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剛勁明朗的氣質融入表演《失子驚瘋》盡顯旦行尚派文戲武唱特色

《失子驚瘋》是由京劇連臺本戲《乾坤福壽鏡》的精華改編而成,故事大意為:明朝時,穎州知府梅俊之妻胡氏懷孕十四月未曾分娩。梅俊之妾徐金定買通算命的趙半仙,誣胡氏將產生妖魔。梅俊偏聽徐金定之計,欲害死胡氏。侍女壽春聞知陪胡氏攜家傳福壽鏡連夜出逃。途中胡氏產下一子,遂將福壽鏡與嬰兒佩戴。主僕二人途徑芭山,嬰兒因胡氏缺少乳汁而啼哭,壽春去買糕乾為嬰兒充飢。胡氏等候之際被芭山強盜首領金眼豹擄往山寨,嬰兒丟棄地上。適告老還鄉的官員林鶴路過,拾嬰兒抱歸撫養。胡氏雖被金錢豹之妻釋放下山,但因尋子不見急成病瘋。十七年後,林鶴撫養的嬰兒林弼顯長大,憑藉福壽鏡母子得以重逢。從八本《乾坤福壽鏡》到我們看到的現今舞臺上展現的《失子驚瘋》,經歷了王瑤卿、尚小云、楊榮環、王豔等幾代京劇旦角演員的藝術加工和精細打磨。特別是尚小云大師,他在王瑤卿改革的基礎上,敏感把握民國後京劇觀眾的審美需求,果決適應演出市場的日新月異,刪繁就簡,不斷革新,粹集自身表演藝術的獨到之處,把這出原本可能旦角都會演出的戲,渲染成了自己尚派的專演劇目。

將剛勁明朗的氣質融入表演《失子驚瘋》盡顯旦行尚派文戲武唱特色

將剛勁明朗的氣質融入表演《失子驚瘋》盡顯旦行尚派文戲武唱特色

《失子驚瘋》劇情簡單,但是京劇就是這樣,劇情越是簡單,演員可發揮處就越多。演員緊緊抓住劇情核心,利用自己身體做戲,往往就會成就出一部佳劇。從“失子”到“急”,由“急”到“驚”,再由“驚”到“瘋”,尚小云先生全面地運用“唱唸做打舞,手眼身法步”等京劇程式,巧妙地表現了初為人母的胡氏的心理遽變。特別在眼神變化和身段運用上加大了力度,運用“風攪殘雲”“雙託月”“單託塔”等水袖絕技,化用武生行的“三起三落”、搓步、趨步等技巧,來表現胡氏慌忙間的癲狂,以至最後的絕望。然而此刻瘋了的胡氏,舞臺上依然是美麗的瘋子,舉手投足,一言一笑,都於“瘋”字的表象之外,幻化出無可比擬的美態。這就是藝術美的獨特之處,在美與瘋之間達到了平衡,既通過技巧來表現人物,又沒有過分炫技而傷害藝術美本身,讓觀眾見美而不見瘋、不能瘋。如果臺上演員情緒過於投入,瘋態畢肖,也就脫離了京劇美學的要求了。

將剛勁明朗的氣質融入表演《失子驚瘋》盡顯旦行尚派文戲武唱特色

將剛勁明朗的氣質融入表演《失子驚瘋》盡顯旦行尚派文戲武唱特色

《失子驚瘋》中身段固然是最大亮點,但是劇中成套的唱腔更令觀眾如醉如痴地欣賞到了京劇旦行尚派藝術“剛勁峭拔之音,明亮通透之色”,那又是一種別樣的“如龍吟虎嘯,如流雲遮月”的特殊美感。“懷六甲十四月未曾分娩,夫妻們為此事日夜不安”;“恨徐氏生嫉妒將我謀害”;“一霎時只覺得天昏地暗”;“來在桑園用目看”“你看我搖搖擺,我就擺擺搖”;“昏沉沉來觀望,不知此處是何方”;”今日母子重相認,蒼天有眼降甘霖”......看《失子驚瘋》,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京劇“文戲武唱”藝術理念在其中的體現,這在京劇表演中並不鮮見,前輩大師中,楊小樓以“武戲文唱”著名,梅蘭芳的有些戲即是“文戲武唱”。尚小云先生早年曾習武生,其“文戲武唱”特色在旦行中尤為突出,他將一種剛勁明朗的氣質融入到文戲表演中,從而增強了整齣戲的活力與感染力,受聽耐看,傳唱至今。

將剛勁明朗的氣質融入表演《失子驚瘋》盡顯旦行尚派文戲武唱特色

將剛勁明朗的氣質融入表演《失子驚瘋》盡顯旦行尚派文戲武唱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