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村庄的7种命名方式,看看nén庄上是哪种

村名是指一个有众多居住户的群落受特定的历史、地理、文化、风格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是记录历史的活档案,是一本敞开的有着重大学术价值的人文教科书,是民俗文化中博大精深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砀山历史悠久,自隋开皇十八年(599)设立砀山县建制,县名延续至今。经过长期历史文化演变沉积,砀山县的村名便带上了浪厚的地方味、文化味、历史味,而这些村名又从独特的视角折射出砀山县灿烂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入挖掘和细细品味,其意蕴无穷。


砀山村庄的7种命名方式,看看nén庄上是哪种



纵现场山境内的村名,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

1、以姓氏命名的村庄

砀山县有一千七百多个自然村。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占大多数,这是一种全国大部分地区都采用的、最基本也是最普通的命名方式。一是直接以村中名门望族为开基人,姓氏后加一个村或庄字为名,如李庄、赵庄、张 庄、王庄、高在等不下九百多个自然村;二是村里名门望族不止一家,就以两个或多个姓氏为村庄命名,如杨柳庄、卢徐庄、张王庄、黄马庄、胡 杨庄、朱纪庄、黄杜庄、张马吴、朱李谢、刘王吴等大约四十余个。应该说,这类村庄名称是砀山境内村名的主流。以姓氏命名的村名虽然直接, 但弱点是重名的村子较多。前不久的考察显示,砀山县全境有二十九个王 庄,二十七个张庄,二十四个刘庄,二十一个李庄,十九个陈庄,十七个黄楼。为了区分这种重名的村庄,有的就在村名前冠以该村特点或地理方位,如前张楼、后刘屯、大李庄、小李庄、大王庄、小王庄等。另外还有 一种特殊的现象,就是在以姓氏定位村名时,不叫某某村,而是以“楼” 冠名,这些村庄未必有楼房,但还是喜欢以楼定村名,代表居住群落希冀 将来能够住上大楼的良好愿望。如黄楼、赵楼、朱楼、衡楼、王楼、李 楼、陈搂、成楼、刘楼、吴楼、蒋楼、孙楼、侯楼、王古楼、孙黑楼、汪大楼、朱小楼、刘暗楼、汪暗楼、张暗李楼、老邵楼、陈土楼、前张楼、 后于搂等等。



砀山村庄的7种命名方式,看看nén庄上是哪种



2、以黄河沿岸的历史痕迹命名的村庄

沿黄河故道的村庄占砀山全境的三分之一左右。历史上,这里受黄河泛滥影响,很多村庄取名便带有明显的黄河泛滥的历史痕迹。例如堤口、湾、坝、套、岗、坑、洼、墩等村名,就体现出当时的自然环境。

明清两代,朝廷对治理黄河非常重视,多次派一品大员监督治理,加固堤坝。如明万历年间右都御使兼工部左侍郎潘季驯,清康熙年间治对总督靳辅等,都对治理黄河做出过很大贡献。但是,每逢汛期黄河决口的灾害仍时有发生。每次决口,都会留下不少决溃的堤口,洪水过后,这种决 口也为居住在大堤两侧的人们提供了来往交通的方便,所以很多也便留了下来,造就了砀山境内很多叫堤口的村名。如(自西向东)杨堤口、丢堤口、孟堤口、赵堤口、黄堤口、刘堤口、蒋堤口、毛堤口等。夹堤子(在唐寨镇)则是两道黄河大堤之间的一段附加的挡水堤。湾、坝、岗、套、 坑、洼、墩的村名,也明显带有黄河泛滥的印迹。如:陆湾、王湾、梨花 湾、刘堤湾等(当初黄河的一个港湾),潘坝、邵坝、岳庄坝等(沿黄河大堤又筑的一条拦河坝)苏岗、赵岗等(黄河泛滥时淤积成的一处高岗)葛套、胡套、范套、戚套、套里朱庄、王套涯子等(套,辞海中解释为绿林好汉临河啸聚的寨子,这里指三面环水临河而居的村庄),段双坑、丧坑、孙坑等(黄河泛滥后留下的漩涡水坑),李洼、张河洼等(黄河泛溢后留下的一处洼地〉,董台子、黑古墩、汪烟墩、孙烟教(古时以烟火传递敌情的高岗称作墩)。原权集乡境内黄河故道边的一个村庄叫炭场,就是黄河流经砀山时一处专门装却煤炭的码头,后居住户多了,就以炭场命名了。


砀山村庄的7种命名方式,看看nén庄上是哪种



3、以兵营和防匪患而修筑的屯寨命名的村庄

砀山县地处黄淮平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在这里驻扎兵营就很正常。加之旧时这里人烟稀少,匪患不断,人们以兵营附近为栖身之地有安全感;另外,砀山县境内用于村庄名字的“屯”,还有一展意思, 就是明代人口大迁徙时,由政府指定一部分迁民耕种的范围,称作“屯田”,那么这片地方的居住户就顺势叫作某某屯了,如张屯、起屯、刘屯、 李屯、王屯、高屯、狼屯、小屯、尉屯、刘王屯等等。再就是,旧时有些 村庄,为防匪患,自动联合起来,在几个或几十个村庄之外修筑一圈寨墙,在不同方位建有寨门(如西南门、东南门等就是当初的寨门)并设立门岗,每晚派青壮年巡逻打更。这类村庄在砀山境内较多,代表性的有唐寨、高寨、周寨、大寨、陈寨、吴寨等;小一点的寨子有窦寨、李寨、阚寨、王寨、孙寨等等。无论是屯还是寨,都反映了砀山县地理位置重要,历史上曾经是自然灾害频仍、兵胜战乱不断的兵家必争之地。


砀山村庄的7种命名方式,看看nén庄上是哪种



4.以寺庙道观等冠以姓氏命名的村庄

历史上场山县境内多水患,连年灾荒。百姓为规避这不可抗担的灾害,就以敬神的仪式来祈求神灵保佑这一方的平安。敬神,作为民间信仰 的一项民俗,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凝结着人们的心理、祈望和对上天的敬畏。鉴于这种心理状态,这就形成了旧时砀山境内寺庙遍地,道现、庵堂星罗棋布。所以,砀山境内在“庙”字前冠以姓氏的村镇很多,如关帝庙、玄帝庙、玉直庙、龙王庙、阎王庙、三官庙、七神庙、黄草庙、五里庙、红山庙、火神庙、关双庙、徐庙、魏庙、草庙、杨庙、段庙等;以寺冠名的村庄有成寺、翟寺、吴庄寺、龙泉寺等;以观 (道教多用“观"取名如“三清现” “白云现” “玄妙观”等)字命名的村庄有孙观等;以庵、堂、阁(一般尼姑庵也用“堂”或“阁”命名)命名的村庄有李庵、张庵、姜庵、刘堂、王堂、邢阁、千佛阁、洪阁、刘 阁、杜阁、汪阁、曹阁、白衣阁等等,都说明当初这些村镇就有庙宇或道观庵堂。


砀山村庄的7种命名方式,看看nén庄上是哪种



5、以手工艺和加工作坊特点命名的村庄

我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砀山也不例外,广大农民大都是以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保证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因此,乡村中以某种手艺或生活品加工作坊为特点命名的村庄占有一定的比例。一类是以加工人们的生活 必需品食用油的作坊,再冠以姓氏的村庄,如阚油坊、王油坊、刘油坊、 毛油坊、孙油坊、前张油坊、后谢油坊等;再就是烧制砖瓦、黄盆、陶土缸等生活用品的作坊,再冠以姓氏的村庄,如李窑、赵窑、孙窑、王窑、 黄盆窑等;还有一些特殊行业的加工作坊,再冠以姓氏的村庄,如药铺王庄(在场城西十二里,村里有郎中兼开药铺〕、王药铺(在权集西二里, 以开药铺为主〉、酒店张庄(在砀城西二十五里,村里有百年酿酒作坊〉、 靛池许庄(在砀城西二十五里,村民以种植蓝靛,印染蓝印花布为业) 等等。


砀山村庄的7种命名方式,看看nén庄上是哪种


6.以集市贸易聚居地命名的村庄

人们为了保障自身的基本生活,就要将自己的剩余价值拿到特定的场所进行交易,以换取生活必需品。所以,砀山县农村就有很多群众自发的集市贸易场所,经过若干岁月,形成了较大的集镇。以集市贸易聚居地命名的村庄较多,较有影响的如刘集、谢集、权集、杨集、周集、王集、张 集、刷集、吕集、汪集、孙集、陈集、闸口王集、王明集、礼河集、杨庄集、马良集、回龙集、罗店、朱兰店等。



砀山村庄的7种命名方式,看看nén庄上是哪种



7.以自然方位和离砀山县城的距离命名的村庄

这类村庄有三里河、四里王庄、五里庙、八里井等;还有以方位和特色生产方式命名的村庄如:西南门、东南门、北土山、前张楼、后刘屯,前许庄、中许庄、后许庄、碓窝子王庄两瓣子徐庄,闸口王集、河汊张庄、杂户地、灰铺、老鸹窝、徐井、高井、八里井等等不一而足。这类村庄方向性较强,也便于和其他重名的村庄相区别。


砀山村庄的7种命名方式,看看nén庄上是哪种


村名作为地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文化信息的重要栽体。一个地名或许附载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或许镌刻着一件不平凡的往事,或许蕴含着某种历史意义。我们有理由、有责任进一步关注、发掘、探究砀山县地名文化,为砀山县文化事业的繁荣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