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江門的這片葉子不簡單 67年前穿越北上廣 67年後卻芳蹤難覓


江門鶴山市的雅瑤鎮有一片充滿傳奇故事的土地——上南。鶴山出產的這片葉子也曾以這裡的為上品。 芸蓼是一條較大的自然村,當初小編也弄不明白芸蓼和上南的行政隸屬關係。原來這地區有大崗、上南和建良3個村委會,舊時代可能芸蓼鄉比較出名,現在的這個標誌也是處在這個地區小市集的中心位置。比芸蓼更出名的是上南紅煙,紅煙曾經是鶴山縣230多年來的主要經濟作物,與韶關的南雄煙並稱為廣東標準煙。

這是栽種在上南玉堂村華叔樓房前的上南紅煙的標準植株。可惜錯過了種植收成季節,沒有拍到連片長在田裡的紅煙,更沒有拍到紅煙生產過程以至收穫之後的重要加工工序,遺憾之至。

上世紀改革開放後因農村農業結構調整逐步取消了紅煙統購統銷的政策,紅煙大面積種植慢慢萎縮了,時至今日再難見到連片種植了,有的只是零零星星種植自用或少量供應市場,相信農業主管部門也沒有這方面的統計了。上南的這片情懷正是鶴山紅煙興衰的寫照。

1951年,當時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著名愛國僑領司徒美堂先生到鶴山視察工作,由此引出了一段鶴山紅煙的故事。上南紅煙因司徒美堂先生傳遞鶴山翻身農民愛國愛黨心聲引出的一段佳話,流傳至今成為上南人的驕傲。

開國領導人的覆信原件現保存在鶴山檔案館。以前的《鶴山報》《鶴山信息》,現行鶴山政府門戶網站版頭“鶴山”二字的毛體應該是源於毛主席的覆信。

近日,小編巧遇上南和安村何姓阿叔傳統天然曬紅煙場景,估計60後乃至70後的農村娃對此農作並不陌生,因而用圖片記錄一二,也記錄何姓阿叔熱愛上南土地的一片情懷……

話說建國初期,鶴山縣的上南鄉和開平縣的赤坎鄉,均為粵中地區土改試點,期間有民主人士向中央反映土地改革中一些華僑政策問題。毛澤東關心僑鄉情況,1951年3月,毛澤東委派時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主管僑務工作的著名僑領司徒美堂先生,回粵中僑鄉調查,而調查的第一站正是鶴山縣。當時,司徒美堂希望能夠到鶴山上南親眼看看全國知名紅煙產區及瞭解僑務政策落實情況。


那時,從沙坪到上南道路崎嶇,沒有汽車可通,考慮到司徒先生年事已高,政府準備了一乘轎子讓他坐轎前往。上南翻身農民獲悉司徒美堂到訪的消息感到很興奮,當地農會動員了一批民兵沿途做好保安工作。陪同調研的還有中央僑委會、廣東省委有關人員,鶴山縣委也派出幹部宋鍚林參與鶴山站的調查。中央調研組除在上南外,還到三區各鄉調查華僑狀況。這次以司徒美堂為首的高層調研,對進一步落實華僑政策,推動僑務工作起到關鍵作用。

意想不到的收穫是,上南人民除做好彙報外,還根據鶴山縣委希望把菸葉送給毛主席的想法,特意精選了1.5公斤產自“豬公袍”的紅菸葉,用紅絲帶精裝包紮好,請司徒美堂轉送給毛主席,以表達鶴山20多萬翻身農民對領袖的深情厚意。當年4月27日,毛澤東在給司徒美堂的信中對鶴山農民同志送的紅煙表示謝意,使全縣人民深受鼓舞。

兩塊煙笪“人”字型靠著,充分利用了空間,日曬充足。

兩塊煙笪夾著菸葉,這個曬菸方式恐怕有200多年曆史。

太陽下山後,收放在倉庫裡的紅煙,明天太陽出來又拿出來曬,如此循環往復直至曬乾為止,工作量好大,要是遇上下雨天氣還要迅速收回倉庫裡,動作慢一點就淋溼了,會影響菸葉質量。

放在倉庫裡有點損毀的煙笪,是就地取材用竹子開篾編制而成,手藝功夫,保養得好一般可重複用上十多二十年。

“人”字型曬菸,下一次日曬時要翻曬另一面。

小時候跟大人開工有鑽進過曬菸的煙笪裡嗎,相信頑童才會,因為菸葉的濃烈味會嗆鼻子的,只有跟著你的小貓小狗才會進去納涼。

葉片總有厚薄不均,所以曬乾也有不均。

曬乾了菸葉,脈絡清晰。

時不時好熟悉的農村場景?

上南玉堂村華叔收成曬乾整理好的紅煙用幹稻草碼好紮成一大捆,除了自用還拿到沙坪等地出售,也有附近鄉村好煙者找上門來買的。

曬乾的紅菸葉疊好捆紮便於收藏出售,菸葉也分等級的,這個叫一級煙尾,無論形態色相一級棒,小編請教華叔核實了。

掛在牆上自然風乾的紅煙種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