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海竿遛與大全,助你事半功倍

我國的垂釣活動最早出現於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陝西西安半坡出土的骨質魚鉤,距今大約六千年,是我國發現得最早的垂釣文物。此外,在全國各地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中,如大汶口文化遺址、黑龍江的寧安遺址、河北唐山市的大城山遺址、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的阿善遺址等,都發現了許多骨質魚鉤。以下就是我想講的今天的話題,這是綜合我個人多年來的垂釣經驗,歡迎給位大神指正採納。

這時的魚鉤主要分為倒刺式與無倒刺式兩種。可見,當時內陸地區淡水水域釣魚活動不僅十分普遍,而且已有較高的技術水平。

海竿上大魚同樣需要溜魚,只是溜魚時比手竿類要方便、輕鬆些。溜魚是海竿技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溜魚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實戰海竿遛與大全,助你事半功倍

撩逗溜魚

撩逗溜魚是海竿溜魚的第一步,主要是應對大魚打樁。當你發現竿稍連續抖動或竿捎被拉成弓形,揚竿又拉不動,就很可能是大魚打樁。這時不能著急,更不能生拉硬拽釣線,多次重複這個動作,要不了10分鐘,大魚感到疼痛難忍,必會浮動起來,然後按照正常溜魚方法溜魚。如果魚不打樁,海竿溜魚就可直接進入長線溜魚。

長線溜魚

長線溜魚的要領是將魚控制在離岸25-30米處溜魚,先將魚溜疲憊,再將魚牽引到近岸處。這樣做的好處是減少對魚的刺激,溫和的消耗魚的體力,從而降低折鉤斷線逃生的概率。因為魚見到人和竿時就會受到強烈的刺激,就會玩命的掙扎。先溫和的消耗魚的體力,當魚拉近至近岸受到刺激時,想掙扎也有心無力,從而可保證起魚的成功率。

要做到長線遠距離溜魚,溜魚時就要注意收線與放線並重,讓魚始終處在離岸25-30米的較遠處,不可只收不放。需要注意的是,放線時不是讓魚輕鬆的拉著線走,而是通過線輪的曳力控制,讓魚在費力的狀態下拉著線走,從而達到消耗其體力的目的。溜過幾次大魚,就會充分體會到線輪的曳力多麼重要、多麼具有控制大魚的優勢。

“8”字溜魚

“8”字溜魚是長線溜魚的繼續和延伸。長線溜魚完畢,魚已無力衝刺,就可開始收線,將魚拉至岸邊5-6米處,開始“8”字溜魚,將魚徹底溜疲,就可抄網上魚了。

釣魚活動歷經幹百年而不衰,深受各個階層不同年齡的人的喜歡,對釣魚迷戀程度可用“上癮”、“如痴”來形容.迷上釣魚是很難“戒”掉的。

實戰海竿遛與大全,助你事半功倍

釣魚時置身於清新美麗的大自然中,揚竿於碧波之上,這是美的享受.看到一尾尾鮮肥的魚兒被釣起,拿起沉甸甸的魚護,勞動后豐收的喜悅更會使人陶醉。

釣場又是賽場。懸殊的收穫會激起垂釣者強烈的競爭心理。你釣得多,我下次就要超過你;釣小魚不過癮,還要釣大的;不但要釣鯉魚、鯽魚。還要向鯰魚、草魚挑戰,有淡水釣,還要體驗海釣,如此追逐不捨使垂釣者不停地向新的目標進攻。

要想釣好魚必須知己知彼,掌握水情、魚情。但水波遮目使垂釣者都帶有強烈的探究心理,魚竿、魚漂就像“探寶針”.它的每一個微小動態都會使“探寶者”產生豐富聯想和刺激。這種探究心理還能引起釣魚愛好者對多種知識的廣泛興趣,如生物、魚類養殖、氣象、地理等等。釣魚路上走得多了,遇見的作釣者也各式各樣,不過,上大物後卻眼睜睜看著魚跑掉的情況真讓筆者痛心!

實戰海竿遛與大全,助你事半功倍

希望筆者今天講的這些技巧能幫助部分作釣者擒獲大魚,感謝大家的閱讀,祝願各位釣友早日釣大物!如果你喜歡,請點擊關注哦,您的支持是我們創作的最大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