁相關人物不是導師就是往期的學員;如果鍵入"中國好聲音2018",首頁相關人物則基本上只剩下導師了!提到"好聲音",我們會想到金志文、梁博、張碧晨、姚貝娜、吉克雋逸、吳莫愁、徐歌陽、還有犯錯的李代沫,想到張瑋高亢的《嗨歌》,還有蔣敦豪催淚的《烏蘭巴托的夜》。今年呢,小編不是沒認真聽,說實在的,也就是廖野天的《空心》讓人感動。一些所謂的創新學員,玩的只不過是抖音裡的噱頭,放在大舞臺上,很難被大眾接受,也不好說會走的更遠。試想,今年的哪位學員能站上鳥巢的舞臺,代表中國歌唱的一代新星,宿涵?旦增尼瑪?打包安琪?好像都差了那麼一點點。

咋回事,這還是以前的《中國好聲音》嗎?

四、"好聲音"為什麼成了導師的表演。在前幾季的"好聲音"和"新歌聲"中,觀眾對某位或某某位導師是比較排斥的。今年的導師陣容,應該說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認可。尤其是兩位新晉導師,謝霆鋒陽光帥氣,金屬範十足;李健更是觀眾寵兒,滿屏彈幕全是溢美之詞。但這並非全是好事,舞臺上導師誇誇其談,觀眾們要欣賞的歌聲呢,好像遜色了許多,可千萬不要讓《中國好聲音》成了"中國好導師"!

咋回事,這還是以前的《中國好聲音》嗎?

說了這麼多,小編認為"好聲音"仍然可以代表一種音樂現象,延續輝煌關鍵還是在創新,主題和賽制的創新、選人和推新機制的創新,希望"好聲音"不僅是以前的"好聲音",還要聲音更好,歌聲更亮!(以上視頻截圖僅供交流之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