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了这700个字,就了解了宇宙人生

理解了这700个字,就了解了宇宙人生

讲给孩子的说文解字

章(太炎)黄(侃)学派第五代传人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孟琢

权威讲述中国汉字文化

1年200讲

精讲700个常用汉字

带你发现

华夏文化的精魄、基因与密码

扫码立即订阅

音频选自《讲给孩子的说文解字》

为什么要给孩子讲《说文解字》

文 | 孟琢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章黄学派第五代传人

(“章黄学派”,是以章太炎和黄侃为代表,以研究传统语言文字学为基点,兼涉经学、史学、哲学、文学等诸多层面的学术流派。)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汉字文化?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汉字——我们眼中的、笔下的汉字,构成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网络。

理解了这700个字,就了解了宇宙人生

尽管如此,课堂上的汉字讲解仍十分有限,与此同时那些文化读物又有着各种各样的“硬伤”。汉字教学的持续缺位,使得大多数孩子对于汉字还处在一种“日用寻常而不知”的状态,汉字文化的普及远远不足。

那么,孩子为什么要学习汉字文化呢?

拓展知识边界,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无论是刚刚识字的小学生,还是掌握了一定数量汉字的中学生,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他们了解汉字的历史、规律与文化内涵,对于其知识结构的拓展和文化素养的提升,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更关键的是,在汉字的学习中,孩子们能切身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它并不高深、遥远,而就凝聚在我们的笔端。

紧密联系生活,激发学习热情

由于汉字和中国人之间先天的文化渊源,汉字教学很容易唤起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无论是让他们看到,我们笔下的文字和数千年前的古人所用的别无二致;还是让他们恍然领悟,在造字之时,汉字的方寸之间蕴含了如许深意;抑或是让他们试着书写那古朴大方、千姿百态的古文字,都是一个欢欣喜悦的学习过程。

读懂汉字,从《说文解字》开始

在汉字的历史上,有一部不可忽略的巨著,那就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许慎为一代大儒,贯通儒家经典,在当时有“五经无双”的美誉。他用了二十多年的心血,收集整理了九千多个汉字,并逐一讲解字形、字音、字义,全面展现汉字与汉语、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呈现出一个博大完整的汉字文化系统。

课程内容

在《讲给孩子的说文解字》中,我们选取了近七百个常用汉字把部首与相关字形关联起来,集中讲解

由于将近90%的汉字都是形声字,因此,部首可以统领绝大多数汉字。掌握了汉字部首,也就把握了汉字的纲领

以“人”字为例,独立为人,两人向左为“从”、向右为“比”,三人为“众”;如果两人后背相对,就是“北”,下面加上一个肉字,就是“背”……

用这样的思路进行讲解,能够让孩子在了解每个汉字的奥秘的同时,逐渐领会汉字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对汉字的规律与特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理解了这700个字,就了解了宇宙人生

许慎在讲解造字规律时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汉字的创制,既从我们的身体上选取意象,也广泛参考了天文地理、植物动物的世界;它既吸收了大自然的气象万千,也记录了人伦社会、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根据这样的思路,我们把《讲给孩子的说文解字》专辑大纲分成七大部分,它们分别是:

理解了这700个字,就了解了宇宙人生

我们遵循由人到物、由自然到人为的思路,尽量展现汉字与中国文化的整体风貌。让孩子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走进中国文化的殿堂。

课程特点

以语言文字学中“主中之主”《说文解字》为底本

将部首与相关字形关联起来,触类旁通,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以科学的汉字学研究为底色

从汉字的象形结构中理解汉字的来龙去脉,让识字更有趣

不是就字讲字,而是因形求义,通过拆解汉字,解读经典

讲给孩子的《说文解字》,同时也是一门传统文化的入门课程

200讲,每讲都有思考题,互动性更强,拓展还孩子的形象力。

准确严谨

讲解以科学的汉字学研究为底色

首先,给孩子讲汉字,一定要符合汉字自身的历史、规律与体系,做到准确严谨

,必须要以科学的汉字学研究为底色

在历史上,出现了不少“灵活权宜”的汉字说解,一旦在汉字的体系中进行审视,往往抵触不通。其中,把形声字讲解为会意字,是一种很常见的错误。当年苏东坡和王安石之间,就有这样的一个小故事:

王安石不仅是宋代的大政治家,也热衷于汉字的研究,著有《字说》一书。有一次,苏东坡向王安石请教自己的“坡”字。王安石解释道:“坡者,乃土之皮。”东坡听了,不以为然,反问道:“照这样说来,滑字难道是‘水之骨’吗?”王安石闻之,半天默然无语。

其实,“坡”和“滑”都是形字,“皮”和“骨”都是声符。后来它们的古音发生了演变,看不出形声的痕迹,王安石才贸然解释为会意字。但如果根据他的思路,其他从“水” 的字怎么办?江是“水之工”吗?河是“水之可”吗?湖是“水之胡”吗?海是“水之每”吗?完全是讲不通的呀!

现代人讲解汉字,也经常犯这样的毛病。比如有人把“鹅”讲解为“我的鸟”,那“鸡鸭鸿鹄”怎么办?我们能把它们分析为“又的鸟”、“甲的鸟”“江的鸟”“告的鸟”吗?

我们提倡要从汉字的系统出发讲解汉字,一方面,是让孩子触类旁通,把握汉字的整体规律;另一方面,系统讲解正是准确、客观地阐释汉字的关键!

通俗易懂

强调汉字讲解的形象性

其次,给孩子讲汉字,要做到深入浅出。深入,要以学理为底色;浅出,除了课堂语言的通俗易懂之外,一个不可忽略的要点在于,要把握汉字讲解的形象性特点。

汉字的创制经过了一个“取象”的过程,我们的祖先“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从浩瀚的世界中遴选形象、形成字象。这样的造字思路,与孩子们形象性的思维方式高度吻合。

在古文字中,特别是在基础的常用字中,“取象”规律体现的十分明显。你看那些表示动物的字:“豕”则大腹便便,“犬”则摇尾连连,“虎”则尖牙利爪,“鼠”则嘴边有屑,牛角上弯,羊角下弯——汉字,把古人对大自然的缜密观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我们给孩子讲解汉字,首先要带领他们感受古人造字时的“取象”规律,由象到字,由字到义,从对汉字的形象感知出发,走进对汉字的理性认识。

理解了这700个字,就了解了宇宙人生

豕、犬、虎、鼠

理解了这700个字,就了解了宇宙人生

羊、牛

分析汉字

关键在于理解语言、解读经典

再次,给孩子讲汉字,要充分沟通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作为表意文字,汉字最基本的特点是形义统一,可以通过汉字形体的分析,理解词义。要知道,我们不是就字讲字,而是要因形求义,通过汉字的分析理解语言、解读经典。

值得注意的是,汉字与汉语的沟通不仅有助于古汉语的学习,对我们熟练、准确地掌握现代汉语,进行古今贯通,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举个例子来说吧,“即”与“既”。在现代汉语中,这是一组较难辨析的词。何处用“即”?何处用“既”?汉字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理解了这700个字,就了解了宇宙人生

即 既

我们看这两个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即”左边为食器,右边为人形,象人接近食器取食之意,《说文解字》释为“即食也”。因此“即”的本义为“接近、靠近”,成语“可望不可即、若即若离、即事穷理”中的“即”均为此义。后来再引申出“立即、马上”之义,靠近一个时间段就是“立即”,成语“稍纵即逝、一拍即合”中的“即”都可以这样理解。

“既”左边为食器,右边人形的口部向另一侧张开,象人饱食不顾之意,《说文解字》释为“小食也”——小小的吃了一顿。既然是饱食,“既”表示“完成”之义,“既然、挽狂澜于既倒”中的“既”都可以这样理解。

我们看到,当汉字和汉语结合起来,语文的学习是能够变得鲜活起来的。

连通汉字与中国文化

成为孩子了解传统文化的入门课

最后,给孩子讲汉字,要打通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联,进行充分的文化熏陶。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基,讲解汉字,怎能脱离文化呢?我们在讲“大”的时候,会介绍古人的天地人思想——这也是小学《语文》第一课的内容;在讲“夫”的时候,会介绍古代的冠礼,这是一个少年走向成年时最重要的礼仪;在讲“心”的时候,会展现古人思想、情感的世界;在讲“水”的时候,会介绍“水”和古代法律文化的关系;在讲“肉”的时候,会给大家讲一讲“束脩”,一起考证一下孔子当年收了多少学费……

总之,讲给孩子的《说文解字》,应该同时成为一门传统文化的入门课程。

理解了这700个字,就了解了宇宙人生

孟 琢

主讲人

孟琢,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训诂学、《说文》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师从章黄学派的重要传人王宁先生,为第五代。

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说文解字》研读、四书精读、《孟子》精读、《左传》精读等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多次为十几个省份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培训。曾多次获全国、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

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主持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普及推广。

学生评价:

‘老师博闻广知,能够透彻讲解,具有深刻的思辨性和批判性。讲课妙语连珠,能够充分调动我们的学习兴趣。’

‘如坐春风,建议其他老师前来观摩。教授是教和授,科研学术是另一码事。孟老师完美诠释了老师的基本要求。’

讲给孩子的说文解字

章(太炎)黄(侃)学派后继学者

每周一三五日更新

扫码立即订阅

点击原文,了解详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