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策劃|教師「搖籃」里的師德培養:先「立德」再「樹人」

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 (記者 陳顯婷 趙洪河 通訊員 陳鑫 劉修敏)

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離不開優秀人才的不懈奮鬥,而人才的孕育,離不開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作為重中之重的教師,除了淵博的知識作為基礎外,良好的“師德”素質則是為人師表的核心。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確實,想“樹人”,必先“立德”,高校作為培養各級各類學校師資的主陣地,培養師範生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既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務,也是改善提升教師形象的實際需要。

現如今,整個社會對教師的“師德”問題的關注度日益增強,對其具體要求也日漸提升。那麼,究竟什麼是“師德”?怎樣的教師,算是一個“師德”良好的教師?高校作為未來教師培養的主陣地,如何通過課程設置、校園文化建設和社會實踐活動等途徑培養師範生的“師德”品行呢?

特別策劃|教師“搖籃”裡的師德培養:先“立德”再“樹人”

浙江師範大學校訓

師德的核心是“學生”

社會對“師德”要求並非一成不變

浙江師範大學工會主席蔡志良教授從事高校教育幾十年,多年致力於教師師德師風方面的研究。在他看來,教師的“師德”主要分為兩個層面——狹義和廣義。

狹義層面的師德是指教師的行為是否符合相關的勞動規範和行為準則。比如我國教育部頒佈實施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教育部、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研究制定《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等等;從廣義層面上來說,教師的各種行為,只要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產生影響的,小到教師的穿著習慣,大到教師的品德品格,都可能演變成“師德”問題。

“隨著時代的變化,社會對教師的‘師德’要求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蔡志良說,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乃至更早時,人們的生活相對簡單,教師基本就是學校、路上、家裡三點一線。在這樣的環境下,教師心思單純,少有外物影響,能夠很好地投身教育事業,所以教育界對教師“師德”的要求相對簡單。

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環境的日益多樣,以及青少年對教育需求不斷提高,教師這一職業變得越來越重要,社會對於教師的“師德”要求也在變化,“師德”問題變得更為複雜。

特別策劃|教師“搖籃”裡的師德培養:先“立德”再“樹人”

浙江師範大學工會主席蔡志良教授

評價“師德”好壞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集中在“教師的行為是否有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上。蔡志良表示,當代教師,除了做好“教書育人”的本職工作外,更需要注重三方面。

首先要樹立榜樣作用。教師要嚴於利己,在思想品格、生活習慣、言行舉止、穿著打扮等方面做好學生的榜樣,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不僅在校時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表現,在校外也要同樣注意。“現在處於自媒體時代,任何一條關於教師的不良消息,都可能通過朋友圈,在幾個小時內傳遍全國,傳進千萬名家長和孩子的耳朵裡,其帶來的影響更是無法估量的。”

其次,要注意教育效果的跟蹤,及時發現並解決問題。教師在面對一些學生問題時,尤其是針對低年級學生,在採取適當的教育方式以後,一定要注重教育效果的跟蹤。蔡志良說,在大學執教期間,他一直堅持做一項調查,讓大學生們寫一件讀書期間印象最深刻的事情。經過多年的調查統計,結果顯示,近90%的事情發生在中小學,其中絕大部分都來自教師的批評,這些批評教育有的能成功引導學生向好,有的則最終導致學生自暴自棄。

再次,教師要更主動地關注學生,要跳出課堂,走出學校。因為在快節奏的生活環境下,家庭教育缺位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略的問題。有些學生父母因工作原因,和老師接觸的時間少之又少。“所以,教師要主動和學生父母對接,瞭解家庭教育現狀,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與關注,引導孩子健康成長。”蔡志良說。“比如杭州主城區小學開始實行免費晚託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不過,蔡志良特別提到,社會對教師“師德”問題要理性對待,不可盲目追風,不可人云亦云,不可以偏概全。

特別策劃|教師“搖籃”裡的師德培養:先“立德”再“樹人”

杭州師範大學校門

師德培養注重“內修”

“以藝潤德”推進“師德育人”

作為未來教師的成長搖籃,高校承當了師範生“師德”培養的艱鉅任務。由於高校對師範生的培養是“師德”形成的最初階段,因此,如何通過思想政治理論培養師範生的師德信仰,通過校園文化建設構建師範生的師德培養氛圍,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師範生的師德踐行能力尤為重要。

浙江省重點建設高校之一,穿越110年曆史長河的杭州師範大學始終堅持師範教育的變革之路。堅持“立德樹人”、推進“師德育人”一直是杭師大近年來著力實施的一項重要工作。

“教師這個職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想當老師的人要打心底裡喜歡這份職業,並熱愛著。” 杭師大經亨頤學院副院長蔣永貴教授說,“教師一旦“師德”出了問題,這就是“根”子上的大問題,不能忽視。所以師範生的師德培養,不能光靠學習理論,也不能用強制的方式來規範,而需要更多由內而外的薰陶,讓師範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自己良好的師德師風。”

對此,杭師大通過多載體、多形式幫助當代大學生“立德”,比如開展“思政論文”的理論燻德,樹立“榜樣力量”以德引德。學校還專門成立了師德師風宣講團,經選拔的老師將自身多年從教的經歷通過專門的講座說給各師範生聽,激發學生的內心,讓他們有所感染和觸動。

“誠信是教師的必備品德之一,每年師範生一來,我們就會進行誠信教育,通過‘誠信考試’等途徑,讓他們將誠信內化於心。”杭師大經亨頤學院黨總支副書記沈嫣說。

作為如今國內唯一一所專門培養優秀師範生的榮譽學院,杭師大經亨頤學院將藝術素養教育與師範生“師德”養成教育有機融為一體,提出“以藝潤德”的“師德”培養模式。學院將藝術鑑賞與審美體驗列為通識教育課程八大模塊之一,要求每位學生在音樂、美術、文學等方面至少發展一項藝術特長,學院通過課堂教學、課外實踐和環境薰陶等途徑,使師範生具有人文情懷和藝術特質,讓學生在藝術活動中薰陶品德、涵養教師氣質。

特別策劃|教師“搖籃”裡的師德培養:先“立德”再“樹人”

杭師大經亨頤學院學生“一人一藝”書法考核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7月,杭師大專門增設了一個特殊部門——公共藝術教育部,承擔全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學生藝術社團輔導、推動學校人文藝術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等任務,致力於提高師範生的人文藝術素養。

杭州師範大學公共藝術部副教授、聞音合唱團指導教師周振宇說:“‘師德’養成教育作為大學生德育工作的一部分,並不是通過上一堂講大道理的課就能落實的,說到底這是一種行為習慣,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養成。”

特別策劃|教師“搖籃”裡的師德培養:先“立德”再“樹人”

杭師大聞音合唱團的專場音樂會

據周振宇介紹,他的日常教學一方面以集體影響個人,比如聞音合唱團要求每位團員守時守信,注意傾聽,關注合作,要有集體榮譽感等;一方面以感知美、實踐美、展示美為途徑,通過美育來提升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和自我要求。

“師德”養成教育重在實踐

高校教師發揮引領示範作用

毋庸置疑,作為未來教師培養的主陣地,高校肩負著重大責任。而高校教師作為師範生“師德”雛形階段的引路人,其自身的引領示範作用對於師範生的影響不容忽視。

特別策劃|教師“搖籃”裡的師德培養:先“立德”再“樹人”

浙江師範大學數理與信息工程學院許學軍教授

浙江師範大學數理與信息工程學院許學軍教授在教師崗位上堅守了三十餘年,主要執教大學數學和物理。至今,他還保留一個習慣,每週抽一個晚上為學生答疑,“我這個習慣是從我的導師那邊繼承下來的,數十年如一日,從來沒有中斷過。”

很多時候,許學軍答疑室的燈都要亮到晚上11-12點。他的堅守,也影響了一大批大學生。“這些學生畢業後在小學、中學和大學當老師,他們也開起了答疑課,為學生解答疑問。”許學軍說,這不僅僅是一種習慣的延續,某種程度來說更是“師德”的傳承。

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師範生的“師德”養成教育重在實踐,也離不開高校教師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引領示範。“潤物無聲”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特別策劃|教師“搖籃”裡的師德培養:先“立德”再“樹人”

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丁賢勇教授

對此,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丁賢勇也持有類似看法。他認為,在師範生“師德”養成教育上不能強制,而要在日常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改變,用教師本身所具有的精神去引導學生。

作為杭州市第五屆“最美杭州人——感動杭城十佳教師”,在三十四年的教學生涯裡,丁賢勇跟學生之間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他挑了一個最平常的。

以自己的課堂為例,雖然丁賢勇年復一年上同一門課,但在每一堂課前,他會把相關領域最新的科研成果寫到備課本里,和學生們一起分享。“我始終保持著上課前一天,一門心思備課的習慣,爭取不被他們問倒。”而丁賢勇這個作為教師來說最為平常的行為讓不少大學生頗為觸動,“我的行動若能讓他們學會如何當一個有‘師德’的好老師,也不枉費我多年的堅持。”

此外,對於“怎樣做好一個教師”這個問題,丁賢勇總結說,一是對教育事業和學生有熱情、有情懷,用熱情、激情去感染學生,點亮學生的理想;二是有擔當、有責任心,以生為本,引導學生敢擔當、有責任感;三是教學方法更專業、更高效,以此推動學生成長。“當然,作為大學教師,學識淵博是必須的,而風趣幽默則是錦上添花。”丁賢勇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