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造反都能忍,不加杀戮反而厚养,明宣宗为何无法忍受小小玩笑?

mengchuan


先说说这件事是怎么回事。

汉王朱高煦(明宣宗的二叔)造反,明宣宗御驾亲征,抓到朱高煦,带回北京。这时候,群臣纷纷上书,请求正法朱高煦。但是明宣宗并没有这么做,只是把朱高煦废为庶人。后来明宣宗前往探视朱高煦,这时候,朱高煦开了一个玩笑,明宣宗走过去的时候,朱高煦伸脚把明宣宗绊倒在地。明宣宗非常愤怒,用一个大铜缸把朱高煦盖在下面,并让人在铜缸周围烧火,把朱高煦活活烤死。

(朱高煦剧照)

这件事确实让人很不理解。要知道,在古代,任何对皇位有僭越行为的,都属于大逆不道,抓到后都会被处以极刑的。就算是没有造反的行为,只有造反的嫌疑,皇帝也会严厉处置。朱高煦已经不是嫌疑的问题,他是公然带着军队造反。而且据史料记载,明宣宗爹明仁宗去世,明宣宗从藩国回去奔丧继位的路上,朱高煦就试图在半路上伏击他,只是后来没成功而已。

对这样一个人,明宣宗抓到他后,却轻易就放过了他。

然而,后来的这一次,朱高煦其实就开一个玩笑,明宣宗却忍不住,对朱高煦处置得极为严厉。《国朝献征录·汉庶人传》记载:“积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时,火炽铜镕,庶人死。诸子并死。”就说当用铜缸把朱高煦盖在地上后,还在铜缸周围堆木炭,堆得像小山一样,点燃木炭烧了很久,后来把铜缸都烧熔化了。接着又处死了朱高煦那些并没有犯错的孩子们。

大家看看,明宣宗对朱高煦该有多恨,才会使用这么残忍的处置方法啊。那么,既然这么恨,当初为何不杀朱高煦,反而在这件小事上如此计较呢?

我认为,明宣宗抓到朱高煦后,之所以不杀他,有以下几个考虑。

第一,明宣宗的爷爷朱棣和父亲朱高炽都多次放过朱高煦,明宣宗如果对朱高煦太过严厉,他觉得会被别人议论。

朱棣的时候,朱高煦就有多次想造反的表现。朱棣封朱高煦为汉王,让他去云南就藩,但是朱高煦却说:“我何罪!斥万里。”不去,要到南京去。朱棣就依了他,让他去南京。朱高煦在南京干了许多僭越的事,其违法犯罪的行为达到数十起。但是朱棣并没有杀他,只是把他徙封到乐安。

明宣宗的父亲明仁宗朱高炽,更是非常厚待亲弟弟朱高煦。当初朱高煦污蔑朱高炽交通大臣造反,朱棣想把朱高煦废为庶人,朱高炽却极力劝说,朱棣才把他封在乐安。明仁宗上台后,尽管朱高煦积极地准备造反,但是明仁宗对他却非常好,增加他的俸禄,又用大量的金钱来赏赐他,还把他的儿子们都封为郡王。

(朱高炽剧照)

朱棣之所以对朱高煦没下杀手,主要还是因为朱高煦是他儿子,并且在靖难之役中,英勇善战的朱高煦多次救了他的命,而且他还当面向朱高煦暗示,将来会传位给他。后来朱棣没有传位给他,可能朱棣自己心里也觉得有些对不起朱高煦吧。

朱高炽之所以不对朱高煦下手,也是因为顾念兄弟亲情。再加上朱高炽一向非常仁厚,这也是他性格使然。

明宣宗对他的二叔其实没有这样的情感,但是,毕竟爷爷和父亲都多次饶过朱高煦,他也不好说杀就杀。

第二,明宣宗并不害怕朱高煦造反。

朱高煦虽然造反,但是他手段太拙劣,而且不得人心。

说他手段拙劣,是因为他从朱棣开始,就在酝酿造反,而且多次表现在言语上,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有这样的想法。这种打草惊蛇的做法,早早就把他暴露了,让朝廷早早地就防范他了。

说他不得人心,是因为造反前,他想勾结英国公张辅(仿效汉朝七国之乱的做法),但张辅立刻就告发了他。他造反的时候,城里的人都偷偷往外跑。还有人试图抓到朱高煦献给明宣宗。最后搞得他自己不得不自己跑出来投降。

第三,明宣宗吸取了朱棣的教训,避免皇室之间互相仇杀。

靖难之役,皇室之间大打出手,已经在社会上造成了非常坏的影响,让皇室的形象大打折扣。明宣宗想要弥补,所以对皇室成员格外宽厚。

那么,明宣宗究竟恨不恨朱高煦呢?其实,他非常愤恨。有两点可以证明。

其一,明宣宗虽然没有杀朱高煦,但是他把参与朱高煦谋反的那些人,杀了六百多人,还有一千多人被流放。而对那些窝藏的人,也都严厉处理。明宣宗要是不恨,他会这样做吗?

(明宣宗画像)

其二,朱高煦造反,本来不足为训,当时薛禄准备带兵前往平乱。明宣宗也承认薛禄可以平乱,但他一定要御驾亲征。由此可见,他心中有多恨。

可以说,这些恨,他都忍了,他要表现出一个贤明宽厚君王的样子。但是,当他去看朱高煦,而朱高煦绊倒他的时候,他心中的情绪终于总爆发了,终于控制不住了,所以最终才做了那么残忍的事情。

(参考资料:《明史》《国朝献征录》)


张生全精彩历史


将君王绊倒在地也能称之为开玩笑?伴君如伴虎,可怜朱高煦一辈子没有长进,这一脚出去,不但把自己玩完,连带自己所有儿子一并被处死。

朱高煦曾与兄长朱高炽同去拜谒孝陵。朱高炽身体肥胖,又患有足疾,由两个太监搀扶着行走,不慎跌了个跟头。朱高煦在后讪笑道:“前人蹉跌,后人知警。”皇太孙朱瞻基应声答道:“更有后人知警也。”朱高煦回顾失色。这个典故冥冥中给了朱高煦日后悲惨结局的警示,无奈他就不是一个懂得自省的人。



早期凭借勇猛多次在靖难之役中解救其父明成祖朱棣立下赫赫战功。在朱棣夺位成功称帝后,立下战功的朱高煦并没有被立为太子,反而是其兄朱高炽一个身体肥胖脚又瘸子的人,这让朱高煦心怀不满。心里愤愤不平,自己出生入死立战功,到头来还是给别人做嫁衣。事实上朱高炽绝不是平庸之辈,朱棣在外征战留其镇守北京,朱高炽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朱高煦在大局意识上要逊于朱高炽,这是在教育上的差别,几次意图起兵都因准备不足而失败,朱高炽从大局出发,为稳定皇族和睦,不计前嫌反而为其说情,不然早被朱棣废为庶人了。朱高炽登基后,又格外对这个不安份的弟弟加封重赏,以最大的宽容希望能感化他。在位十个月后朱高炽驾崩,朱高煦的老毛病又犯了,再次起兵意图夺权。在朱瞻基回京奔丧的路上,朱高煦意图劫杀,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他想到的别人早就想到了并且有了防范。朱瞻基顺利回京继位后御驾亲征,面对一边倒的形势,朱高煦选择了投降,古代皇权以谋反罪名最大,但朱瞻基还是给了这个叔叔最后一次机会,贬为庶人严加看管。



后来的一天朱瞻基去看望朱高煦,不知出于何种心态,已经是庶人的朱高煦居然将朱瞻基绊倒在地,简直视君王为无物。更可怕的是可能触犯到了朱瞻基的心里自尊,遥想当年自己父皇和眼前的这个叔叔一起去拜谒孝陵,由于体胖脚又瘸摔了一跤,这个叔叔非但不去帮忙扶起,反而嘲笑。恰恰这一幕被身后的朱瞻基看在眼里。一再的忍让,并没有换回改过自新。这一次朱瞻基彻底被激怒,命人用三百斤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并且在周围点燃木炭,烧的铜缸都化了,可见朱瞻基当时的愤怒,朱高煦的儿子也一并被处死。


居叶佳宜




…………………明成祖朱棣
从后世的评价来看,明宣宗朱瞻基是大明朝为数不多的明君之一。其祖父朱棣对其非常器重,全力栽培,甚至亲自教导,远征漠北都带在身边,甚至亲自带着到民间体察世情。这些行动对朱瞻基世界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更有甚者,当时的皇长子也就是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继承皇位,有很大的原因也是由爱屋及乌所致。
朱棣有三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朱棣通过靖难之变夺取政权的过程中,朱高煦居功至伟。仁宗继位后,其心有不甘,伺机图变!
仁宗在位仅仅一年,病故,宣宗继位,朱高煦认为时机已到,发动了政变!朱瞻基的处置非常娴熟和果断:先致函劝叔叔放弃不当的行为,无果!御驾亲征,大获全胜!在臣子们要求首恶务除的呼声中,他没有杀自己的二叔,而是软禁!对三叔的处理方式是剥夺了兵权!
此举可谓仁至义尽,显示了道义亲情,胸怀大度,万民称颂!
然而,一件小事,一个玩笑却要了二叔的命。
事情很小:百忙之中,宣宗去看望二叔,可能他想的是:如果二叔的戾气已消,就还他自由!但是他失望了。一不小心,二叔竟然暗中使绊子,放倒了皇帝。皇帝跌倒了,后果很严重!他命人用一口铜缸罩住三叔,外面点火烧,直到铜缸都烧化了,尸骨无存了,而且,杀了二叔的九个儿子。终于安静了!


…………………明宣宗朱瞻基
真的让人难以理解么?其实不然!
谋反而不杀,应该是他的本性!和爷爷朱棣的谆谆教导有直接的关系,血浓于水,骨肉亲情占据了上风,而且大局已经控制,不杀之举更能彰显新皇的风范,何乐而不为!当初,宣宗他爹仁宗做的更“人性”:不但没有打打杀杀,反而大肆赏赐!
至于“玩笑”,这根本不是玩笑,是对皇权的挑战,是对谋反“立场”的宣告。此时的宣宗已经不是当初的新皇了,皇权只能集中在一处,绝不能有分号,哪怕只是一点可能!只能杀,而且手段骇人听闻,捍卫自身统治权,如有异心视此处置!
从另外的角度来看,明宣宗朱瞻基已经成长成为一位真正的“皇帝”了!不能再“忍”了!

召唤历史


应了那句话,是可热孰不可忍。家里内部的事,沾亲带故可以理解你有机会有心思想当皇帝,谁不想?可我饶了你,玩阴的,连路都不让我走了,完全使绊子看朕出丑,这么幼稚心里又变态,原来是怨,现在就是恨了


改个名字让我中奖


从心理学上说吧,一个人无论对另外一个人做出多麽坏的事情,只要对这个人没有造成身体上的直接伤害,往往就不会出离愤怒!朱高炽确实造反起兵不假,但是傻子都看出来是以卵击石(平乱过程相当轻松)。但是,他被囚禁后绊皇帝侄子一脚,却让皇帝感到了最直接的现实威胁,所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