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民營企業家眼中的營商環境:中小企業成長需要賦能

廈門民營企業家眼中的營商環境:中小企業成長需要賦能

在全國營商環境評價現場會上,我國首個營商環境評價體系建立,廈門超過上海,營商環境位居第二名。

廈門的營商環境怎麼樣?十七年前,弘信創業工場投資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李強懷揣著50萬元在廈門建立弘信創業工場。

在他眼裡,多年來廈門營商環境變化很大,“不折騰”就是一個關鍵詞。與此同時,他也希望民營企業能有更公平的市場待遇。

談廈門營商環境:不折騰

不管是對創新創業者,還是對投資者來說,最渴望的,莫過於能在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中成長和發展。正如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在上述現場會上所說:“人才往哪走、資金往哪流、項目在哪建,說到底取決於發展環境的優劣。”

改革開放40年以來,廈門發展頗具特色,從GDP的稅收含量、財政收入,到對環境的保護等方面都處於領先位置。最讓李強印象深刻的,是廈門的公開、透明和法制化,“在廈門,不需要花很多精力去折騰政府關係。”

據瞭解,廈門正以“互聯網+”推進政務服務便捷化。目前,廈門已經實現企業註冊“一網流轉、一表申報、一趟取照”的全程電子化登記,企業在網上申請後備齊材料的,現場“立等取照”。廈門建立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被商務部推薦為全國自貿區最佳實踐案例,通過該平臺報關比例達97%,報檢比例100%,服務企業1.5萬多家,年單證處理量破3000萬票。

在此環境下,廈門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佔比較全國平均水平高。“廈門的產業結構裡,‘包袱性’產業和‘殭屍企業’都比較少,在發展過程中能輕裝上陣。”李強補充說。

在李強看來,下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需要從降成本角度思考。“對企業而言,降成本是最重要的,企業會非常看重這一點。”尤其是幫助民營企業降低成本。“建議政府把資源向民企傾斜,提供相對公平的市場待遇。”他也呼籲政府更多地關注本土企業。

談創業環境:賦能中小企業

中美貿易爭端背景下,內外部的經濟環境日趨複雜。中國龐大的創業群體,正是未來中國經濟活力所在。恰恰也是這些中小企業需要更多指引和幫助。

比如中小企業發展離不開金融、政策、市場等資源,但融資難融資貴卻是始終無法破解的難題。“為什麼銀企對接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現在主流金融機構的徵信模式,跟中小企業的實際情況不符。”李強說。

他以其他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金融體系為例,“這些地方擁有多層次金融體系。有針對大企業、中型企業、小型企業、社區企業和個體戶的一整套模式。”他說,“但目前我們的金融體系還不夠完善。”

此外,中小企業往往由於體量小、組織分散,難以“抱團”向政府爭取更優惠的政策,也難與龍頭企業進行對接,因而錯失機遇。“我們需要搭建一個鏈接平臺,按照華為、小米這樣龍頭企業的要求培養供應商,等這些中小企業成熟之後,再推薦給龍頭企業。而那些龍頭企業要做的,就是提供他們的供應商標準。這樣,就能幫助中小企業對接到一個大的市場。”李強說。

既是民營企業家,又擁有多年眾創空間經驗,雙重身份讓李強對上述難題感觸頗深。這也是為什麼他呼籲並正在踐行——通過建立中小企業聯盟以及打造平臺,從方法、資源和科技等方面賦能中小企業。“這樣才能真正把雙創落在實處,打造中國最好的創業模式。”據其介紹,目前其所創立的雲創智谷已在全國多地落戶,依靠的就是為中小企業賦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