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冷坑」,找「圈子」,徐悲鴻的收藏大法

徐悲鴻的收藏見解與眾不同,有獨特之處。他認為:在收藏古畫時,對於那些作品膾炙人口的畫家,雖然他們的名氣很大,遺蹟也流芳百世,但是市場上不可避免的是偽品氾濫,倘若追這個時髦,趕這個熱門,勢必會陷入“古董鬼”設下的圈套。不如選擇“冷坑”,也就是無名作者,雖然他們名望微小,但作品精湛。這些作品往往不為人知,或者不見著錄,甚至無收藏款識,一旦被發現即光彩奪目。


尋“冷坑”,找“圈子”,徐悲鴻的收藏大法


宋 佚名《朱雲折檻圖》 76×133釐米


宋代的《朱雲折檻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的傳統題材。據《漢書·朱雲傳》載:朱雲性格剛烈,難以容忍同朝臣子的腐敗,於是請求漢成帝賜予上方寶劍殺之,卻惹來殺身之禍,勃然大怒的成帝下令將朱雲推出斬首,朱雲攀住殿檻力爭,以致把它折斷了。此畫表現的就是這個情節,所以稱為“折檻圖”。

徐悲鴻對此畫評價極高,他認為《朱雲折檻圖》是我國古代人物畫中的精品,主人公朱雲敢於耿諫,傲骨凜然,臨危不懼,令人欽佩。據廖靜文介紹,徐悲鴻購得此畫後,曾掛在他的畫室請大家觀看,特別點評了朱雲的敢於抗爭的氣概和腐敗臣子的狡詐模樣。他激動地說:“正氣、邪氣對比得好,正氣壓住邪氣。一個畫家如果能創作出這樣一件作品,可以說沒有虛度一生。”


尋“冷坑”,找“圈子”,徐悲鴻的收藏大法


宋 佚名《羅漢像》 68×134釐米


北宋的《羅漢像》是徐悲鴻從黴爛紙堆中拯救出來的閃光作品。閒暇之時徐悲鴻習慣逛舊貨攤兒、小市場,他曾在一家小市場上的破紙堆裡買到一幅誰也沒有注意的畫,畫面雖然既黴且爛,但以徐悲鴻豐富的鑑賞能力,基本識別出它是北宋的《羅漢像》。他毫不猶豫地買下此畫,經過重新裝裱,果然畫面楚楚動人。羅漢造型誇張,侍奉者形態細緻入微,精密不苟,設色老辣而沉穩,線條柔韌而剛勁,構圖嚴謹而飽滿,神態生動而感人,足以說明《羅漢像》的作者對生活觀察、描繪之深入細緻,也反映了徐悲鴻精到的鑑藏水準。他欣然提筆在畫中空白處寫道:“此定是北宋高手所作,而黴爛已甚,戊子夏日,為吾發見,因得救出,燦然生輝,不減李公麟巨跡,誠生平快意事之一也。三十七年寒冬,悲鴻呵凍題於北平靜廬。”

徐悲鴻以其獨特的收藏理念,還收藏了很多類似《羅漢像》這樣的無名氏、無款識作品,如明代的《觀音圖》《出獵圖》《蒼山幽澗圖》,清代的《照妖鏡》等。

除此之外,徐悲鴻以他豐富的鑑藏經驗收藏了明朝大量名家佳作,如仇英的《梅妃寫真圖》,此畫長達543釐米,人物多達110個,氣勢宏偉。此卷的筆法相當精細,其建築富麗堂皇,人物形象瀟灑豐富,尤其是仕女,千姿百態。


尋“冷坑”,找“圈子”,徐悲鴻的收藏大法


明 仇英《梅妃寫真圖》(局部) 543×30釐米



尋“冷坑”,找“圈子”,徐悲鴻的收藏大法


明 陳洪綬《陶淵明辭官圖》 38.5×170釐米


對於收藏的陳洪綬《陶淵明辭官圖》,徐悲鴻感觸頗深。畫面中陶淵明在秋景中奔走,兩個矮小的侏儒身著官服緊隨其後。荒草悽悽,遠山沉沉。陶淵明在沉思中舉步,緊鎖的眉宇間顯示出他剛正不阿的人格和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決心。徐悲鴻觀此畫感慨萬千,在畫的上方賦詩一首:“罷官陶令出門去,兩個侏儒冠服隨。視察收成好半日,借瓶養得菊花歸。”

在徐悲鴻收藏的明代畫作中,除上述兩幅珍品外,如沈周的《江流孤嶼圖》《隱淪圖》《秋山落暉圖》等多幅佳作,以及文徵明的《萬壑松風圖》、陳洪綬的《仙侶圖》、汪肇的《蘆雁圖》等。


尋“冷坑”,找“圈子”,徐悲鴻的收藏大法


明 文徵明《萬壑松風圖》 41×154釐米



尋“冷坑”,找“圈子”,徐悲鴻的收藏大法


清 金農《風雨歸舟圖》 1761年作 紙本水墨


提起徐悲鴻收藏的金農《風雨歸舟圖》,要先從《溪岸圖》說起。五代董源的《溪岸圖》是徐悲鴻於1937年在桂林的一家小市場裡購得。張大千見此畫後,愛之深切。翌年,此圖被張大千借走,帶回四川。數日後張大千以金農的《風雨歸舟圖》作交換。據廖靜文介紹,徐悲鴻開始並不想與張大千交換,若以年代相論,兩者相距約800年之久,若以作者名氣而論,董源遠在金農之上。但當《風雨歸舟圖》逐漸展現在他眼前時,畫中那陣野逸的“風雨”打動了徐悲鴻,使他改變了主意,收藏了此畫。他認為此圖是中國畫中的奇蹟。那幅董源的《溪岸圖》被張大千帶到美國,現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徐悲鴻收藏古畫時,從不計較價錢,只要畫好便千方百計地把畫買下。也從不討價還價,爽快的性格招來很多畫商的上門推銷,總是天不亮就圍滿了徐悲鴻的家門口,等房門剛一打開,畫商蜂擁而至。按老規矩,徐悲鴻總是先請他們吃早餐,吃罷早餐後,他們便一一展示自己帶來的藏品,徐悲鴻一旦看中便慷慨解囊。

1953年,徐悲鴻在北京逝世後,夫人廖靜文女士及家人將徐悲鴻遺留下來的繪畫作品1300幅,以及他收藏的唐、宋、元、明、清繪畫精品1200餘幅和書籍資料萬餘件全部捐獻給國家。如今,這1200多幅徐悲鴻書畫藏品一直珍藏在北京徐悲鴻紀念館供世人賞鑑。無論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還是和平時期,悲鴻先生一直用生命的全部日夜守護著這批中華文化瑰寶,使我們有幸能親眼目睹這些中國古代精品畫作。我們由衷地感謝他!

徐悲鴻收藏了齊白石大量佳作,因為他們是莫逆之交。二人相識在1928年,當時徐悲鴻到北平擔任北平藝專的校長,當他發現齊白石在中國畫方面的高深造詣時,三顧茅廬來到齊白石的茅舍,聘請齊白石擔任北平藝專教授。


尋“冷坑”,找“圈子”,徐悲鴻的收藏大法


1948年,徐悲鴻與齊白石、吳作人、李樺攝於北京


第一次拜訪時,徐悲鴻乘坐馬車來到西單跨子衚衕。初次見面,雖然他們之間的年齡差距很大,但卻一見如故。他們談畫,談詩,談文,談篆刻,各抒己見。可當30多歲的徐悲鴻向眼前的齊白石提出聘請之意時,這位60多歲的長者卻婉辭不受。幾日過後,徐悲鴻再次登門聘請,還是被白石先生謝絕了。為了復興中國美術事業,也為了早日實現自己的教育主張,徐悲鴻沒有灰心,第三次又登門拜訪。終於感動了白石先生。在學生們的簇擁下,齊白石走上了講臺,他為中國畫革新作出了貢獻。

從此以後徐悲鴻和齊白石成為了摯友,他們之間互相贈詩、贈畫。當齊白石得知徐悲鴻將要南歸時,便畫《月下尋歸圖》和一幅山水畫相贈,並在畫中題詩二首:“草廬三顧不容辭,何況雕蟲老畫師。海上清風明月滿,杖藜扶夢訪徐熙。”“一朝不見令人思,重聚陶然未有期。深信人間神鬼力,白皮松外啼風吹。”從以上詩句可以看出他們之間深厚的友情。在那個動盪的年代,木匠出身的齊白石家境貧寒,常常以賣畫為生,他獲知徐悲鴻收藏他的畫作,於是便經常把最好的畫留給悲鴻先生,所以徐悲鴻收藏的齊白石作品件件都是精品。


尋“冷坑”,找“圈子”,徐悲鴻的收藏大法


齊白石《荷花小禽》 1952年作 紙本設色 44×103釐米


※ 本文根據北京/董三軍《目光如炬 獨張一幟 徐悲鴻書畫鑑藏往事》一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