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南方日報》:武漢光谷精準「出牌」 破題「網際網路+」

9月19日,《南方日報》以《武漢光谷 三次精準“出牌” 破題“互聯網+”
》為題整版聚焦光谷,講述光谷如何獨闢蹊徑,在“互聯網+”領域實現突破。


聚焦|《南方日報》:武漢光谷精準“出牌” 破題“互聯網+”


一起來看報道相關內容——

每個清晨,從武漢全市各地趕來的計算機工程師、互聯網運營人員、客服人員等如潮水一般湧向光谷關山大道,使得光谷軟件園等區域成為整個武漢上班人流最密集的地方。

“光谷”

武漢東湖高新區的別名。這是一個光電子產業稱雄全國的科技園區,三、四年前還不以互聯網產業聞名。但如今,光谷已成為小米、奇虎360、摩拜單車等互聯網企業第二總部的落子之地,由此助力武漢衝擊全國互聯網“第四極”,並推動互聯網產業反哺製造業。

在光谷互聯網產業成績背後,政府部門多次找準方向,三次精準“出牌”,推動“互聯網+”產業發展,其經驗對包括佛山等正在發力“互聯網+”的城市,有著強烈的參考價值。


聚焦|《南方日報》:武漢光谷精準“出牌” 破題“互聯網+”


第一次“出牌”

從金融後臺到互聯網後臺

“小米在光谷拍地了。”前不久,小米集團在光谷核心地塊拍下土地,將用於建設武漢總部,消息在當地引發關注。今年7月,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還曾走進光谷,拜訪東湖高新區管委會。

聚焦|《南方日報》:武漢光谷精準“出牌” 破題“互聯網+”

製造業是光谷的立身之本。激光和光電產業、存儲芯片、顯示面板、生物技術……至2018年初,光谷高新技術企業達1851家,僅次於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深圳高新區,居全國高新區第4位。

同時,如今的光谷還有另一令人矚目的趨勢:光谷正頻繁地出現在IT領域的新聞中。近兩年來,至少有50家互聯網企業選擇在光谷建設全國第二總部。

“客似雲來”的景象幾乎讓人忘記,從前,落戶在光谷的全國知名互聯網企業並不多,本土互聯網創業也很少誕生明星企業。

改變發生在3年前。2015年,受到互聯網經濟迅速發展的觸動,在認識到自身短板和潛力後,光谷決定在這一產業發力。東湖高新區管委會在全國率先成立了互聯網+辦公室,設在高新區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局下,專門發展互聯網以及有關產業。

聚焦|《南方日報》:武漢光谷精準“出牌” 破題“互聯網+”

“當時很多人認為,光谷優勢在於製造業,製造業招商經驗很成熟,但要吸引一線城市的互聯網大企業非常困難。”曾參與光谷互聯網+辦公室成立過程的工作人員嘉輝說。但整個光谷對互聯網經濟的重視,迫使著人們不斷想辦法、找渠道。很快,光谷互聯網+辦公室發現了新的產業路徑:吸引互聯網企業的第二總部。

這是一條“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路徑。此前,由於地理、政策的優勢,光谷大力發展金融後臺產業。在光谷互聯網+辦公室成立時,武漢已成為全國金融後臺服務中心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

“2015年,我們爭取讓優步到光谷落戶,對方提出想考察本地後臺型總部、服務中心類的機構,我們就介紹了一家金融後臺。這啟發我們,互聯網企業發展到今天,不僅要有研發中心、市場中心、決策中心,同時也需要大量後臺部門、服務部門對業務進行支撐。”嘉輝回憶。

這是一個重要發現。互聯網企業的後臺部門,與金融後臺產業存在很多相通之處。隨著企業做大,這類部門的地位越發重要,同時規模也越來越大,員工數量動輒達到數千人。由於一線城市運營成本高,後臺部門獨立分割運營的需求巨大。

金融後臺產業在光谷的成功發展,帶給互聯網企業強烈的信心。光谷更實際的優勢還在於,多年來金融後臺機構培育了大量懂數據、懂運營、熟悉客服體系的中高級管理者,以及總量更大的一線工作人員。這類人才在金融業後臺的服務類崗位經驗,可以快速複製到互聯網後臺部門。在此後光谷的實踐中,這兩個行業不乏人才流動互通。

由此,光谷在其互聯網產業崛起的第一個階段,打出了務實而有效的一張牌:不與一線城市正面爭奪知名互聯網企業的核心技術部門;而是依託自身在成本、人才、區位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吸引以運營中心、客服中心為主要內容的全國第二總部、區域性總部。


聚焦|《南方日報》:武漢光谷精準“出牌” 破題“互聯網+”


光谷互聯網+辦公室內部對這種模式有一種比喻:不是“摘果子”,也不是直接“搬大樹”,而是通過“種蘋果苗”的方式培育產業。

聚焦|《南方日報》:武漢光谷精準“出牌” 破題“互聯網+”

第二次“出牌”從主攻

"第二總部"到加碼創新創業

在選定吸引互聯網第二總部作為主攻方向後,光谷互聯網+辦公室並非沒有壓力,這一策略最初難免遭遇質疑。

首先,光谷到底能吸引多少第二總部?其次,很多互聯網企業第二總部側重服務功能,而不是決策部門、核心技術部門,利稅率不及第一總部,它們對於光谷互聯網產業發展能帶來多大推動?

答案在實踐中迅速清晰。據不完全統計,僅在2017年,就有小米、奇虎360、去哪兒、OFO小黃車、摩拜單車、科大訊飛、小紅書、曠視科技、尚德機構、猿輔導等24家互聯網企業相繼宣佈將在光谷設立第二總部。

聚焦|《南方日報》:武漢光谷精準“出牌” 破題“互聯網+”

小紅書光谷“第二總部”辦公室場景拍攝

這個數字,完美回答了“光谷能吸引多少第二總部”的疑問。短短兩三年間,光谷作為互聯網第二總部集聚區的區域品牌在全國“爆紅”。特別是從2017年底以來,不少媒體認為,武漢將衝擊全國互聯網“第四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企業建設的第二總部,不僅有運營中心、客服中心、數據中心,部分企業將研發中心也順勢落在光谷。

以往,光谷互聯網大企業偏少,武漢高校大批計算機人才外流。而在新一輪發展中,更多畢業生選擇留在光谷。很多企業也注意到人才流向的變化,順勢在光谷組建研發部門。這也是光谷第二總部模式與其他城市的明顯區別。一系列第二總部的落地、行業規模的擴容,雖然沒有直接帶來鉅額的稅收,但創業者、就業者、投資機構的聚集,卻為光谷的互聯網產業開啟了良性循環。

這一背景下,光谷在支持第二總部的同時,也加大力度鼓勵互聯網+各領域的創新創業。換句話說,光谷不僅要搬來更多以第二總部為主的“樹苗”,也希望趁此機會在本地灑下一批“種子”,借勢打造紮根本土的有生力量。這是光谷又一次重要的“出牌”。


聚焦|《南方日報》:武漢光谷精準“出牌” 破題“互聯網+”


在東湖高新區管委會2016年印發的《關於促進“互聯網+”發展的若干政策(試行)》中,光谷的態度表露無遺。這一政策把扶持範圍擴大至大數據、雲計算、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交通物流等有潛力與互聯網發生融合、激發創新創業的領域,並設立了創業投資基金,以及首期2億元的互聯網+發展專項基金。

降低創新創業成本,是光谷此後一系列政策的鮮明導向。以2017年光谷面向企業接受申報的互聯網+產業專項資金為例,可對符合規定的企業按實際投入給予年寬帶資費30%補貼,每家企業年補貼金額最高可達100萬元。

2018年6月,東湖高新區管委會公佈的《光谷互聯網+2017生態發展報告》認為,光谷創新業態不斷迸發,集聚了一批技術與模式創新並舉的“新物種”“新業態”。這些“新物種”“新業態”主要分佈在泛娛樂、交通出行、互聯網+教育、新零售、網絡安全等十大領域。在此背景下,2017年共有200餘家投資機構投資光谷互聯網+領域企業,光谷互聯網+領域企業融資總額達72億元,同比增長超157%,融資過億元的企業達30家。

聚焦|《南方日報》:武漢光谷精準“出牌” 破題“互聯網+”

7月,東湖高新區公佈第一批上市“金種子”企業名單,包括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地理信息、互聯網+等領域的28家企業入選,其中不少企業都與互聯網、信息技術緊密相關。

第三次“出牌”

從消費互聯網到工業互聯網

今年9月中旬,國家工信部對“2018年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創新項目”進行了認定。武漢光庭科技的“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控制單元”,以及武漢南華工業的“大型水面無人船智能控制系統研發”躋身其中。

這兩家代表著產業發展趨勢的企業均來自光谷。光谷從一開始就對“互聯網+機械裝備”“互聯網+智能硬件”等領域保持了高度熱情。特別是在智能製造浪潮席捲全國的今天,光谷傳統制造業與互聯網、信息技術融合的需求更為迫切。

聚焦|《南方日報》:武漢光谷精準“出牌” 破題“互聯網+”

聚焦|《南方日報》:武漢光谷精準“出牌” 破題“互聯網+”

向智能化乃至人工智能發展,是光谷面向未來的有力“出牌”。2017年9月,光谷宣佈,將實施智能製造示範工程鼓勵推進企業信息化發展,對工業企業信息化升級項目,對信息化軟件及配套信息採集硬件系統予以補貼,單個企業每年補貼總額可達500萬元。2017年底,光谷出臺《關於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每年設立專項資金,重點支持集聚高端人才、領軍企業引進和培育等工作。

“光谷將充分發揮‘互聯網+’產業發展的優勢基礎,從‘互聯網+’走向‘數據+’‘智能+’,實現‘互聯網+’發展的全面升級。”眺望未來,《光谷互聯網+2017生態發展報告》對此做出了預言。

今年5月,武漢東湖高新區智能製造服務產業聯盟在光谷成立。該聯盟整合了光谷在智能製造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產品服務等領域的優勢資源,是一個提供智能製造全方位服務的專業化組織。

“軟件定義工業,工業軟件是智能製造的大腦,而物聯網是神經網絡。隨著互聯網、物聯網高速發展,光谷發展智能製造服務業的條件空前成熟,這方面的人才、崗位都在保持增長。”東湖高新區智能製造服務產業聯盟副理事長劉朱鋒說。


聚焦|《南方日報》:武漢光谷精準“出牌” 破題“互聯網+”


“軟件和互聯網知識更新快,熱點頻發,競爭激烈,人才高速流動。如果一座城市只有幾家軟件企業,且領域比較單一,就很難實現融合創新,更難形成生態。而現在的產業,包括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AI、智能製造,邊界越來越模糊,跨界融合創新越來越多。”在劉朱鋒看來,一個地區比較理想的發展邏輯,首先是擴展相對大的產業領域,形成較大的互聯網產業規模,快速發展周邊生態,形成人才蓄水池;由此才能更好為智能製造、工業軟件等細分領域提供人才,並形成聚集,再通過融合創新催生新模式、新業態,形成集群式發展。而武漢光谷就是這樣一個典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