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重慶人,生在山中的小崽兒,論吃怕過誰?

一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美食文化脈絡,之於重慶,

既有新,也有舊,新舊的變遷中,老房子在轟隆隆地與時代告別,靜默的文化被寸寸淹沒,唯有深藏於老街舊巷的味道,還是記憶中的模樣。

所以,詩人接下來將不定期推出“尋味重慶”系列報道:每期“尋味重慶”,都將帶你去探尋一條老街的美食記憶,探尋平凡樸實又堅守內心的老巷味道,用飽注時光情懷的食物,再度連接起我們與這座城市的記憶。今天這趟“尋味重慶” 之旅,就從母城渝中開始。民國三十年代的地圖上第一次出現中山四路的名稱,那時沒有哪條街能像當時的中山四路一般,影響著中國乃至世界。時代巨輪更替,黃桷樹葉黃了又綠,穿過歷史的幕布,

如今的中山四路上沿街散落著故居,樹根裹挾著青磚老房,爬山虎盤附著獨棟閣樓,黃桷樹佈滿長路……世人皆知這裡是抗戰文化街,重慶最美街道,卻唯獨忘了,中山四路也是山城老饕的藏寶地,市委的小食堂。畢竟,老重慶人知道,在中山四路閉著眼都能找到美食。放學路過「九園」買上個糖包,在黃桷樹遮天蔽日的陰涼下邊走邊啃,八十年代渝中小孩的童年記憶裡,始終有個「九園」。那時賣得最好的糖包,偏偏糖心滾燙,

包子在小孩手上顛來倒去,糖心滴在嘴角又燙又甜,但還是忍著燙吃得津津有味。到今天,邁過70年曆史「九園」,已然成了重慶認定的老字號,這些地方已經成重慶的必去之地,從小什字轉場中山四路,幾經遷址的九園蒸味館,招牌由糖包變成了醬肉包,但幾十年傳下來的技藝,依舊能讓人吃出那骨子裡的老重慶味,讓火辣辣的城市也多了幾分溫柔。點一份招牌醬肉包,入口的醬肉塊很大,肥瘦兼半,在齒間橫衝直撞,迸發的鮮美像海浪翻湧,一層蓋過一層;肉皮融著肉汁,絲絲甜味入魂,滿嘴都是濃郁甘甜。不止於此,香濃白糖融合的芝麻餡包子、粉絲白菜胡蘿蔔絲的素菜包……都是老重慶人心中的尖貨。沿著中山四路往裡走,就能看到被稱為市委小食堂的「喜洋洋」餐館。麻辣雙椒腰花、熱拌萵筍、清淡小米蒸排骨……俘獲了多少市委政府裡的職工,最讓人難以忘懷還屬那盤醬油雞。改良後的醬油雞,融入重慶獨特配料——幹辣椒,在保留原味香鮮的同時,也為其注入山城特色,微辣。蔥白絲蓋了滿,大小不一的雞塊悠閒橫躺汁裡,飄散的濃郁香味像不透風的網,從四面八方慢慢收攏,從嗅覺觸碰到神經。

初嘗時感到甜並隱隱泛辣,肉質緊緻卻不柴,醬汁包裹雞肉,越吃越有味,到肉光骨嚼,吸盡湯汁味料,才算不辜負這美味。無論是精雕細琢的盤中餐,還是煙火尋常的市井小食,那些記憶裡的故事也通過舌尖緩緩復甦。

我是重慶人,生在山中的小崽兒,論吃怕過誰?

我是重慶人,生在山中的小崽兒,論吃怕過誰?

我是重慶人,生在山中的小崽兒,論吃怕過誰?

我是重慶人,生在山中的小崽兒,論吃怕過誰?

我是重慶人,生在山中的小崽兒,論吃怕過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