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嗜武,年輕時曾誤傷人命:講述晚清十大高手之一 董海川

董海川(1797年—1882年)是武術家,生於清代嘉慶年間,原名董明魁,清朝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朱家務村人。他一般被認為是八卦掌拳術的創始人和主要傳播者。董海川身材魁梧,臂長手大,膂力過人,擅長技擊。相傳在安徽九華山得遇“雲盤老祖”傳授其技,創立了八卦掌。青年時認求真諦,行走江湖,雲遊四方為不給家鄉族人招惹麻煩改名“海川”容納江海百川之意。清嘉慶二年農曆十月十三日,董海川出生在直隸文安縣朱家務村的一個農民家庭。

自幼嗜武,年輕時曾誤傷人命:講述晚清十大高手之一 董海川

早年經歷

董海川(明魁)祖父董博軒為董家十三代遷居河北廊坊市文安朱家塢村,有二子:董守興,董守業。

其父董守業有三子:長子德魁,次子明魁,三子武魁。董海川幼時與堂兄董憲關係甚密,董憲喜文善武,必盡其術。受其影響,董海川嗜武成癖,與董憲形影不離,常往來雄縣與文安以武會友。

早年便在河朔地區響有威名。聽長者講,明魁幼時聰明過人,嗜武成癖,終日研文武二途,家傳武藝一點既通,並秉性剛直,疾惡如仇,時為貧弱者打不平。

青年時認求真諦,行走江湖,雲遊四方為不給家鄉族人招惹麻煩改名“海川”容納江海百川之意。清嘉慶二年農曆十月十三日,董海川出生在直隸文安縣朱家務村的一個農民家庭。董氏家族於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遷至河北藁城,後分化出很多支系,其中一支遷至河北雄縣開口村,到了董繼德這一輩,董氏家族再度遷居文安縣富管營村,後因屢遭水災,移居朱家務,從此安定下來,繁衍生息。

董繼德有兩個兒子,其中之一便是董海川的父親董守業。董守業務農為生,也有人說他擔任鄉間的私塾先生,還有傳言說他潛心研習少林武術。如今,各種傳聞已經無法考證,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父親在武術上的造詣絕沒有兒子董海川高。董守業有三個兒子,老大德魁;老二明魁,也就是董海川;老小武魁。

武術經歷

生於清代清嘉慶三年,原名董明魁 [1] ,清朝河北省文安縣朱家務村 [2] 人。一般認為是八卦掌拳術的創始人和主要傳播者。年輕時求功名未成,立志博學眾家之長。於清道光五年(約1824年),時年26歲遠遊吳越巴蜀,以武訪友,歷險搜奇,一去十三載。於道光十八年,年近四十餘迴歸故鄉,已改青年時之剛烈。朝夕習練揣摩,傳授族人。時常外出數日,家人不知何為,問言訪友。

董海川身材魁梧,臂長手大,臂力過人,擅長技擊。少時家貧,自幼嗜武,年輕時因誤傷人命,奔走他鄉。相傳在安徽九華山得遇“雲盤老祖”傳授其技,創立了八卦掌。

少時家貧,自幼嗜武,年輕時因誤傷人命,奔走於他鄉。

清朝咸豐年間,董海川流落京師,有傳為隱姓埋名成為太監到王府當差。(其實系太平天國所派臥底探子,與慈禧太后身邊近身侍衛交厚[該侍衛功力極深,後被追殺潛逃],宮內消息由該侍衛傳遞給董海川)

董海川在王府當差時,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才為人所知,一日,太極拳名師楊露蟬奉召在肅王府與府中拳師比武,連戰連勝,最後竟將一拳師擲於園網之上。是時董海川手託菜盤由此經過,立即飛身上網救起拳師。董海川遂與楊露蟬相鬥,雙雄對峙,勝負難分。從此太極拳與八卦掌各立門戶,桃李盈門,流傳後世。董海川壽享高齡,臨歿昏惘,仰臥床上,兩手仍作換掌式,直至氣絕。八卦掌流傳國內外,迄今不衰。董氏傳人層出不窮,其墓已遷至北京西郊,重修一新。

董海川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冬季逝世,原葬於北京東直門外小牛房村旁,1980年遷葬京西萬安公墓,有碑銘數幢環墓前後,後世編有多種崇尚董海川武功的傳奇故事,其中以武俠小說《雍正劍俠圖》,影響最廣。該書中以童林(字海川)影射董海川,給董海川生平和八卦掌淵源染上了一層神奇色彩。

文安縣(河北),2016年1月29日 (體育)董海川祖居紀念館建成董海川金箔泥塑像 1月29日,在河北省文安縣董村管區朱家務村,董海川第六代後人為來訪者介紹董海川事蹟。為紀念八卦掌創始人董海川(1797——1882年)、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八卦掌,文安縣以董海川祖居為基礎,恢復祖居舊貌,並修建寬1米、高1.2米的董海川金箔泥塑坐像。

名手出冀中

董海川少時家貧,少年時在鄉間曾習武術,後離開家鄉,小時候,董明魁跟“威名震河朔”的堂兄董憲

朝夕相處,形影不離,他向堂兄學習武技,二人常往來雄縣與文安以武會友。董明魁身體健壯,力量驚人,兩隻胳膊長得也比一般人長,很多古書記載他的雙臂“下垂過膝”。到十六七歲的時候,因為家境貧寒,明魁無法繼續深造學業,他於是把全副精力都集中在對武功的鑽研上,功夫不負苦心人,明魁打下了深厚堅實的功底。

26歲的董海川遊吳越,過江皖,走巴蜀,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所走之地包括河北、河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地的名山大川,拜訪各地高人隱士及武林高手。他到一處,訪一處,學一處,常與人比手,驗證所學。走過寒暑秋冬,氣候在變,身邊的景緻也在變。北方的山粗獷,南方的山靈秀,北方的河奔放,南方的河蜿蜒……就像武術一樣,北方的武術大開大合,南方的武術注重細節。董海川覺得,人的生命原本就是一段看不到終點也無法有歸途的長路。

後來在盤山道長的傳授下,董海川學會了八易寒暑掌法、步法、單練及徒手器械。練完功,董海川便在山洞裡打坐,即使閉著雙眼,他依然可以感覺到穿梭在身邊的午後的光線,聽到清涼的風聲,還有樹葉落地的刷刷聲。董海川接觸到了《易經》,以陽爻和陰爻相配合而成八個符號,分別是乾、坤、坎、離、震、艮、巽、兌,代表天、地、水、火、雷、山、風、澤,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來象徵各種自然現象和人事現象,八易寒暑法則是把八卦中的八個符號,作為八個方位用於武術技擊。

八年後,董海川藝成下山。從雄縣開口的翻子門拳到南方道教的轉天尊、八易寒暑掌法,這些都成了董海川之後創編八卦掌的基礎。他在遊歷大山名川,遍訪各派隱士高手過程中,通過學習、切磋,所吸收的一些技藝、招法,都成為之後八卦掌的生動素材。

董海川大隱隱於宮

據記載,清朝當太監的大多出自兩個原因,一是自幼家境貧寒,以太監作為謀生之路。二因犯有重罪,淨身當差可免於一死。打抱不平殺害朝廷命官後董玉託在清廷總管內務府當差的朋友保舉,董海川到王府當太監,一是可以把之前的命案勾銷,同時也是因為,董海川始終沒有忘記義軍派他混入京城的重託。 正在此時,董海川一個提氣騰空,輕靈躍起數尺之高,如旋風旋轉而下,落地無聲。肅王當下賜他七品首領太監,取代沙回回任護院總管。

董海川人物評價

明魁自幼聰穎,記憶力很強,到了6歲的時候,就已經識得很多字了。董明魁是個很有性格的人,不喜歡的東西他碰也不碰,喜歡的就瘋狂喜歡。無論寒暑,他始終堅持白天學文、夜晚習武,他嗜好武術幾乎到了瘋狂的狀態,時時刻刻腦子裡都在琢磨著武術,只要跟武術有關的道理,他一點即通;而且能夠舉一反三。

明魁愛恨分明,秉性率直,嫉惡如仇。當時社會動盪,山東河北一帶常有強盜出沒,明魁常常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俠義的名聲傳播四野,不僅在本村名號響亮,即使是周圍的村莊也都知道他的大名。遇到無法應付的強盜土匪或者是麻煩,人們常請明魁出面幫助解決。董海川用所有的時間和道長學習武術。每天凌晨,當鳥群開始發出此起彼伏清脆聲音的時候,董海川便開始練功了,天空濛著一層灰色的藍,然後逐漸地清晰透亮起來。冬天黑的,樹枝上會有冰冷的露水滴下來,寒風刺骨凜冽,凍得渾身都在發抖,似乎能聽見自己牙齒撞擊的聲音。

行走江湖

剿匪不忍

明魁早就聽說在大城縣王家口駐紮著一股強盜,為首的叫“九奎”,他一直找機會想要為民除害,好好收拾這幫強盜。一天,明魁收到了一封邀請函,來信的不是別人,正是強盜頭子九奎。真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你闖進來。明魁心想,這個強盜頭子真是自不量力,居然敢找上門來叫板。“我倒要會一會這九奎,看看他到底是何方神聖。”明魁藝高人膽大,隻身赴約。

令明魁沒想到的是,胡九奎對他非常客氣,見面行禮後,畢恭畢敬地說:“久聞先生行俠仗義,見義勇為,非常佩服。”九奎對明魁說,自己做強盜也是為生活所迫,“我知道我們做的是不光彩的事,但是這麼多兄弟跟著我,我也不能不管他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沒飯吃。咳,我也實在是沒有別的法子了,請先生為我們想條出路……”

明魁深深嘆了一口氣,他知道年景不好,生存困難,他深知自己也沒有幫助這些強盜的能力,亦無法讓他們走上正路,所以婉言謝絕了九奎的飯局,告辭回家。此後,遠近還是經常有人請明魁出面幫忙剿匪,但明魁從此避而不出門。

董海川打抱不平

董海川告別道人師父藝成下山之後,雖然經過歲月磨練個性收斂成熟了許多,但是嫉惡如仇的脾氣還是沒有改。這一天來到蘇州。正在欣賞小橋流水的董海川恰巧目睹了蘇州知府強搶民女的惡行,為搭救民女,董海川夜闖府衙,一掌結束了蘇州知府的命。殺害朝廷命官,董海川一夜之間成了被朝廷追捕的欽犯,好不容易逃出蘇州城後,董海川從此過上了居無定所的逃亡生活。

流亡到河南後,董海川受農民起義軍之託,身負重任奔京都而來。

路過灞州的時候正趕上這裡一年一度的廟會,街市上人頭攢動,人群熙熙攘攘。

董海川見一夥混混正與一位賣白蠟杆的老人爭吵。見這夥人欺負老人,圍觀的人怒不敢言,董海川一打聽才知道,這夥人是當地有名的惡霸,他心懷不平,上前勸解,歹徒不但不聽勸阻而且突然出手。董海川一錯步,輕輕閃過,對方撲了個空,惱羞成怒中爬起來就朝董海川身上踢,董海川一把抓住對方腳脖子,往前輕輕一送,那人仰面朝天摔倒在地,踉踉蹌蹌爬起來轉身就跑,不一會兒工夫就找來二十多人,個個手持兵器,一擁而上。董海川大喝一聲,舞動白蠟杆四面迎擊,打死、打傷多人。這撥惡霸與官府勾結,早有人報知灞州知府,董海川被捕入獄。當天晚上,董海川抖動雙臂將鐐銬崩斷,越獄潛逃。為避風頭,他來到塞外張家口董玉家避難。

董海川露出“馬腳”

有一次,董海川得罪了首領太監,被告到總管內務府主管民政的肅親王那裡,肅親王見董海川相貌不凡,器宇軒昂,將他留在自己府中,從此董海川便在肅王府當差。連年的流亡生活使董海川的性情比以前溫和忍讓了許多,農民起義軍失敗,原計劃付諸東流,董海川更加隨遇而安,忍辱生活。在肅王府當差多年,沒有人知道董海川是武術大師,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才露出“馬腳”。

這天,肅王大宴賓客,肅王府高朋滿座,肅王心情非常好,叫來護院總管沙回回為大家演武助興。肅王命董海川上茶,當時,人們都在圍觀沙回回表演,茶送不過去,董海川一急之下,手託茶盤,縱身躍上大殿,自殿前賓客桌前飄落,靜無聲息,茶水竟然一滴未灑,肅王及賓客大吃一驚,大家都沒有想到這個端茶送水的太監有如此好身手,於是都吵著讓董海川表演,盛情難卻,董海川練起了轉掌之術,似行雲如流水,腳步生風,時而翻身如雄鷹,時而轉身如潑猴,時而躍起如小燕,變化萬端……在場的所有人都看得目瞪口呆,全場鴉雀無聲。正在此時,董海川一個提氣騰空,輕靈躍起數尺之高,如旋風旋轉而下,落地無聲。

董海川太極八卦

永年縣南關楊露蟬,三下陳家溝投師陳長興,經十八年練成太極拳,戰勝了很多京城武林高手,楊露蟬名聲大噪,人稱“楊無敵”。

董海川早已聽說了這個“楊無敵”,便派徒弟到瑞王府登門請楊露蟬一聚。

一個是太極高手,一個是八卦宗師,在樁上你來我去,如蝴蝶翻飛,似流星劃過,看得眾人如醉如痴。兩人交手,時而疾風驟雨,令人眼花繚亂;時而風吹麥浪,招式變化層層疊疊;難分勝負。

楊露蟬在與董海川比武后感嘆:我與董先生比武只能比個平手,勝董海川很難。

從此,太極、八卦這兩大內家拳派的鼻祖級人物結為好友,也促進了太極八卦兩大門派的交流溝通。

充宦官入府

八卦掌名家李子鳴先生生前曾以《有關董海川身世之謎》為題,撰寫文章記述:

董海川藝成後,投身太平天國,因身負使命入京,割閹臥底,以為內應,尋機刺殺咸豐,後因義軍敗北,咸豐病故熱河而棲身內廷。 想前人治學,以嚴謹著稱,樹碑立傳更處以謹慎。鑑於墓誌所載:“不意中年韜司馬公之故轍,竟充宦官,先生疾惡如仇,時露英氣,同人即起猜嫌,改隸肅邸”之語,文中所用不意、竟之言詞,無形中顯露出作者對其師身世的不解及感嘆。至於司馬遷受宮刑而成廢人之事,世人皆知,墓誌作者於此特示例提及,其用意何在呢?

查清室太監來源有二,一者自幼家境貧寒,倚此做為謀生之路。二者因犯有重罪,淨身當差可免處死。 值得提出的是,刻石於1883年墓誌背陰的一段銘文,今少有提及,史學界亦沒有給與高度重視。文中記述:“脫令壯年,仗劍以從軍,吾焉知其不掃蕩乎煙塵”。想來“壯年仗劍從軍”當在“中年充宦官”之前,如何看待董海川的“壯年仗劍從軍”,先今觀點不一,且由於時隔久遠,今人已無從考證。1928年秋,萬籟生先生所著《武術匯宗》中關於:董後觸律,受腐刑,廢為宦者,供職內朝的記述與上說頗符,且與傳言中董因故犯有命案頗多吻合,似較為可信。晚年傳拳民間,聲名顯赫

清道光三十年(1850)前後,董海川因故北來京城,投身四王府當差,因“疾惡如仇,時露英氣,同人即起猜嫌,改隸肅邸”。此後董公武技漸為人知,並首開武術界之先河,取依圓走轉變換掌勢之法,創八卦掌之雛形“轉掌”,始授門徒。清同治十三年(18 74)後, 僅見於墓誌碑陰中所記門徒,就達五十六人,董海川聲名遠震。不數年,董公所傳掌勢經後人“復安易理,定八卦合五行加添招術,代代傳流”,遍佈各地 .形成武術一大門派 。

董海川籍貫

董海川,河北省文安縣城南朱家塢村人。其董氏家族於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遷至河北藁城,約在明永樂年間(1403-1424)一度分化,其中一支遷至今河北雄縣開口村(原屬霸縣)。數代後,開口村董繼德再度遷居文安縣富管營村。後因屢遭水患,移居朱家塢,至今已傳襲繁衍二十一代。據實地走訪文安調查證實:董繼德生有二子董守性、董守業。其中守性無後,守業有子三人,長子董德魁、次子董明魁、三子董武魁。董明魁即後世八卦掌創始人董海川。生卒考 有關董海川的生卒年代,今人說法不一。早期記述多言其生於清嘉慶二年(1797),卒於光緒八年(1882),享年八十五歲。此說迄今仍為不少八卦掌界同仁所沿用。

最早對此提出異議者,見1932年由許禹生(1878-1945)先生主編的北平《體育月刊》一卷五期文《記董武師》,文載:“董海川卒時年六十又六”。 今中國武術研究院康戈武先生在其《八卦掌源流之研究》一文中出具文安董氏故里董紹勤老人提供的材料:董海川比董書山大四十歲,書山生於1853年,故海川應生於18 13年,即清嘉慶十八年。

然而董氏家族後裔對此說法不一。據朱家塢村董學賢的叔父董紹亭老人1990年提及:董明魁比我父親董書山大六十歲,我父親又比我大五十六歲,我現年七十七,生於19 13年,我的父親董書山生於1857年,按我父親的生年,前推六十年,是1797年,所以董海川生於清嘉慶二年,卒於光緒八年才是正確的。

此外,民間尚零散流傳有生於清嘉慶元年、嘉慶六年、九年的不同論述,其眾說紛紜可見一斑 .清末文舉、尹福早期弟子曾增啟,字省三,原名金毓慧(1862-1951)在其著作《八卦轉掌匯覽》中記述:“太師同治四年北來”。 由此推算,董海川如生於清嘉慶二年(1797),那麼同治四年,即1865年北來京師時的年齡為68歲。考慮到人的正常生理,今人60歲業已退休。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以如此高齡入府當差的可能性令人質疑。

據已故李子鳴先生在《董海川先師軼事》一文中寫道,尹福從師董海川時:“當時先師年五十有餘,盤腿坐在炕上”。 今尹福曾孫尹希聖證實:據老姑奶奶(尹福之女尹金玉)提及,曾祖父20歲,拜董海川為師,當時董公盤腿坐在炕上。

而尹福生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20歲當為1860年前後,倘若董海川果真生於17 97年,那麼1860年時,董公業已六十有三,而非“五十有餘”。 ……( 限於篇幅,諸多論證示例從略) 通過對董海川生平履歷的走訪取證,結合繁雜的文史資料對比調查,客觀的認為:董海川約生於清嘉慶十八年,卒於光緒八年冬,享年約69歲的記述,較為真實可信。

門系流傳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後,董公“因年老氣骸,始得寓外舍”,常遊居弟子家中,專事授徒,“請藝者自通顯以至士賈與達官等幾及千人”。僅見於墓誌碑中所記門徒,就達56人,董祖師聲名遠播。董祖師所傳掌勢經後人“復安易理,定八卦合五行加添招數,代代相傳”,遍佈各地,形成武術一大門派。董祖師因材施教,各授其技,為後來八卦掌形成不同風格奠定了基礎,也為八卦掌的傳播作出了貢獻。

董海川去世後,清光緒九年春,由尹福等弟子將董海川葬於北京市東直門外小牛坊村南,先後在墓前左右立四座碑紀念,記載其生平事蹟。這座墓在“文革”中遭到破壞,後經八卦掌弟子李子鳴等人倡議,八卦掌各門人共同努力於1981年將墓遷至北京萬安公墓,並立碑為記。2006年時任第四屆北京八卦掌研究會會長的賈樹森先生等人倡議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夕,在北京朝陽區柳芳南里街心公園(原董海川墓地東直門外小牛坊村)安放董祖師坐像

著名傳人

據萬安公墓董海川墓誌銘所載有六十九人,著名的有尹福、程廷華、馬維祺、史計棟、宋長榮、宋永祥、魏吉祥、樊志湧、谷步雲、劉寶珍、梁振蒲、劉鳯春、司元功等。

未列入碑文的弟子有:全凱亭、阮古珍、梁世珍、賈岐山、張懷山、種香林、吳茂亭、李雲貴、梁樂等人。

八卦掌由於歷代名人輩出,且風格各異,引起世人矚目。尹福、程廷華、史計棟、馬維祺、梁振普、劉鳳春、張佔魁、劉德寬、宋長榮、宋永祥、樊志勇等八卦掌第二代傳人,是八卦門中公認的成就較大、建樹較高的佼佼者。這些人都是董海川的入室弟子,不過董祖師都是因材施教,因人授法,善於啟發弟子從實際出發,以《易》理悟拳理,因此第二代以走為母、以變為法,流派紛呈,不拘一格,後來有五大流派,分別是尹派、程派、梁派、史派、張派。其中,尹福和程廷華最為有名,程廷華還是一位民族英雄。

開枝散葉

長期以來,周恩來在人們心中的形象是溫文爾雅的文官。其實早在遵義會議前,周恩來就長期擔任中共中央軍委書記、軍事部部長等高級軍事職務。他的軍事理論和武裝鬥爭的才能,與他從小就鑽研革命理論、學習掌握中國功夫是分不開的。特別是在天津南開學校學習期間,遇到了一代宗師韓慕俠,在向韓大師學武的過程中,師徒結下了不解之緣。

1976年,周恩來總理逝世後,他的警衛員孫吉樹常到韓慕俠的女兒韓小俠家談論周恩來練功的事,在談到周恩來與警衛班練功時,孫吉樹告訴韓小俠說,周總理的形意八卦功夫直到建國後仍很深,警衛班練擒拿時,周總理常給他們矯正動作,高興時還會打一趟八卦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