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貧和攀比心態是扶貧工作中的大問題

脫貧攻堅工作是當前全社會的頭等大事,幫助貧困群眾擺脫貧困,達到小康生活水平,是全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共同富裕,這也是我們國家的本質特徵。但是,當前一段時間以來,隨著扶貧開發工作的深入,很多問題也不斷湧現,脫貧工作的很多政策的落實,也導致許許多多負面的影響。比如說扶貧政策的落實,由於政策制定不夠嚴謹,導致許多貧困群眾忽視了自己在脫貧致富中的主體地位,忘記了自己是要通過奮鬥才能致富的主體,認為扶貧就是國家和社會給他送東西,而且把這種送錢送物當成了理所當然,當成了國家給幫扶人下達的任務,不送東西反而還會生氣,甚至張口索要,否則就對幫扶人不滿意,從而影響各級脫貧考核成效和幫扶人的前途。

懶貧和攀比心態是扶貧工作中的大問題

還有的在幫扶中出現了嚴重的攀比心態。脫貧工作幫扶的對象,嚴格意義上來說,應該是現行標準下的絕對貧困人口。比如說2017年,農村家庭人均純收入低於3300元,在基本醫療、基本住房、義務教育等方面存在無法保障的情況下,才符合貧困戶條件。這種絕對貧困的標準是非常低的,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於基層幹部的文化水平有限,個別人的私心作祟,群眾家庭為了進入貧困系統故意隱瞞收入,轉移財產等情況,識別不夠準確的情況也較為普遍,因此,精準識別達到完全意義上的精準是不現實的,肯定有誤差率。

懶貧和攀比心態是扶貧工作中的大問題

在幫扶政策落實過程中,由於為了如期完成貧困人口的脫貧任務,很多地方都在“兩不愁、三保障”基本幫扶的基礎上層層加碼,制定了大量高標準的幫扶政策。恨不得貧困群眾通過幫扶馬上能夠住上高樓,開著汽車。比如說貧困群眾看病,設置有專門病房和專門窗口,看病基本不用花錢,還有家庭醫生三天兩頭上門治療;孩子上學享受教育補助;幫扶單位和幫扶人今日送錢,明日送物等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實,難免讓其他群眾眼紅。尤其是家庭條件在貧困線上下浮動的人群,自己沒有當貧困戶,而鄰居和他條件差不多,只稍微差點。結果鄰居突然間就成了特殊群體,特權階層。自己看病花銷,雖然有新農合,但是和貧困人口報銷相比,還是開銷較大。因此,想當貧困戶,爭當貧困戶的現象就會越來越多。要在這種情況下,宣傳脫貧光榮是非常困難的。人家想進來還來不及,哪會願意出去呢。畢竟,哪有嫌錢多的人呢。

懶貧和攀比心態是扶貧工作中的大問題

懶貧和攀比心態,是當前扶貧工作中的大問題。在制定政策時,一定要兼顧到貧困人群和非貧困人群的公平性,在此基礎上才能談得上扶貧、扶志和扶智相結合。貧困人群享受政策幫扶要適度,不要搞成特權化,否則既會引起其他群眾的不滿和眼紅,想當貧困戶;也會導致貧困群眾的自得、驕傲和特權心理,而不是想要擺脫貧困的自覺和主動,反而是面對著諸多的特權,越幫越不想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