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出名的诗人,写一诗愤激指责朝廷无能,因其辛辣讽刺千古流传

自从汉初刘邦采用“和亲”政策缓和与匈奴的关系后,后世统治者仿佛找到了解决与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相处的途径,每当受到他们威胁的时候,“和亲”政策就会被提上日程。把国家的安慰寄托在一个妇女身上,这难道不是国家的耻辱?虽然历朝历代都有这种现象存在,但汉唐尤盛。对于这个政策的弊端,在唐朝终于被指出,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大。一个不太知名的诗人——中唐诗人戎昱的一首诗,一针见血,指出这一政策的弊端和朝廷懦弱的实质,发出了反对这一政策的最强音。

咏史 / 和蕃

戎昱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诗文大意是:汉朝的史书上,记载着和亲的拙劣计策。国家的安定要靠贤明的君主,怎能够依靠妇人。不要希望用美好的容颜,去止息胡人的干戈。地下埋着千年的忠骨,其中有谁真正堪称辅佐之臣呢。

一不出名的诗人,写一诗愤激指责朝廷无能,因其辛辣讽刺千古流传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唐代从安史乱后。朝政紊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备罹祸害。所以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视为国耻,痛心疾首。诗作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指出和亲是最为拙劣的政策。明确指出国家的治理要靠英明的皇帝,而执行和亲政策,实际上是把国家的安危寄托在一个妇女身上。揭露了和亲的实质就是妄图用女色乞取国家安宁。指出已成为千年白骨的主张和亲者,没有一个可称为辅佐国家之臣。这首诗诗意浅显直露,议论正直阔大,意气风发激昂,揭露了和亲政策的懦弱,愤激指责了朝廷的无能。可谓鞭辟入里,一针见血。

首联“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开门见山,直抒历史。“和亲”政策,几乎贯穿了整个汉朝的历史,但这种和亲或通婚政策并没能阻止大汉王朝的衰败,挽救它江河日下的颓势。由此可见,这种计策是极其短见和拙劣的。诗人以汉喻唐。首先回顾历史上某些“和亲”政策的教训,对它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表明了对执行这种政策的鲜明态度。

一不出名的诗人,写一诗愤激指责朝廷无能,因其辛辣讽刺千古流传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颔联“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诗人毫不掩饰,直白地表露了自己的观点,国家的稳定在于君主的圣明,大臣的贤能,而将一个国家的安危寄托在一个和亲或通婚的女子身上,那是靠不住的,也是极其危险的。实施这种和亲政策,正暴露了君王的昏庸、将相的无能。诗人洞察和亲政策的本质,表现出了远见卓识和对时局的忧虑。

颈联“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鞭辟入里,揭露实质。目睹当时的社会事实,诗人痛心疾首,对唐王朝采取这种屈辱的和亲、通婚政策,意欲求得天下太平的做法,很是不满,于是在此直接大胆地给它敲响了警钟,一个“岂”字,把和亲的荒谬可耻和屈膝投降本质揭露无遗。

一不出名的诗人,写一诗愤激指责朝廷无能,因其辛辣讽刺千古流传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尾联“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诗人在这里实际上是讽刺了唐王朝所谓的国家重臣的庸懦无能,感叹当今朝廷缺少真正得力的大臣来维护江山社稷。其实这也是导致“和亲”政策推行的原因,朝廷无谋略之贤臣,边关无征战之良将,国力虚弱,民心不聚,朝廷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荒谬可耻的“和亲”上。最后两句作者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使诗意更宏大深广。

这首诗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以汉朝故事来讥斥唐代君王同样的做法,诗意显露,态度鲜明,起到了很好的讽谏作用。语言朴素凝练,通俗易懂,感情激昂痛切,真实动人。由于感情上愤懑激越,所以这首诗似乎过度直露,缺少含蓄之美。

一不出名的诗人,写一诗愤激指责朝廷无能,因其辛辣讽刺千古流传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据晚唐范摅的笔记小说《云溪友议》记载,唐宪宗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大臣们多持和亲之论。于是唐宪宗背诵了戎昱这首《咏史》,并说:“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还笑着说:“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们领会圣意,就不再提和亲了。这则轶闻美谈,足以说明这首诗的流传,主要由于它的议论尖锐,讽刺辛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