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去世,爲什麼劉禪禁止奔喪?

tiger-liu0816


之所以會有劉禪禁止奔喪一說,主要是因為在《三國志·譙周傳》中的一段記載:

“亮卒於敵庭,周在家聞問,即便奔赴,尋有詔書禁斷,惟周以速行得達。”,簡單翻譯一下,諸葛亮死後譙周立刻前去奔喪,但是劉禪下了禁令,大家都沒去成,只有譙周行動迅速,趕到奔喪。

通常認為劉禪禁止奔喪有著兩層含義。

符合《三國演義》中記載的諸葛亮死後秘不發喪

《三國演義》中將諸葛亮之死些的神乎其神,什麼口含七粒米,腳下點明燈,以致將星不墜,用來迷惑司馬懿。

劉禪下詔禁止奔喪也正是符合了諸葛亮的安排,防止司馬懿知道自己死去的消息。

如果真是這樣,劉禪禁止奔喪也無可厚非。

或許劉禪是為了發洩

劉禪繼位時16歲,到諸葛亮病逝時27歲,這十一年劉禪好似傀儡一般,無論大小事物,政令皆出自丞相府,“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鉅細,亮皆專之”。

雖然諸葛亮沒有奪權自立,但是劉禪作為帝王,大權旁落,畢竟心裡不是滋味。

諸葛亮死後劉禪禁止奔喪,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情緒的發洩。

宣洩歸宣洩,劉禪還是重用了諸葛亮留下的蔣琬,費禕等人,至少說明劉禪還是識大體的。


一點點歷史


劉禪禁止奔喪,恰好說明了劉禪的聰明之處。

歷史上,我們對蜀漢後主劉禪有一個流傳千年的評價:“扶不起的阿斗”。的確,蜀漢基業亡於劉禪之手,當魏軍入境時,劉禪不聽大將軍姜維的備戰建議,反而相信了宦官黃皓所謂的鬼神巫術,認為敵軍打不到這裡,結果錯失了防禦的最佳時機,導致國家滅亡。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劉禪的確算不上是明君,但說他“扶不起”則又有點過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諸葛亮對劉禪的評價還不錯,早在劉備攻打漢中時,就曾命諸葛亮輔佐劉禪鎮守成都,當時諸葛亮對劉禪的教導事無鉅細,而劉禪也體現了他的能力,史載,諸葛亮評價劉禪是“知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知識豐富,學習速度超過了他的預期),劉備知道後非常欣慰,說“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如果說這裡頭可能有諸葛亮奉承的嫌疑的話,那麼下面這段記載則坐實了諸葛亮的評價,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提到:“朝廷(劉禪)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諸葛亮當年力主殺掉養子劉封,也是為了確保劉禪的地位。

可見,諸葛亮對於劉禪的能力還是比較肯定的。此外,還有一件事也能看出劉禪的能力:司馬懿奪權後,夏侯霸逃到了蜀漢,當時夏侯霸有個心結是自己的父親夏侯淵被劉備陣營斬殺。但劉禪當時的處理方式非常聰明,他不但親自出城相迎,還巧妙的說了句“卿父自遇害於行間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接著他開玩笑的指著自己的兒子說“此夏侯氏之甥也”(我兒子還是你的外甥呢),劉禪的皇后是張飛女兒,而張飛之妻又是夏侯淵的堂妹。劉禪一句話就拉近了與夏侯霸的關係,自此,夏侯霸死心塌地效忠蜀漢。

所以,劉禪算不得是明主,但至少是個中庸的國君,而且政治能力和情商非常高,他懂得如何收攏人心,也懂得如何治國。

那麼諸葛亮死後,為什麼劉禪禁止奔喪呢?

很多人說那是因為諸葛亮輔政多年,劉禪大權旁落,好不容易等到諸葛亮死了,所以才用這種方式報復(正如明朝的萬曆報復張居正一樣)。其實這種觀點並不正確,因為劉禪始終對諸葛亮是“以父事之”,在諸葛亮靈位送回成都後,劉禪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然後又素服發哀三日。對於諸葛亮生前的人事安排,也未作任何否定和改動。

由此可見,劉禪對於諸葛亮也許不是真的有“父子”情義,但至少他很清楚諸葛亮的路線是對的,是能幫助他守好這份基業的。所以,

禁止大臣奔喪,是劉禪的報復發洩完全是後人的主觀臆測,否則後來他為何要素服發哀?

真正的原因是,諸葛亮作為蜀漢柱國,病故後,劉禪需要儘快穩定局勢。早在諸葛亮病重時,劉禪就派尚書僕射孫德去前線向諸葛亮諮詢後事安排,諸葛亮病故,劉禪哭倒在地,但同時,劉禪又緊急下令,在成都實行宵禁,這也是為了避免蜀漢主力大軍在失去統帥後,朝廷局勢發生大的動盪,導致蜀漢猝亡。

所以,諸葛亮剛死,劉禪即下令“禁止奔喪”,其實是國家處於動盪時採取的一種最聰明最冷靜的選擇,並非是針對諸葛亮的報復和發洩。


秦皇漢武


弄清楚這個,還有什麼意義?再說幾千年了,誰知道真相。發生在我們自己親生經歷的事情,我們自己也未能說的清楚,道個明白。為什麼要對劉禪奔喪感興趣?相信古人,相信書。別什麼都去懷疑,飯吃飽了,別撐著。去衛生間


李凎泉


各位的回答真是搞笑,一點都搞不清兩漢魏晉的奔喪制度。如果不清楚這種制度,就看不懂劉禪為何禁止奔喪,也就難以作出正確的判斷。

兩漢魏晉以來,長官去世,長官生前的故吏、門生、弟子為其奔喪、治喪、送喪。都是當時社會道德的要求,是作為禮法的體現。如果不依次而行,受到的就是社會輿論的譴責。這種例子翻翻書就有,不需要再贅述。

《戴封傳》:年十五,詣太學,師事鄮令東海申君。申君卒,送喪到東海,道當經其家。

謝承《後漢書》:康字季寧,少惇孝悌,勤脩操行,太守李肅察孝廉。肅後坐事伏法,康斂屍送喪還潁川,行服。

奔喪制度作為一種禮法之制,國家不但不禁止,也較為提倡,以此示國家“以孝治天下”之意。但有一條底線不能碰觸,即離官奔喪。正常的流程,應該先給長官告假:

式怳然覺寤,悲嘆泣下,具告太守,請往奔喪。太守雖心不信而重違其情,許之。

據《魏略》記載,擅自離崗奔喪會受到處死的處罰,法令相當嚴格,沒商量。

《魏略》:是時科禁長吏擅去官

諸君試想諸葛亮生前的官職:丞相、益州牧、司隸校尉。那麼作為國家的執政者、地方大員、京都地區的行政大員。他手下有多少長吏?包括州一級的吏員、丞相府的府屬。按禮法,這就相當朝廷及地方的長吏官員都要為原長官諸葛亮奔喪。那麼問題來了,都奔喪了,原來的工作誰來處理?職務空缺的時間出現問題怎麼辦?這都是嚴重的行政隱患。下詔禁止奔喪,正是出於對政權的穩定計,哪有那麼多陰謀?

三國時期,魏吳對這類離職奔喪都有過討論,在這裡不贅述。

另外,劉禪對諸葛亮去世的禮制並無虧欠。一方面罷朝三日哀悼,這是東漢以來皇帝對高級官員去世的正常操作。一方面,諸葛亮卒後,成都方面遣左中郎將杜瓊使持節賜印綬往漢中臨吊。左中郎將隸屬於光祿勳,其職責在於協助光祿勳,為官員行封拜之事,官員去世時則奉命持節往賜東園秘器和隨葬印綬。

今使左中郎將郭儀持節追位特進,贈司空驃騎將軍印綬。

天子使左中郎將李國持節拜傕為大司馬。

真不知道,不讀書的先生們理直氣壯的答題各種陰謀論從何而來?


明夷君


原因都是主觀猜測的,沒有明確的答案。但這事反映了阿斗對諸葛亮的感情很複雜,另一方面也確實說明他就是阿斗。諸葛亮既己死,對他來說最合理的處理方式還是保持一致,以前怎麼對待現在還怎麼對待,這樣對群臣,對百姓才能更好籠絡人心。而他選擇了一個並不合適的方式,既便他是想轉變諸葛亮的政策,也沒必要轉這個急彎,所以從這事上說明他確實是阿斗,處事隨性,但害怕諸葛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