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消费都疲软了吗?

被低估的居民消费

先来看一下我国居民的消费景气状况。对此,业内一般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情况来刻画。

从数据上看,7月当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为8.8%,为2018年以来次低水平;扣除物价上涨因素的实际增速为6.5%,创下了近年来新低(参见下图)。从1-7月累计增速看,名义与实际增幅分别为9.7%和8.06%,均为近年来的最低。

究其原因,短期外部因素冲击带来的影响,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回落的重要因素。

最直接的便是5月22日国家关税税则委员会宣布,从2018年7月1日起将大幅度下调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的关税税率。该政策的出台,对5月和6月的汽车销售造成了直接冲击,大多数高端进口车潜在购买者把购车计划延后到7月之后,相应地,7月份汽车类消费增速也创下新低,衰退幅度达到7%。

市场原本寄希望于7月份关税降低之后汽车消费能爆发,但是,7月份中国对美进口汽车大幅加征关税,使得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汽车类消费仍维持持续低迷态势。

从数据上看,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一指标衡量的居民消费,确有持续低迷的态势,这也是不少人唱衰消费的强有力佐证。

不过,严格地说,该指标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居民消费情况,尤其是居民服务消费的增长。

按照国家统计局官方定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企业(单位、个体户)通过交易直接销售给个人、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以及提供餐饮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按照这个定义,居民消费中除餐饮外的服务性消费都未在该指标统计之列,而这些消费(教育、医疗、文化、艺术、服务、金融中介、保险以及居民自有住房服务等)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正逐日增加。

举例来说,数据显示,网上消费中,服务消费的比重已由2015年初的17.05%上升至2018年7月的26.5%,且网上服务类消费的增速也始终高于网上消费的整体增速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这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我国服务性消费的增长速度要快于实物类消费的增长速度,同时也与我国当前居民消费向服务类消费升级的大方向吻合。

居民消费增长仍有较大潜力

综合前文所述,在理性看待消费数据疲软态势的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国人消费仍有较大潜力可挖掘。理由如下:

一方面,居民消费比重偏低预示着上升空间较大。在2017年的GDP构成中,最终消费支出占比高达58.8%,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然而,最终消费支出同时包含了政府消费支出与居民消费支出。而2017年,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不到40%,这一数字不仅远低于美国(69.5%)的水平,也低于老龄化严重、消费增长低迷的日本(56.3%)和韩国(47.8%)的水平,还低于印度的居民消费支出水平(59.1%)。不过换个角度看,正因为我国居民消费在横向对比上低于其他国家,所以也预示着国人消费扩张的潜力仍然较大,前景可期。

另一方面,居民服务性消费增长潜力巨大。根据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居民消费升级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服务性消费逐渐取代商品性消费的主导地位。横向对比看,2017年中国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1.4%,不仅远低于同期美国(64.55%)、日本(59.98%)和韩国(56.45%)的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也大幅低于美国、日本和韩国在人均8500美元(2017年中国人均GDP为8836美元)时的居民服务消费水平,例如韩国1993年人均GDP为8740美元,服务消费占比高达53.8%。可见,我国服务性消费具有可观的增长潜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