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使者访问清朝,中国恰逢盛世,离开时为何称遍地乞丐?

1793年的乾隆已垂垂老矣,他不得不处理一件将会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大事---英国使者马戛尔尼来到大清国,带着80多人医生、数学家等组成的团队和价值1.5万英镑物品来到中国(英镑当时的购买力非常惊人,1万英镑约合今天的1亿人民币左右),他希望能够通过谈判恢复因锁国政策而受损的茶叶贸易,中国迎来提前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英国使者访问清朝,中国恰逢盛世,离开时为何称遍地乞丐?

乾隆皇帝拒绝与英国合作,理由是马戛尔尼拒绝行跪拜之礼,还把他和他的团队赶走了。正如马戛尔尼一行人所描述的:来的时候像乞丐,留在那里像囚犯,走的时候像小偷。

反观当时的俄国,打开开放之门的彼得一世已经死去70多年,他的王朝更改,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马戛尔尼在来中国前30年曾经拜访过叶卡捷琳娜二世,与在中国的冷遇不同,他代表英国与俄国达成了军事联盟。

相比较俄国,而且晚清屈辱需要寻找原因的时候,乾隆皇帝驱逐马戛尔尼的行为就开始不断的受到历史的诟病。马戛尔尼对清朝更是不满,在离开的时候对正处于大清王朝“康乾盛世”时期的整个国家进行了记录,称:

英国使者访问清朝,中国恰逢盛世,离开时为何称遍地乞丐?

清朝贫穷得令人惊讶,一路上我们丢掉的垃圾,会被生活在底层的百姓捡去吃,所见的清国军队也如同叫花子般!

英国使者访问清朝,中国恰逢盛世,离开时为何称遍地乞丐?

这与当年从元大都回到欧洲的马可波罗的描述完全不同,而这句话也逐渐成为今人判断康乾盛世的所谓“铁证”,认为康乾时期,根本不存在盛世,遍地都是乞丐。

首先必须承认,闭关锁国的历史责任无法逃脱,与同时代的沙俄几代帝王相比,我们的统治者确实作出了错误的选择。然而不得不说的是,马戛尔尼来到中国的时候,乾隆皇帝已经是个80多岁的老头,垂垂老矣的身体让他无力去思考这个垂垂老矣的国家,马戛尔尼走后,他下令边境加强防守,并且下令广州等地的沿海地区千万不要给英国商船增加额外的税,以防激怒英国发生战端。

由此可见,他并不是不清楚西方的先进,只不过已经无力了,而且从康熙雍正年间开始,西方也偶有在沿海骚扰,更有与传教士的礼仪之争,一神论面对全国99%以上的文盲人口,扩散能力远超儒家思想,统治者的恐惧可想而知,因而将马戛尔尼当成囚犯和小偷,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康乾盛世真的如同英国使者说的那么不堪,全是乞丐吗?首先我们要知道,封建社会是精英社会,古代中亚地区也有关于隋唐时期乞丐的描述,来贬低中原王朝。事实上,哪怕是今天,我们到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如果拿着照相机只拍摄脏乱差,就算是最富裕的国家也能被黑出翔。简单的例子,由于没有完备的城市下水系统,英国使者描述当时的北京到处都是粪便,可历史的真相却是,同时期的伦敦白金汉宫门口的马粪也堆积成山。

我们再往前100年,看看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沙俄出使清朝的义兹柏朗迭思义迭思的说法:

皇宫中有各国宝物,康熙自己也会用简单的俄语与特使进行交流;官员们家中随时能够表演各种节目,他观看了索额图家里的魔术和杂技表演,他还发现了索额图家女眷从门缝后偷偷观看节目表演。而普通百姓的生活,也并不像马戛尔尼所说的那样,俄国特使记载:

市场上有专门的渔市和菜市,渔市上还有水蛇出售;他在北京城过了一个年,普通人家张灯结彩,热闹非常;街头上有马戏表演,他看了一场驯象表演;他一路所过的墨尔根河、齐齐哈尔、鸭绿江、东蒙古、蓟州、通州数地,都不是中国繁华之地,却也没有像马戛尔尼所说的“遍地都是乞丐”。那个年代,到处都是乞丐是完全现实的,然而欧洲就不是这样吗,卖火柴的小女孩是怎样被冻死的?

其实,马戛尔尼的描述今天有些国家还在用:俄国记者今年5月份就拍摄了一组美国乞丐在垃圾桶里寻食,并且在自己国家发表文章称“美国中产阶级普遍吃不饱”的文章(这里声明,本作者文章皆有依据,不信者可百度)。

英国使者访问清朝,中国恰逢盛世,离开时为何称遍地乞丐?

马戛尔尼为什么这么做呢?有两方面原因:

首先,马戛尔尼此行是受到东印度公司资助的,花费特别大,其目的就是为了挽回茶叶生意,据了解彼时中欧茶叶贸易占英国财政收入的20%,后因雍正、乾隆闭关锁国大打折扣。马戛尔尼如果回国之后说真话,把乾隆原话转告,资本家们得知仅仅因为这个使者不肯下跪而令自己损失巨大财富,岂会放过他?

如同当年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的表现:明明是一篇蛮荒之地,他还执意称自己发现了前往印度的新航线,那里遍地是黄金。其实,如果哥伦布不这么说,那么消耗了葡萄牙巨大财富无功而返,下场可想而知。无论是马可波罗还是马戛尔尼,他们看到的中国始终是中国,可他们都选择向欧洲描述对自己有利的那一部分。

其次,整个英国和西方此后决定向清朝走私鸦片,他们为了在道德上说服自己,抹黑别人是低等种族,称别国人民愚昧不堪,从而由经商逐步开始转向杀戮和明抢。在亚洲、非洲、美洲,早期的欧洲列强都经过了这么一个过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