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首富」到「首善」 許家印不忘初心 助推慈善公益事業發展

巍巍烏蒙山,見證了許家印的慈善初心。許家印主導恆大集團在烏蒙山區執行龐大的扶貧計劃,山區上百萬人因此受益脫貧。許家印此舉讓上百萬人開啟了通往幸福生活的大門。從2015年12月開始,許家印選派2108人的扶貧團隊常駐烏蒙山區,無償投入110億,到2020年將幫扶全市103萬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這組數字讓許家印無時無刻不牽掛著那些至今仍然貧困的人們。

作為恆大集團的掌門人,許家印這一善舉也獲得國家認可。9月13日,許家印榮獲國家民政部第十屆“中華慈善獎”,這也是他第八次獲得該殊榮。

這項殊榮背後,許家印作為知名企業家的責任意識彰顯無遺。他也用自己的方式回饋著社會。他的慈善之路已經形成獨特的許氏風格,他的善舉“貴州經驗”被實踐證明是一條正確的道路,也必將成為中國扶貧攻堅大業的最佳註腳。

許家印深感責任重大,“中華慈善獎是表彰善行善舉、弘揚慈善文化的國家最高獎。這項殊榮,不僅僅是對我們巨大的褒獎,更是向全社會傳遞人人為善、積極參與慈善公益事業的正能量。”

除了國家層面的認可,許家印也多次被《福布斯》評為中國首善。同時,許家印還擁有“南方公益第1人”、“中國十大慈善家”等諸多稱號。


從“首富”到“首善” 許家印不忘初心 助推慈善公益事業發展


不忘善行背後的初衷

許家印的出生提醒他無論走多遠,發展多強大,都不要忘了生養自己的這片土地。

許家印出生在河南省東部的周口市太康縣,它與周邊的蘇北、皖北地區所在的黃泛區,自古出流民,因此太康縣在民間還有“乞丐縣”的名聲。

在這個貧困地區,許家印家又是最貧困的家庭之一。在他一歲零三個月的時候,母親得病去世,“沒錢看病,也沒地方看病,就這麼走了,我就成了半個孤兒”,許家印從小就深深的嚐到了貧困的滋味,“從小到大我是吃地瓜和地瓜面長大的,鋪的、蓋的、穿的都是補丁摞補丁”。

從小學到高中,許家印的生活裡最大的奢望就是能夠“走出農村、吃上白麵”,他吃夠了地瓜和黑窩頭,上中學時,“離家比較遠,每星期背一筐地瓜、地瓜面做的黑窩頭,還有一瓶鹽去學校,一日三餐每餐吃一個地瓜、一個黑窩頭,喝一碗鹽水。夏天天熱,半天黑窩頭就長毛了,洗一洗再吃”。

寒門出貴子、苦難出人才。在這樣極端艱苦的環境下,鑄就了許家印頑強堅韌的毅力,1978年,在國家恢復高考後,許家印以周口市前三的成績考入武漢鋼鐵學院(現武漢科技大學),1982年,畢業後被分配到河南舞陽鋼鐵廠。在國企打工十年,後來又在民企打工五年後,1996年,許家印創立了恆大。

從創立恆大起,許家印便一邊積累財富,一邊不忘行善。幼年貧困在心靈裡打下的烙印,讓他對貧困人群懷有深深的同情感。據公開資料,恆大成立22年來,已累計納稅1850多億,慈善公益捐款113億,直接解決就業260多萬人。

“中華慈善獎”是許家印個人最看重的獎項。在他的個人成長經驗和企業經營中,“念念不忘必有迴響”。許家印稱他和恆大都是趕上了國家的好政策才有可能獲得今天的成就,“國家恢復高考,我考上了大學”,因為沒錢讀書、沒錢吃飯,許家印靠著國家每個月發放的14塊助學金讀完了大學,才能順利走上工作崗位。而到了1996年,他創辦恆大時,“趕上國家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公司從最開始的七八個人發展成為現在有14萬員工的世界500強企業。”

在許家印的內心深處,無論企業規模有多大,他始終牢記,沒有國家的恢復高考政策,他就離不開農村,沒有14塊助學金,他就讀不完大學,而沒有國家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就沒有恆大的今天。他常說,“我和恆大的一切,都是黨給的,國家給的,社會給的。”飲水思源的他內心一直有一個堅定而執著的信念,那就是,“一定要回報社會,一定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一定要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對社會最好的回報

許家印吃過貧窮的苦。幫助更多人脫貧實現人生理想成了他的目標。

從“首富”到“首善”,許家印深知他們這一代企業家需要對外傳遞的信念和理念。他也由此形成了獨特的許氏慈善之道。

與貧困最好的抗爭方式是創造財富。許家印考慮的是如何在國家脫貧攻堅戰中真正做大實事。在對貧困根源的深刻認識下,許家印的觀念是,把簡單的“授人以魚”轉變為“授人以漁”,建立貧困地區的自我造血功能。

比錢更重要的是轉變當地貧困人群的思想意識、轉變工作技能。把懶、散、等、靠、要的被動扶貧轉變為積極主動創造財富的創新創業,把簡單的農業耕作技能提升為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高技能農村人才。這不但是一個慈善和扶貧的事,它更深層次觸達了社會治理的高度。

要實現這個目標的轉變,需要持久的時間和精力的投入。“脫貧攻堅是我們國家的頭等大事”,許家印說,“恆大和全國其他企業一樣,積極投身脫貧攻堅戰。 ”

目前,許家印主導恆大集團在貴州畢節市的扶貧實踐基礎上摸索出來的新時期扶貧新經驗已經成型,它的基本結構是以產業扶貧為先導,以移民安置、就業扶貧、教育扶貧和保障扶貧為配套的全方位立體扶貧模式,它是值得全國推廣的“貴州經驗”,具有很強的可複製性。

許氏慈善之道值得在全社會推廣實踐。他讓貧困人群有了產業、市場,也轉變了思想意識。人們提升了技能後,在昔日貧困缺乏生機的土地上生根發芽,煥發了創新創業活力。許家印通過慈善信念幫助他們建設優良的生態環境,建立市場競爭優勢,尋找到自己的市場位置。

許家印也正在把這套寶貴的經驗向廣大的地區推廣。他先後向惠州市、河源市無償捐贈4億元和5億元,用於貧困村扶貧, 打造貧困地區自我造血功能。

22年來,許家印一直認為,“作為民營企業,我們依法依規、專心專注、兢兢業業地做好自己的企業,把自己的企業做大做強,為社會多創造財富,為國家多交稅收,為社會多解決就業,這就是對社會最好的回報。”而現實中的他也正是這樣去踐行自己的承諾。

許家印八獲慈善獎,除了他個人的慈善初心得到認可之外,更大的意義在於這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和標杆。他將感召一批有影響力的企業家形成一股社會合力和向心力,成為他們的情感紐帶,號召更多企業家們擔負起慈善回饋社會的責任和擔當,將情懷落到實處,致力於社會向好發展。


從“首富”到“首善” 許家印不忘初心 助推慈善公益事業發展

第十屆“中華慈善獎”表彰大會現場


作為創造社會財富的一群人,企業家們的個人情懷在企業發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有遠見有謀略,有見地有追求,他們把畢生的智慧獻給企業,獻給社會。許家印作為企業家代表,榮獲“中華慈善獎”,也是對企業家創造創新精神的肯定和激發。以許家印為代表的一群企業家必將在更好地分配社會資源的基礎上做好本職工作,把創造創新的因子帶到社會各個角落。在此過程中,企業家精神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許家印一己的初心辦好企業、發願助力更多人,這種腳踏實地、志存高遠的企業家精神能讓企業和企業家走得更遠,站得更高。

這也是一代企業家的責任所在。

附:

以下為許家印的大會發言實錄: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愛心人士:

大家下午好!能夠榮獲中華慈善獎,並作為獲獎代表發言,我感到非常的榮幸。中華慈善獎是表彰善行善舉、弘揚慈善文化的國家最高獎。這項殊榮,不僅僅是對我們巨大的褒獎,更是向全社會傳遞人人為善、積極參與慈善公益事業的正能量。

對於貧困,我是有非常深刻體會的。我出生在河南豫東一個非常貧窮的地方,我1歲零3個月的時候,母親得病,沒錢看病,也沒地方看病,就這麼走了,我就成了半個孤兒。從小到大我是吃地瓜和地瓜面長大的,鋪的、蓋的、穿的都是補丁摞補丁。讀小學的時候,在村裡面幾間不遮風、不擋雨的破草房裡面,用泥巴臺子做的課桌,遇到下雨天氣,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讀中學的時候,離家比較遠,每星期背一筐地瓜、地瓜面做的黑窩頭,還有一瓶鹽去學校,一日三餐每餐吃一個地瓜、一個黑窩頭,喝一碗鹽水。夏天天熱,半天黑窩頭就長毛了,洗一洗再吃。高中畢業後,我想找份每個月10塊錢的搬磚頭的活,都找不到。當時,我是非常渴望能夠得到別人的幫助,非常渴望能夠有一份工作,非常渴望能夠走出農村、吃上白麵。就在這個時候,國家恢復高考,我考上了大學。因為沒錢讀書,沒錢吃飯,每個月是國家給了14塊錢的助學金,我讀完了大學。大學畢業後,在國企打工十年,在民企打工五年。96年成立恆大,趕上國家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公司從開始的七八個人發展成為現在有14萬員工的世界500強企業。

沒有國家的恢復高考政策,我就離不開農村;沒有國家每個月給我14塊的助學金,我就讀不完大學;沒有國家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就沒有恆大的今天。所以,我和恆大的一切,都是黨給的,國家給的,社會給的。飲水思源,我們一定要回報社會,一定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一定要多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當前,脫貧攻堅是我們國家的頭等大事。恆大和全國其他企業一樣,積極投身脫貧攻堅戰。2015年12月,恆大集團結對幫扶貴州省畢節市,我們抽調2108人組成扶貧團隊,常駐烏蒙山區,無償捐贈110億,建設50個新農村、12個移民社區,從大山深處搬出5.2萬貧困戶,從大山深處移民出22.18萬貧困群眾;為畢節全市七縣三區的貧困群眾建設6萬多棟蔬菜大棚,90多萬畝中草藥、經果林和蔬菜瓜果大田基地,建設447個肉牛養殖基地,調配、改良了60多萬頭基礎母牛,為各個產業引進了79家上下游龍頭企業,解決8萬多人就地就業,打造我國西南地區最大的蔬菜瓜果基地和肉牛養殖基地。到2020年,在畢節各級黨委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將協助畢節各級政府,幫扶全市103萬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

恆大成立22年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累計為國家交稅1850多億,各種慈善公益捐款100多億,現在每年為社會解決就業260多萬人。多年來,我一直認為,作為民營企業,我們依法依規、專心專注、兢兢業業地做好自己的企業,把自己的企業做大做強,為社會多創造財富,為國家多交稅收,為社會多解決就業,這就是對社會最好的回報。

扶貧濟困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們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我們將一如既往,和廣大愛心企業、愛心人士一道,助推慈善公益事業的發展,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貢獻我們的力量!

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