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江门的这片叶子不简单 67年前穿越北上广 67年后却芳踪难觅


江门鹤山市的雅瑶镇有一片充满传奇故事的土地——上南。鹤山出产的这片叶子也曾以这里的为上品。 芸蓼是一条较大的自然村,当初小编也弄不明白芸蓼和上南的行政隶属关系。原来这地区有大岗、上南和建良3个村委会,旧时代可能芸蓼乡比较出名,现在的这个标志也是处在这个地区小市集的中心位置。比芸蓼更出名的是上南红烟,红烟曾经是鹤山县230多年来的主要经济作物,与韶关的南雄烟并称为广东标准烟。

这是栽种在上南玉堂村华叔楼房前的上南红烟的标准植株。可惜错过了种植收成季节,没有拍到连片长在田里的红烟,更没有拍到红烟生产过程以至收获之后的重要加工工序,遗憾之至。

上世纪改革开放后因农村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取消了红烟统购统销的政策,红烟大面积种植慢慢萎缩了,时至今日再难见到连片种植了,有的只是零零星星种植自用或少量供应市场,相信农业主管部门也没有这方面的统计了。上南的这片情怀正是鹤山红烟兴衰的写照。

1951年,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著名爱国侨领司徒美堂先生到鹤山视察工作,由此引出了一段鹤山红烟的故事。上南红烟因司徒美堂先生传递鹤山翻身农民爱国爱党心声引出的一段佳话,流传至今成为上南人的骄傲。

开国领导人的复信原件现保存在鹤山档案馆。以前的《鹤山报》《鹤山信息》,现行鹤山政府门户网站版头“鹤山”二字的毛体应该是源于毛主席的复信。

近日,小编巧遇上南和安村何姓阿叔传统天然晒红烟场景,估计60后乃至70后的农村娃对此农作并不陌生,因而用图片记录一二,也记录何姓阿叔热爱上南土地的一片情怀……

话说建国初期,鹤山县的上南乡和开平县的赤坎乡,均为粤中地区土改试点,期间有民主人士向中央反映土地改革中一些华侨政策问题。毛泽东关心侨乡情况,1951年3月,毛泽东委派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主管侨务工作的著名侨领司徒美堂先生,回粤中侨乡调查,而调查的第一站正是鹤山县。当时,司徒美堂希望能够到鹤山上南亲眼看看全国知名红烟产区及了解侨务政策落实情况。


那时,从沙坪到上南道路崎岖,没有汽车可通,考虑到司徒先生年事已高,政府准备了一乘轿子让他坐轿前往。上南翻身农民获悉司徒美堂到访的消息感到很兴奋,当地农会动员了一批民兵沿途做好保安工作。陪同调研的还有中央侨委会、广东省委有关人员,鹤山县委也派出干部宋钖林参与鹤山站的调查。中央调研组除在上南外,还到三区各乡调查华侨状况。这次以司徒美堂为首的高层调研,对进一步落实华侨政策,推动侨务工作起到关键作用。

意想不到的收获是,上南人民除做好汇报外,还根据鹤山县委希望把烟叶送给毛主席的想法,特意精选了1.5公斤产自“猪公袍”的红烟叶,用红丝带精装包扎好,请司徒美堂转送给毛主席,以表达鹤山20多万翻身农民对领袖的深情厚意。当年4月27日,毛泽东在给司徒美堂的信中对鹤山农民同志送的红烟表示谢意,使全县人民深受鼓舞。

两块烟笪“人”字型靠着,充分利用了空间,日晒充足。

两块烟笪夹着烟叶,这个晒烟方式恐怕有200多年历史。

太阳下山后,收放在仓库里的红烟,明天太阳出来又拿出来晒,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晒干为止,工作量好大,要是遇上下雨天气还要迅速收回仓库里,动作慢一点就淋湿了,会影响烟叶质量。

放在仓库里有点损毁的烟笪,是就地取材用竹子开篾编制而成,手艺功夫,保养得好一般可重复用上十多二十年。

“人”字型晒烟,下一次日晒时要翻晒另一面。

小时候跟大人开工有钻进过晒烟的烟笪里吗,相信顽童才会,因为烟叶的浓烈味会呛鼻子的,只有跟着你的小猫小狗才会进去纳凉。

叶片总有厚薄不均,所以晒干也有不均。

晒干了烟叶,脉络清晰。

时不时好熟悉的农村场景?

上南玉堂村华叔收成晒干整理好的红烟用干稻草码好扎成一大捆,除了自用还拿到沙坪等地出售,也有附近乡村好烟者找上门来买的。

晒干的红烟叶叠好捆扎便于收藏出售,烟叶也分等级的,这个叫一级烟尾,无论形态色相一级棒,小编请教华叔核实了。

挂在墙上自然风干的红烟种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