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与“新人文关怀”让我们更适应AI

人类历史上,“冲突-和谐”是个持久存在的循环状态,一如现在的人工智能(AI)发展。这几天,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行,“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的主题之下,很大一块是要回应那些因AI而起的热点问题。在这些问题中,关于AI带来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尤受关注。日本《读卖新闻》调查研究本部曾发布一份报告曾预测,更富有的个人在AI帮助下,为新岗位而接受再培训的能力更强;沟通能力和信心等“软技能”变得越来越重要;与之形成反差的,是作为进入专业行业的“跳板”的工作岗位减少。例如,随着人工智能能处理更多行政工作,对律师助理和类似职业的需求未来可能减少,按当前趋势发展,在英国,约十五年内,超过35万名律师助理、工资经理和薄记员可能失业,而就全局而言,整个英国约有1500万个岗位面临自动化风险。


“新教育”与“新人文关怀”让我们更适应AI


英国萨顿基金会研究经理卡尔·卡利南说:“一直以来,这样的工作是一种社会流动性的工具。”卡利南说,对于没能上大学或获得特定资格的个人来说,半行政性的工作往往是进入专业行业的途径,“但因为它们不需要更高级的技能,它们很可能会受到自动化影响”。同样,随着自动化减少对行政技能的需求,其他一些特质将在工作场所变得更受看重。这些特质包括所谓的“软技能”,例如自信心、积极性、沟通能力和适应力。为新岗位接受再培训也将变为一项关键技能,报告称,来自更富裕背景的个人具备更强的这样做的能力。这已经在研究生教育的差距方面得到体现,在英国,来自更贫穷背景的个人在大学毕业后接受再培训的可能性要低得多。

萨顿基金会称,它的研究结果也适用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一项研究发现,近十年来,AI技术的扩散,令美国越来越不利于社会流动,波士顿咨询公司研究经理迈克尔·卡尔曾对《大西洋月刊》说:“不论你拥有怎样的教育背景,从哪开始对于你最终的去处来说越来越重要,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另一份报告发现,在美国30多岁的人中,约有一半人的收入比父母在他们这个年龄时要少。而20世纪70年代的数据是,有近90%的人赚得比父母那个时候多。

美国“临界点”网站形容,人工智能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最重大挑战,是“社会形态奇点”的来临——未来,人类所有成员都会因AI而改变,提高自身认知能力,增强体质,人可以服用智商增强类药物,穿戴外骨骼,采用基因技术治愈疾病延长寿命等等,未来人体增强和认知增强技术每年甚至每月都会出现重大突破。但这一进程很可能无法在所有人类成员间平等开展,原因是精英群体掌控资本、技术,因此他们会更多更快地利用最新技术增强和改善自身,从而使自身进化速度越来越快于普通大众,结果出现精英群体与普通大众之间日益加速的分化。《未来简史》赫拉利曾担忧,得益于AI优势,精英群体可能从身体和认知上跟普通大众分道扬镳,继而影响社会流动。

其实,面对AI广泛存在的新时代,我们仍抱以害怕乃至对抗吗?其实使人类与AI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的解决之道多得是,其中最有价值的解决之道是首先改变最基础的教育。当前,各国教育体系是根据20世纪通行的工作和工厂设计而来的,但却不一定合乎当今时代必须掌握的兼具社会学和创造性技能的要求。当今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以往的教育可以说有些不合时宜,问题是在科学技术瞬息万变的背景下,今后的20年里将不再需要特定的劳动力,重要的是明确掌握继续学习技能的重要性。诚然,学校必须顺应科技的迅猛发展。应答采取在线教学或者一对一授课的形式,不仅要坐在课堂里学习,也要通过更多的渠道学习。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都要不停地学习,这正是整个社会都要解决的课题。

如果我们的思考再进一步,面对工具复杂程度乃至智能化对人类驾驭力构成挑战时,我们能否换一种思维方式——如何让人与工具、人与人在合作中达成和解?本雅明曾提出颇为艺术化的解答:要赋予简单存在的客体以回望力,意味着要怀着手足之情而非以操纵方式去感知它们。也许,被热爱、尊重并充分理解的AI工具,也是具有灵氛气息的,它会以意想不到的速度感和精密性回应人心深处的情愫。

不可否认,当前的AI开发氛围,只求速成,热衷速效,甘于速朽,除了无止尽的欲望追逐和本能的快感之外,不再怀有天长地久的终极关怀。法国思想家埃德加·莫兰将这一症结归结为与人们追求消费的心理有关——当劳动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工业化之际,当个人无法通过劳动或通过参与决定人类命运的集体活动而充分施展自己时,追求消费是其必然的出路,这也是为什么许多靠AI而起的公司盲目追求利益,进而造成一连串社会问题。所有莫名奇妙的不满足感、焦虑、对明天的恐惧、孤独都和消费有关。

这段缜密而盘绕的阐释,很像当年朱光潜在被问及为何研究美学时的回答:“美无形无迹,但是它伸展同情,扩充想象,增加对于人情物理的深广真确的认识。这三件事是一切真正道德的基础。从历史看,许多道德信条到缺失这种基础时,便为浅见和武断所把持,变为狭隘、虚伪、酷毒和桎梏。”

那么,在人类创造并大量消费智能机器的时代,如何避免我们的思想被彻底消费,恐怕也是我们适应AI时代的大课题!

编/金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