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十分赞赏,少年就被称为天才的明代书法大师

王铎十分赞赏,少年就被称为天才的明代书法大师

王铎十分赞赏,少年就被称为天才的明代书法大师

黄道周 (1585-1646年) 字幼玄, 又字细遵, 号螭平, 福建漳浦人。 年少时曾在铜山孤岛石室中读书, 因而又号石斋。 他自幼聪颖好学, 少年时就有 “闽海才子” 之誉。 二十五岁建漳浦东皋书舍, 从事讲学著作。并在晚明的政治舞台上有很大作为, 三十八岁中进士, 先后任明天启朝翰林编修、 崇桢朝翰林侍讲学士、经筵展书官等职务。 南明时曾任礼部尚书、 武英殿大学士。 后南明首都南京失陷, 他又在福建拥立隆武帝,并征兵北伐, 以复大明, 1645年在婺源与清军交战时被浮, 于清顺治三年 (1646年), 在南京就义, 终年六十二岁。

王铎十分赞赏,少年就被称为天才的明代书法大师

黄道周亦是晚明书坛比较有代表性的书家之一。 他的书法以楷书和行、 草书名世, 并且在理论上也提出了一些富有见地的书学主张, 对中国书法的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在晚明书坛甚至在中国书法史上都占有一定的位置。 沙孟海先生曾评: “明季书家, 可夺王铎之席的, 只有黄道周。”

王铎十分赞赏,少年就被称为天才的明代书法大师

黄道周的楷书多为小楷, 画短意长, 质朴精丽, 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王铎对黄道周的小楷就十分赞赏,在收到黄道周的两卷书法礼物后, 王铎回信道: “二卷病中得之, 爱而起舞。 字画精良, 太傅右军, 骎骎逼人, 诗则古今罕有其俪, 文苑中独有黄公, 横行千古而。”清初宋荦在 《漫堂书画跋》 中亦云: “石斋 (黄道周) 先生楷法尤精, 所谓意气密丽, 如飞鸿舞鹤, 令人叫绝。” 黄道周的楷书代表作主要有 《孝经》、 《张溥墓志铭》、 《石斋逸诗》 等, 虽然他的楷书在其流传下来的所有书迹中所占份额不多, 但其鲜明的艺术特征却给当世人以及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铎十分赞赏,少年就被称为天才的明代书法大师

细观黄道周楷书书迹, 其 “古拙” 的美感特征令人逾看逾觉得有味道。 “拙” 有 “笨拙”、 “不灵活” 之意,但在书法艺术中它表现的则是一种质朴、 天然的美感特征。 “古” 是指 “时代久远”, 但在黄道周楷书书迹中体现的则是一种时代特征。 黄道周特别注重对传统书法的学习, 尤其是对早于他一千多年前的魏晋书法更加倾心。 他在 《书品论》 中云: “真楷只有右军 《宣示》、 《季直》、 《墓田》, 诸俱不可法, 但要得其大意, 足汰诸纤靡也。” 这里的 “右军 《宣示》、 《季直》、 《墓田》” 实际上是王羲之临写钟繇的书迹。

王铎十分赞赏,少年就被称为天才的明代书法大师

钟繇是(151—230) 汉 魏 时 期 的著名书法 家 , 他率 先 对 当 时 民 间 流 行的 新 体 楷书 进 行 归 纳 整 理 , 确 定 了 楷书的 基 本 法 度 ,《宣示》、 《季直》、 《墓田》 即为他的代表书迹。 但由于这一时期楷书刚从隶书演化出来, 且隶书还在普遍使用, 故钟繇的楷书仍保留着浓厚的隶书色彩, 并且作为楷书的一些法度还没有完全成熟, 所以其楷书既显高古, 又显稚拙。 黄道周的小楷明显是受钟繇书法的影响, 且又融入了汉代隶书的精华, 故形成了黄氏古拙质朴的书风。

王铎十分赞赏,少年就被称为天才的明代书法大师

黄道周楷书主要学习钟繇, 因此他的用笔既吸收了钟繇以隶入真的用笔方法, 但又不像钟繇的用笔那样圆浑,而是用笔中还吸收了王羲之楷书的笔法, 尤其是方折用得较多, 故比起钟繇楷书的古拙厚重, 他的楷书则更显清秀、 飘逸。

王铎十分赞赏,少年就被称为天才的明代书法大师

黄道周小楷的结体主要继承了钟繇的结体方法, 字形多呈扁方, 偏旁部首的安排也不死守平均, 而是因字赋形, 笔画大小参差不同, 与唐楷笔画匀称、 大小一致的特点迥然不同。 当然黄道周楷书与钟书的结体也有不同之处。 钟体楷书虽欹侧但总体呈平势, 而黄体楷书则是左低右高, 向右上倾斜; 钟体楷书右伸展, 上松下紧, 结字较散落, 而黄体楷书则中宫收紧, 右收敛, 结字更显紧结。 此外黄道周小楷结体的另一显著特征就是上宽下窄, 细观之如高山坠石, 奇崛而险劲。

王铎十分赞赏,少年就被称为天才的明代书法大师

黄道周的小楷以手札、 册页居多, 章法上也主要受钟繇楷书的影响, 采用横无列, 竖有行的形式, 字与字间隔较大, 且拉开了行与行之间的距离, 通篇布局显得十分疏朗。 单看其竖行, 整体显得较为宽列, 上字与下字之间随形就矩, 因势生姿, 与唐楷整饬秀丽的风格相比显得较为率意。

王铎十分赞赏,少年就被称为天才的明代书法大师

ps:头条号书扬文化开通两年来,受到了许多朋友们的支持和帮助,如果您喜欢书扬文化的内容,欢迎关注头条号书扬文化、公共平台书扬文化(微信号:shuyangwenhua),我们会努力做得更好,也欢迎提出您宝贵的意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