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爲什麼不全軍直撲北京,推翻清朝呢?

林延山


太平軍將心思主要放在經營南京、過起了安逸享樂的生活,而沒有全力直撲北京推翻清王朝,讓滿清有了喘息之機,進而運籌翻盤成功,的確是戰略上的重大失誤,充分暴露了農民和底層知識分子的階級侷限性。


太平軍的建立,起自於洪秀全、馮雲山在廣西紫荊山地區傳播“拜上帝教”時吸納的教徒,他們大多是貧苦農民、手工業者、燒炭工。少數如洪秀全、馮雲山等有過私塾教書、科舉經歷的底層讀書人,文化水平也普遍不高。其他如楊秀清、蕭朝貴根本連大字都不識一個,平日裡也是靠“跳大神”等裝神弄鬼的手段控制教徒。他們能夠從金田村打到南京城已經是個奇蹟,實在不能指望他們有更進一步的戰略眼光。

太平天國高層是一個由落第文人、幫會頭頭、土財主組成的豪賭集團,真正的農民只是三心二意、稀裡糊塗的被裹挾者。打下南京後,立馬就暴露出了“狗肚子裡盛不下半兩油”的驕傲自滿情緒,高層的腐化墮落也是十分迅速,軍事決策方面也逐漸傾向於保護南京城內的王府奢侈生活,這一點從太平天國對北伐和西征的重視程度上可見一斑。1853年5月8日,林鳳祥、李開芳領兵2萬餘人北伐。6月3日,胡以晃、賴漢英率軍3萬來人西征。在兵力配置、後勤保障上明顯更傾向於西征軍方向。

其實從北伐軍一路勢如破竹直搗天津城外的情況來看,滿清軍事力量實在已經腐朽不堪,沒有多少戰鬥力。如果太平軍不在南京多做停留全力揮師北上,咸豐皇帝極有可能措手不及,難以集中兵力佈置起有效的防線,說不定就成了第二個元順帝。而北伐的失敗,使得太平天國政權由始至終都沒能打破清軍的包圍網,加之“天京事變”帶來的內部消耗,最終被拖垮、拖死。


竹山清溪澗


其實,如果太平軍全軍直撲北京,那用不了多久就會全軍覆沒了。留在南京才是上策。


太平軍是在湖南吃了癟,突然進入湖北搶到大批民船,得到大批當地貧民,會黨支持突然壯大起來的。隨後順江而下,一舉奪取南京,其實當時除了南京,太平軍根本沒有地盤。並且,太平軍也從來都沒有殲滅清軍主力。

就在太平軍東進的時候,後面就有一大堆清軍在追擊,剛剛到南京建都,江南,江北大營就已經堵在門口了。太平軍北伐軍是一支完全精銳的機動部隊,北上才有可能堅持那麼久。

如果太平軍全體北上,那麼50多萬人,其中各種家屬就有多一半,又沒有了長江可以千舟萬船順江而下,那麼,無論是機動力,還是後勤能力。都是巨大的問題,根本無法解決。

比如,曾立昌、許宗揚的太平軍北伐軍援軍,一路擴軍,7000人出發,北伐軍這7000人,還是棄守揚州之後才湊齊的,進入山東以後就變成了幾萬人。路數與太平軍當年進入湖北湖南是一樣的。

結果行軍速度緩慢,糧草匱乏,軍心浮動,被清軍一戰幾乎全滅。如果太平軍全體北上,那就是10多萬軍隊,而且還有多一半是在湖北臨時擴充的,保護著三十幾萬家屬,完全徒步緩慢北上。

江南江北大營的幾萬清軍就會立刻追尾追擊,勝保等人的部隊同樣會開始追擊。而清軍在北方除了北京城內的部隊,還有僧格林沁部隊以外。還調了察哈爾、歸化城、土默特、黑龍江、東三盟古等馬隊10000人支援,到離北京五百里內駐屯,以備警急。

並且,開始了堅壁清野,太平軍北伐軍援軍就是吃了清軍堅壁清野的苦頭,最後,勝保則“親督馬隊官兵亦俱趕上”,幾萬軍隊崩潰,只有1千人逃回去。如果幾十萬家屬再上來,後勤問題將更加嚴重,機動力更低,崩潰的速度更快。


烽火觀察


太平天國建都南京後,其用兵方略上確實出了一些問題。太平軍沒有全軍直撲北京,而是分兵幾處,多向開拓,以鞏固前期佔領的地盤,扎穩腳跟,有利有弊。實際上,全軍出擊既不現實,也不可能,戰略上更是下策。邊打邊分散兵力,這是沒辦法的事。咸豐三年(太平天國癸好三年,1853年)至五年間,太平天國派兵兩萬,清一色廣西老兵,挺進華北,企圖直接攻取北京,遵照:

師行間道,疾驅燕都,無貪攻城奪地的戰略方針,這次歷時兩年的重大戰略行動被稱為北伐。

1853年5月,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地官正丞相李開芳為主將,號稱精銳的北伐軍從揚州出發,經安徽、河南等地,進入直隸,逼近天津、北京,咸豐帝遂宣佈京師戒嚴。北伐軍以流動作戰見長,一旦被阻擊,駐止下來,糧草不濟,打不起消耗戰,即迅速陷入清軍的重圍,乃至全軍覆沒。

當年8月,北伐軍進攻天津失利。1855年3月,林鳳祥在連鎮突圍被俘。4月3日在北京就義。李開芳退守山東茌平馮官屯。被俘後押解北京,6月11日凌遲處死。

京城乃朝廷命脈與象徵,清軍自然重點佈防。京城巡防處的成立是造成太平軍北伐失敗一個最直接的原因。太平軍北伐的最終目標是攻取首都北京,直搗燕城,徹底推翻清王朝。清廷不可能坐以待斃,就要全力保衛京師的安全。在此背景下,清廷京城巡防處的建立和一系列舉措,自然與太平軍北伐的成敗,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

援軍不繼是北伐失敗原因之一。當洪秀全、楊秀清得知北伐軍抵達天津附近後,1854年正月初七,派夏官又副丞相曾立昌等率領援軍由安慶出發,經河南永城、夏邑渡黃河,由江蘇豐縣入山東北上,與林部形成掎角之勢。

勝保部打了個漂亮仗,主要是曾立昌太菜。北伐援軍於三月十五攻克臨清,北距阜城僅200餘里。但臨清城內被堅壁清野,糧械焚燬殆盡,城外又有勝保部清軍趕到圍困,曾立昌等遂遷就部分新成員的畏敵懼戰情緒,竟置北援任務於不顧,當月二十六日棄城南走,途中屢戰不利,一退再退,以致潰不成軍,被清軍和地主武裝截殺甚眾,曾立昌等犧牲。援軍的潰散,使北伐軍的前途更加險惡,難以翻身。

孤軍深入,兵家大忌,況且沒有持續性外援,貿然縱兵,潰敗只是時間問題了。事實確實也證明了,北伐軍約等於送死軍。正如林鳳祥到了河南朱仙鎮所說:如此山遙水遠,音信難通。後援無力,難以北上,一部分還被中途擊潰。沒有速戰速決,清軍玩起車輪戰,加上北方冬季極其寒冷,缺吃少穿,來自南方的將士缺乏禦寒之衣服,戰鬥力也大大下降。

真正致命的是,太平軍採取師行間道,疾驅燕都,無貪攻城奪地的戰略方針固然好,目標明確,震懾京師,但是打下的城池守不住,等於把自己陷入包圍圈內。沒有根據地,沒有有力後援,沒有糧草接濟,兵員動員與補充做不到,林部的潰敗只是時間問題。可以說,清軍合圍一方面是僧格林沁及其他合部配合打得好,另一方面也是太平軍戰術失誤所致,自己把自己打進了絕境。

太平天國北伐失敗之後,全國綠營精銳大集結,清軍建立了江南和江北大營,試圖把太平軍限制在南方範圍內——實際上也成功了,太平天國再也沒有像北伐那樣真正進入北方。

這種實際局勢大大掣肘了太平天國的可調用力量,為了拱衛天京,不得不抽調大量兵力佈局於京城一帶。


歷史傳訊社


太平天國的路線其實是很明智的,他起初的行動就按住了大清的咽喉。

你看太平天國的首府在天京,也就是現在的南京,在當時南京這一塊可是大清的賦稅重地。

所以啊,這一舉把大清弄得夠嗆,這不曾國藩掛帥鎮壓起義軍。在前期,這支起義軍勢不可擋,但是在取下天京後不久,團隊內部發生了內訌。這就是天京事變。

當時殘殺到什麼程度,當時天京城外的清兵,看到這淮河流下的水都是紅的,並且還有屍體漂流而下,並且手是被綁在後面的。

清兵就知道這天京城出事了。怎麼回事呢?我在前幾天的回答當中也提到了天京事變的經過,這裡就簡要說一下天京事變。

北王韋昌輝將東王楊秀清給殺了。連楊秀清的全家老小,以及樣秀清這一邊的人,是一個不留,全部殺掉,前前後後一共殺了近兩萬多人,所以血染淮河。

這北王韋昌輝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們從這裡就知道了,他是個為了報仇能不惜一切代價的人,殘暴,他參加太平天國的時候也很好的體現了他這一性格。之後,翼王石達開聞訊,也只好放下時下即將城破的南昌,趕回天京。

回去以後,問韋昌輝,你為什麼要殺害楊秀清,就算他得罪了你,你也不該殺害其他無辜的人啊。韋昌輝這就不高興了。

兩人不歡而散,離開韋昌輝之後,石達開覺得這韋昌輝已經被自己的得罪了,很快就會找來殺自己,所以當天就一根繩索逃走了。

幾天後,韋昌輝果然找來了,想要殺他,人沒找著,於是殺了石達開全家。之後還有幾個王之間互相殘殺。起內訌了,北上的計劃也就擱置了。



Readerplus


打下南京之後,對今後的革命形勢,太平天國形成了兩派意見:一派以洪秀全、楊秀清為代表,要定都南京,劃江而治,不思進取;一派以石達開、羅大綱等一線猛將為代表,要求趁熱打鐵,直取北京。尤其是羅大綱的建議極具戰略眼光:

這裡羅大綱給洪秀全提出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洪秀全御駕親征,駐師河南。河南就是中原,歷來是中國心腹之地,洪秀全親臨前線,駐軍中原,一是向全國表明太平軍並非亂國流寇,而是要驅除滿州貴族,光復漢家江山,二是趁起兵之初的清廷驚慌失措之機,速戰速絕,直搗北京腹心重地,一戰定乾坤。

中策是先平定東南九省,建立穩定的大後方,再三分路出師。一路從湖南、湖北入河南;二路遡江而上,取四川,奪長安;三路是從徐州、揚州,奪取山東,隨後三路大軍會師北京。

下策是既然定都南京,必須大力組建水軍,控制長江,才能守住南京。

可惜這三策洪秀全一個也沒有采納。後來林鳳祥、李開芳以偏師北伐,竟然也能一路打到天津。以這種情況分析,如果當時洪秀全御駕親征,全力北伐,一定能夠奪取北京。北京失奪,清廷必會遷都關外,那樣情況可就大不相同了。

看到這種建議不採納,羅大綱敏感的看到洪秀全的侷限,痛呼失敗不遠了。後來的局勢發展,也印證了羅大綱的看法是完全正確的。

一個政權的最終政治理想極其重要,當時的曾國藩、左宗棠、趙烈文等人,以及後來的史學界都認為洪秀全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宗教和文化問題,一個洋教,而且是個洋邪教,只可欺騙一時,要取得知識分子和廣大老百姓的支持,還得承認中華正統文化。

這固然沒錯,但是能與大清舉全國之力周旋十四年的洪秀全,也不是一無是處,對這個建議,他不會不會是全無考量,是什麼原因致使他不願意改變呢?原因很簡單,就是胸無大志,而且聽不得別人的意見。

當年,漢高祖劉邦進行了咸陽皇宮,看到富麗堂皇的宮殿、如山的金銀財寶和成群的美女,革命意志也垮了,當晚就要住皇宮裡不走了,是張良、蕭何等人連說勸,最後直接讓侍衛把劉邦架出了皇宮。劉邦清醒過來做了深刻的自我檢討,不再涉足皇帝半步,而是住在軍營裡等項羽來接收。這就是著名的“下榻秦宮”。

可相比之下,洪秀全遠沒有劉邦的心胸和意志,一面是南京城裡的花花世界,一面是前途兇險未卜的前線,他寧願做個富家翁,留在南京好好放縱一下,以補償自己多年的底層貧苦生活。他一留下,洪秀清等人也隨之縱情享樂。——團隊高層放棄了艱苦奮鬥和進取精神,失敗只是個時間問題。

相反,如果全力進取,大家都把心思用在戰爭上,洪、楊的內訌也不會成為主要矛盾。化解內部矛盾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敵我矛盾成為主要矛盾,面對外部矛盾,在工作解決內部矛盾。

在洪秀全放棄進取的時候,清廷緩過氣來,起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一大批漢族士大夫,大好局勢馬上一去不復返了。


讀者文摘微刊


任誰也難以料到,一群打著西方宗教旗號的草莽英雄,

竟佔了半壁江山,與大清劃江而治長達14年之久。

可惜,終究還是夢斷南京。

人們常常假設:如果太平軍沒有被南京繁華迷住雙眼,

而是集全部洪荒之力直搗黃龍,“清妖”能否被斬盡?

其實,太平軍的最初目標,還真不是金陵。

太平一統

1

洪秀全的心儀之地,是河南。

“得中原者得天下。”河南的戰略地位,無需多言。

太平軍最初的戰略進攻路線,也劍指河南:

桂平——永安——桂林——長沙——岳陽——武昌

如果攻打南京,最佳路線應當是:

桂平——韶關——南昌——安慶——南京

這條線,才是清軍防守力量最薄弱的區域。

進攻長沙時,李秀成有段話,可為佐證:

“攻城未下,計及移營,欲由益陽縣靠洞庭湖邊而到常德,欲取河南為家。

到益陽忽搶到民舟數千,後而改作順流而下……而破武昌。”

南京城

2

武昌乃九省通衢,是中原重鎮。

佔領武昌後,太平軍該何去何從?

大佬們意見並不一致。

河南,依舊是洪天王的心頭好:“欲取得河南為業。”

石達開主張:“先行入川,再行回擾。”(後來他四進四川)

力主進攻南京的,則是東王楊秀清:“專意金陵,踞為根本。”

其中,石達開的意見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按理說,洪秀全是天王,自當說一不二。

但是,楊秀清有一項絕技——代天父傳言。(他才是大Boss)

《湘軍記》也說:

“洪秀全既陷武昌……與楊秀清等議所向,

或言踞武昌為偽都,遣兵道湘樊,北犯中原。

或言金陵天府饒財富,宜踞為根本,徐圖進取。

楊秀清主之,遂決意東。”

當然,洪秀全並不死心,經常提議遷都河南。

他的目標也很明確,即:佔據河南,緩圖直隸。

太平天國壁畫

3

儘管天國上層對初期戰略目標存在分歧,但是,

太平軍的最終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北京。

定都南京後,大佬們開始分工:

洪秀全坐鎮南京,楊秀清率軍繼續北伐。看兩段記載:

“金陵已破,洪楊二賊議欲分軍,洪留南而楊往北。”

“既陷金陵,東賊意欲分黨踞守江南,而自往攻河朔。”

洪楊想模仿朱元璋北取大都的戰略方向,成就一番大業。

如果真由東王親率東征,後代史書中就不會有天京事變了。

然而,歷史發展像極了拍電影,偏離劇本是常有的事。

李秀成自述

4

楊秀清為何放棄北伐,留守南京呢?

《李秀成自述》有段記載:

“一老年湖南水手大聲揚言,親稟東王,不可往河南,雲

‘河南水小而無糧,敵困不能救解。而今得江南,

有長江之險,又有舟只萬千,又何必往河南。

南京乃帝王之家,城高池深,民富足餘,

尚不能立都,爾而往河南何也?’他又云

‘河南雖是中州之地,足備穩險,其實不及江南,請東王思之。’

後東王復想,見這老水手之言,故而未往。”

這位老水手是誰?

一說為航王唐正才,一說為湖南道州人蔣某。

能向東王當面進言,想必身份不低,故前者較為可信。

楊秀清的命運,就此改變。

太平天國的命運,就此改變。

京杭運河

5

太平天國在軍事方面,的確人才濟濟。

佔領南京後,迅速攻佔鎮江和揚州,形成鐵三角格局。

一舉切斷清軍漕運交通線,皇城的人們吃飯都要成問題。

楊秀清親自到揚州視察,排兵佈陣,意欲沿運河北進。

這一招,相當高明。

京杭運河直通北京,且是運糧要道,

將其作為行軍路線,既便捷高效,又經濟實惠。

果真如此,則北京危矣!

江北大營

6

對於楊秀清的意圖,清廷也看得很清楚。

琦善火速趕往揚州,紮下江北大營。

與此同時,向榮的江南大營分兵五千,駐守鎮江。

彼此互為犄角,以應對太平軍北伐。

當時,漕運總督楊殿邦出了一個損招:

“啟放各閘壩,洩盡淮水,使賊舟滯行,不能上竄;

只須在兩岸堵御,較易為力。

若賊匪竄至高(郵)寶(應),或竟決洪湖使水下注,

該匪自當全股淹沒。”

奏摺裡說的湖水,指的是洪澤湖和高郵湖。

其實,太平軍多為水師,損失不會太大。

真正遭殃的,肯定是普通百姓。

北伐路線圖

7

琦善的江北大營,倉促上馬,中看不中用。

如果太平軍沿運河北上,結局真的很難說。

清人有兩段記載:

“彼時若大隊乘銳北渡,琦相何能抵禦?”

“斯時北路尚未設防,城堞不堅,地無險阻,

若楊酋長驅而北,擾亂情形,不堪設想。”

由此,亦折射出清軍之衰敗情形。

可惜,楊秀清最終放棄這一路線,改由安徽北伐。

原因何在?

他先入為主地認為,清軍在運河一線必然佈置層層重兵。

加之密探報告說,揚州有重兵,安徽則防守空虛。

“時兵勇絡繹過境,雲集揚州。賊圖北竄,遂由金陵改道浦口。”

戰場如棋局,一招錯,滿盤皆輸。

李開芳畫像

8

北伐軍是精銳中的精銳,實力不可謂不雄厚。

祭出如此鋒利的劍,目的不言而喻。

可惜,選錯了路線,終究全軍覆沒。

清軍最終藉助運河大水,淹沒北伐軍。

李開芳被俘,所受酷刑,不忍直視。

權力爭鬥,從來都是你死我活,且下手毫不留情。

清廷加強北方防務,天國再無進軍北京的可能。

機會往往只有一次,抓不住,一切都是枉然。

即便如此,這支隊伍仍把北方攪了個天翻地覆。

想必那段時間,皇帝妃子們睡得並不安穩。

孤軍北伐

9

李秀成被俘後,總結天朝十誤。

北伐失敗,排在首位。

洪仁玕也說:

“發兵掃北,雖所到以威武取勝,究系孤軍深入。”

孤軍深入,被認為是北伐失敗主要原因。

殊不知,太平軍起義後,哪次不是孤軍深入?

此次北伐,相比起義之初,條件實在要好得多。

有戰鬥經驗,有戰略後方,有財力支援,有部隊增援。

而且,沒有家屬拖累。

最大的敗因,恐怕還是行軍路線的錯誤選擇。

放棄運河,使得戰線被大大拉長,不能一蹴而就。

補給也發生困難,以致於寒冬季節,北伐軍只能著夏衣作戰。

慘烈情形,莫可名狀。

祥說:北伐軍攻佔天津後,距離北京只一步之遙。

不過,即便打下北京,並不意味著滅亡大清。

軍事佔領,與政權更迭之間,還有一道鴻溝。

外國聯軍就不止一次佔領北京,大清卻依然能苟活下去。


讀史品生活


1853年洪秀全領導的太平軍攻佔南京(天京),建立了太平天國農民政權。太平天國建立後,為儘快推翻清政府,太平天國派林鳳翔和李開芳率領兩萬餘人北伐,北伐軍一路勢如破竹一直打到河北,但終因敵眾我寡而失敗。那麼一支偏師都能打到北京附近,為什麼太平天國沒有全軍撲向北京呢?

第一,太平天國建立之初,內憂外困,不僅要面對八旗和綠營的圍剿,還要對付以曾國藩為首的地方團練,這些地主武裝比清軍更危險,對太平天國構成了致命的威脅。太平天國自保尚且艱難,不要說全軍北伐了!

第二,江南是中國財稅錢糧重地,是太平天國和滿清爭奪的重點,沒有錢糧和根據地全軍北伐根本就是找死,不是太平軍佔了富庶的江南早讓滿清滅了。

第三,太平天國內部一直存在西征、東征、北伐的爭議,其中支持西征的最多,支持北伐的最少,所以只派了一支偏師北上,目的是牽制清軍兵力,緩解天京軍事壓力,只是沒想到北伐軍居然打到了河北。

第四,江南是花花世界,太平軍一群暴發戶,一見到江南的美女和錦衣玉食就不願意再挪窩了。打江山不就圖個榮華富貴,現在美女趴在眼前,誰還有心思去北伐。

第五,當時太平天國是打算支持北伐軍的,派了秦日綱等人前往救援,結果沒走多遠就被打了回來,增援幾次失敗後太平天國直接放棄了北伐軍,坐看北伐軍全軍覆沒。

第六,太平天國與清王朝的鬥爭自始至終處於劣勢,太平天國的邪教思想與儒家思想格格不入,太平軍與老百姓又越走越遠,不管是地主還是老百姓都不支持它,加上清王朝與帝國主義勾結,太平天國失敗是註定的,北伐和西征的結局都是一樣的。


寂寞的紅酒


洪秀全為什麼組織太平天國,就是因為洪秀全參加科舉考試,沒考上功名,到了南京,小富即安的心理,貪圖享樂。光老婆就有幾百人,像他這種人,是不可能打到北京的。順便說一句,如果太平天國取代了清朝,將是中國人民的大災難。


壹加壹83409735


1853年3月19日,洪秀全等率領的太平軍佔領南京,改南京為天京。定都天京後,洪秀全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進行北伐。

當年5月,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等率2萬多人從揚州出發,一路北上。太平軍經安徽、河南等地,進入直隸地區,所向披靡,前鋒一度打到天津西楊柳青,讓清廷大感震動。北伐部隊也不斷擴大,這支出發時只有2萬多人的部隊,最多時達到了4萬多人。

遺憾的是,北伐軍在佔領靜海和獨流鎮後,固守待援,陷入僧格林沁數十萬清軍的重重包圍。時值隆冬,軍資匱乏,援軍又久等不至,無奈之下,北伐軍選擇突圍,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最終全軍覆沒。太平軍首領林鳳祥、李開芳等先後被俘,被押解到北京,凌遲示眾。

太平軍北伐功敗垂成,抒寫了中國歷史上極為悲壯的一頁。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一支2萬多人的部隊,就能順利打到天津附近,洪秀全為何不全軍直撲北京,一鼓作氣推翻清朝統治呢?

難道,洪秀全不想一鼓作氣推翻清朝統治?

想,很想,非常想。

我們來看,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所率領的2萬多北伐軍,有相當多是洪秀全從金田起義帶出來得兩廣客家子弟,戰鬥力很強,幾乎就是洪秀全的家底。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更是從金田起義就追隨洪秀全的百戰之將。洪秀全敢於在一次軍事行動中就投入這麼多的家底,應該說是下了很大的決心。

然而,想歸想,做歸做。不管怎樣,洪秀全的這次北伐,更多算是一次試探性的軍事行動。畢竟,定都天京後,洪秀全就不可能將所有的力量投入到北伐中去。那等於將所有的雞蛋裝進一個籃子。一錘子買賣,從來就不是精明的生意人所為。因此,洪秀全派遣一支不大不小的精銳部隊,摸一下北方清朝軍隊的底子,也在情理之中。

那麼,當太平軍陷於清軍的重重包圍之際,洪秀全為何不迅速派遣援軍北上呢?

這很大程度上,可能要歸結於北伐軍的進展太順利了。

1853年5月,太平軍才從揚州出發,短短3個月,他們就到穿過了安徽、河南兩省,抵達天津附近。揚州到天津,直線距離1700多里,在沒有現代交通工具的情況下,還要面對清軍的圍追堵截,北伐軍的行動堪稱神速,遠遠超過了洪秀全等人的預計。

而且,古代信息傳播非常緩慢。當北伐軍抵達天津附近後,洪秀全才獲知信息,著手準備援軍。1854年1月7日,太平軍將領曾立昌率1萬餘人出發北上。

曾立昌也非等閒之輩。林鳳祥等北伐後,曾立昌受命鎮守揚州,多次擊敗江北大營圍城清軍。楊秀清認為曾立昌堅忍不拔,有大將之才。

曾立昌所率援軍動作也不緩慢,他們經河南永城、夏邑渡黃河,由江蘇豐縣入山東北上,於3月15日攻克臨清,離北伐軍所在的阜城僅200餘里距離。然而,當清軍前來堵截時,曾立昌竟然放棄了援助北伐軍的行動,棄城南撤,最終被清軍剿殺,曾立昌本人躍馬跳入黃河,壯烈犧牲。

洪秀全的援救行動就此終結,繼續派遣援軍也無意義。等待北伐軍的,就只能是全軍覆沒的命運了。

有思想的人正在閱讀


星小法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因為:

太平軍從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義,直到1853年3月19日攻克南京,定都於此,幾乎整整兩年的時間,都在被清軍圍追堵截之中,多次面臨“彈盡糧絕”的窘境,打到南京,可以說是太平軍的作戰極限了,如果再往北邊邊跑邊打,很難支撐下去。

下面這是太平軍從金田到南京的主要的運動路線記錄:

1851年

1851.1.11:金田起義.

1.13-3.12:太平軍東進大湟江,呆了不到兩個月,離開此地,到了武宣縣東鄉。

3.15-5.15:在東鄉大概兩個月,食鹽,煙硝斷絕,撤離東鄉,前往象州。

5.16-7.2:在象州不到兩個月,糧鹽缺乏,返回東鄉

7月初-8.15:返回紫荊山地區,在茶地設立大本營,一個半月左右,因腹背受敵,只得撤離。

8.15-9.11:大本營遷往莫村,不到一個月,被清軍圍困在莫村,金田一帶,只得撤離

9月11-9.18左右:設總部於花洲,不到七天,糧鹽告絕,只得再次撤離,前往藤縣。

1852年

1851.9.19-1852.4.8左右:佔領永安半年多,因為清軍軍事 和經濟圍困,再次撤離

1852.4.11左右-5.19左右:圍攻桂林33天,難以攻破,再次轉移

5.22-6.5:在興安停留一天,進攻全州,十多天後,離開全州

6.5:南王馮雲山中炮身死。

6.12-8.12左右:佔據道州,修整兩個多月,繼續前進

8.15-9.10左右:一個多月的時間

,先後佔據嘉禾,桂陽,郴州等地。

9.12左右:西王蕭朝貴中炮身死。

9.25-11.30:圍攻長沙80多天無果,軍中炮藥油鹽皆缺,再次撤離。

1853年

1852.12.2-1853.2.9:佔嶽州,漢陽,漢口,武昌,兩個月後,棄武漢東進。

2.10-3.12:一個月的時間裡,先後破黃州,九江,安慶,池州,蕪湖,殺到南京。

3.22左右,洪秀全入南京。

3.31:羅大綱佔鎮江。

4.1:林鳳祥,李開芳佔揚州。

從上面可以看出,太平軍和清軍作戰,如果站在太平軍這一方,可以說太平軍善打游擊戰,一打就走,好比沾衣十八跌的武功,對於能攻佔的地方立馬打下,佔不了的抽身就走,戰術高超。

但是如果站在清軍一方,也完全可以說太平軍被他們一路圍追堵截,四處流竄,除了在永安呆了半年多之外,太平軍佔領一個地方平均一兩個月就換一個地方,最大的原因還是糧草不夠,沒有辦法,只得撤離撤離又撤離。

在太平天國的時代,戰爭已經不僅僅是雙方兵士的武力對決了,真正決定雙方停留戰略的是後勤,也就是糧草彈藥。

例如,太平軍早期每一次的撤離,都是因為沒有糧草,彈藥,食鹽等,你想啊,太平軍的制度是全家老少都在一起的,雖然分營了,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可是真的打起仗來,這些男女老少都要吃喝,對不對?打起仗來那消耗可是驚人的,能打仗的,不能打仗的都要吃穿,而清軍又步步緊逼,包圍封鎖,太平軍沒東西吃了,還能打仗麼?

所以,太平軍在一直有一個最大的困境一個就是食物,特別是食鹽和油等

太平軍第二個困境是彈藥武器。當時作戰的雙方都有火器,石達開早在金田團營的時候就已經開爐鑄炮了,可是火器的消耗是非常可怕的,它是一次性的用品,打完就沒了。

你想,太平軍火藥沒了,人家清軍拿著火槍大炮對著你突突突,你拿個大刀長矛跟人家打,那不是送死麼?

最要命的是,火藥長槍大炮這些和食物不一樣,它需要生產,需要有個穩定的地方生產,但是太平軍一路都在被清軍追,根本連歇口氣的時間都沒有,武器上就非常窘迫了。

據清軍的史料,太平軍作戰的時候甚至用大炮發射棉花裹石頭,還有用鞭炮假裝大炮攻城(居然攻下來了)的,這可以說太平軍作戰聰明,但同樣也可以說太平軍的武器窘迫程度,很是糟糕。

在一次戰役裡,太平軍和清軍雙方拿著火槍互相突突突,放完槍雙方撤退,一人未死,可見當時火器對雙方的重要性。

所以,一支男女老少都有的軍隊,時刻處在沒有吃喝的窘境裡,和敵人作戰甚至連火藥槍炮都沒有,敵人又在後面緊追不捨,這樣的軍隊能從廣西跑到南京,基本已經是極限了,還要讓他們接著往北邊跑,一直跑過大半個北方,和清軍作戰嗎?

這裡分析的是太平軍定都南京的時候的形勢,當時太平軍定都南京的決策,應該是比較合理的。

因為太平軍必須佔據一個根據地來進行修整,先解決最大的兩個問題:軍民吃喝和武器彈藥,這些不能在路上靠著流寇式戰爭獲得,特別是武器彈藥,你如果要生產,必須要有穩定的地方。

南京作為中國南方的富庶繁華之地,完全滿足了這兩個條件。

再說太平天國定都南京之後,為何沒有全軍北上呢?

因為形勢不允許他們這樣做。

太平軍在1853年3月19日攻佔南京,清軍向榮就在6天后,也就是3月25日追到南京板橋,5月建立了江南大營,人馬一萬五千多人,十九座營盤,形成一個弧形包圍圈,將南京圍住。

向榮又分派五千人圍住被太平軍佔領的鎮江一帶,不讓太平軍東進蘇州,常州。

在南京北邊,清軍於4月派出琦善在揚州建立江北大營,人馬數萬人,與江南大營一南一北,將南京圍住。

也就說,清軍用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將太平天國的首都南京緊緊圍住,同時還有水師,這種情況之下,太平軍根本沒有辦法全軍出動,前往北邊殺到北京。

一定還要說明的一點是,太平軍和其他的軍隊不一樣,它不是單純的軍隊,行軍作戰是帶著男女老少一起的,所以,幾萬大軍帶著老弱婦幼,後有數萬追兵,從南京殺到北京,這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再看太平天國接下來發生的幾件大事,直接影響了太平天國的國運:

1853.5-1855.5:太平軍北伐失敗,主帥林鳳祥,李開芳等戰死,全軍覆沒。

1856年4.2-5:太平軍大破清軍江北大營。

1856年6.15-20:太平軍大破清軍江南大營。

1856年9月:本來太平軍破了清軍的兩座大營,有能力再次北伐的,可是卻發生了天京事變,韋昌輝和秦日綱殺楊秀清,洪秀全殺韋昌輝和秦日綱。

1857年5月:石達開出走,這是一件極為重大的事件,因為太平天國的首義六王,也就是高層的核心領導人:南王馮雲山和西王蕭朝貴戰死,東王楊秀清和北王韋昌輝互相殘殺皆死,翼王出走,六王只剩下了洪秀全孤家寡人一個。

1856年底-1858年9月:太平天國賴以生存發展的最大根據地江西全省陷落,除了景德鎮部分地方,全部被清軍奪去。

1857年6月,清軍和春開始重建江南大營,兵勇四萬多人再次圍住南京

1858年初,清軍德興阿重建江北大營,從北邊扼制太平天國

也就是說,太平天國自從定都南京,就一直在清軍的南北圍困封鎖之中,想出去都出不了,1856年大破清軍南北包圍之後,氣還沒緩過來,就發生了天京事變,緊接著清軍再次重建江南江北大營,再次將太平天國死死包圍。

這樣的形勢之下,太平天國怎麼可能全軍直撲北京呢?

羅大綱《太平天國史》

郭毅生《太平天國曆史地圖集》

崔之清《太平天國戰爭全史》

郭廷以《太平天國史事日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