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癌症往往一发现就是晚期?


为什么癌症往往一发现就是晚期?



为什么癌症往往一发现就是晚期?

最近,综合治疗科来了三名患者,最小的 24 岁,最大的 65 岁,中间的一位 32 岁,他们虽然年龄各异,性格不同,却有着共同的诊断:胃癌晚期,腹腔转移。

在对他们的病史进行进一步了解后,我又找到了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没有病史。

65 岁的奶奶充满怀疑的对我说:「两个月前我才在社区医院进行了体检,检查结果一切正常,我实在想不通为什么突然就变成了癌症晚期,我实在是无法接受。」

奶奶的叙述让我想起了早年新浪微博里非常热门的一条消息,武汉青山区的吴先生在单位的组织下去正规医院参加体检。体检后拿到报告「一切正常」,可是 3 个月后,咳嗽日渐严重,去医院检查,竟是肺癌晚期,结果失去治疗机会不幸身亡。


为什么癌症往往一发现就是晚期?


问:为什么恶性肿瘤往往一发现就是「晚期」?

答:恶性肿瘤中所谓「晚期」、「早期」等分法不严谨。

这种分法容易让诊断出癌症「晚期」的人悔恨自己是不是运气不好,或者医院没有责任心,为何在癌症「早期」没有及时诊断及干预。

而其实所谓癌症「早期」,一般情况下不认为那是癌症,也或许广义地说,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处于「癌症前期」。

为什么癌症往往一发现就是晚期?


举个例子:甲状腺结节。文献中提到我国 2014 年平均甲状腺结节检出率为 41.3%,而某华东地区疗养院的统计数据显示检出率接近 50%。

而其中恶性发生率为 5-15%。换句话说约有小一半的人有甲状腺结节,但其中平均每 10 个人才有一个甲状腺癌的。

如果我们每个人发现甲状腺结节都立即去切掉送病理,那么甲状腺相关的手术量会陡然增多。

更要命的是,很多人的甲状腺结节是多发的,而不少人即使切除结节也会复发的。

所以上述做法最终的结果就是——很多人最终会倾向于把甲状腺的大部或全部切掉,然后甲状腺功能减退,并开始服用甲状腺素。

为什么癌症往往一发现就是晚期?


再举个例子,肠道肿物。有些人的体质上就易长肠息肉,而有部分肠息肉的确会癌变。

但肠息肉也很容易复发,我见过比较极端的一个个例是某患者有肠癌家族史,某次肠镜发现结肠息肉,内镜下切除,6 个月后再次肠镜,又发现肠道肿物,切除后病理报告管状腺瘤,约半年后再次复查肠镜,已进展为肠癌。

而我们大多数人定期体检的时间间隔不会少于一年,并且肠镜也不是大多数体检的常规项目。

为什么癌症往往一发现就是晚期?


以上举的两个例子,甲状腺结节也可认为是甲状腺癌的「早期」,但因为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较高而其中甲状腺癌的比例不高。

所以这种「早期」大多数在医学上认为暂不处理更合理些(当然,超声检查也可以发现甲状腺结节的一些「高危」现象,从而提示我们应该进一步检查和处理。

肠息肉也可以认为是肠癌的「早期」,但即使切除后复发率也很高,并且肿瘤一旦到了恶性阶段,很多进展是很迅速的,并且越是代谢旺盛的年轻人,进展越迅速。所以即使一发现就处理,有时还是无法 100% 避免恶性肿瘤的发生。

其实甲状腺癌和肠癌在恶性肿瘤中还算相对好对付的两大类了(甲状腺癌相对于肠癌危险性还要低一点),毕竟很多例行体检会做 B 超,B 超至少可以发现甲状腺结节,而肠镜对于肠道息肉的观察也算是很直观的了。

为什么癌症往往一发现就是晚期?


有些癌症比如胰腺癌,在所谓的「早期」腹部 B 超看几乎没有任何的征象,也没有任何临床症状,等到出现腹痛、黄疸等症状基本都是所谓的「晚期」了。

那时很多已经有了转移灶,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了,所以胰腺癌是一种比较危险的癌症。但在所谓的早期,不可能在无症状的情况下定期去做「剖腹探查」,看看胰腺有没有长东西,毕竟也是个全麻的大手术。

并且,很多人其实同时处于多个「癌症早期」中,就像有的人可能既有甲状腺结节,又有子宫肌瘤,还有胆囊息肉。有的人既有前列腺增生症,又是 HP 阳性等。

为什么癌症往往一发现就是晚期?


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忽略了这些「早期」变成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只是我们一般无法同时严密追踪这些问题的进展而已,而如果追踪这些问题进展过于严密,又会给个人带来极大地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

在这个谈癌色变的时代,癌症并不是不可战胜!健康的饮食,乐观的心态,多注意养生保养,提前预防,把癌症拒之门外。

为什么癌症往往一发现就是晚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