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別山村醫的誓言:讓這一方人少花錢,治好病!

攝影:老木

大別山南簏群山腳下的湖北省羅田縣,一個名叫河鋪鎮地坪村的地方,有這麼一位鄉村醫生——胡傳金。

一位大別山村醫的誓言:讓這一方人少花錢,治好病!

他生於1942年4月,於1958年經當時鄉政府介紹,考入羅田縣衛生學校第一屆醫士班,畢業後在河鋪鎮涼亭河衛生所工作。

1963年,當地瘧疾爆發,胡傳金給患病群眾送藥,揹著藥箱,提著熱水瓶,每天徒步往返山路30餘公里,田邊、地角、山林都曾有過他匆忙的身影。

他總是在第一時間把藥送到群眾的手中,並一定要患病群眾當面服用,才肯放心。正因為他與同行們的堅持與堅守,很快當地的瘧疾便被徹底根除。

一位大別山村醫的誓言:讓這一方人少花錢,治好病!

1966年10月,應地坪村村幹部和群眾要求,胡傳金放棄了比較穩定的待遇和可能更好的前程。回到地坪村創辦村衛生室。並於1968年到1969年,率先創辦村級合作醫療,他自採自種中草藥一百餘種給群眾免費治病,多次受到上級單位和領導的表揚。

一位大別山村醫的誓言:讓這一方人少花錢,治好病!

2002年夏季,老伴突發中風,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為了既能照顧好老伴,又不耽誤為群眾看病,他咬牙在衛生室旁邊加蓋了兩間小房子,供自己和老伴同住,每天他清早起床,料理好老伴,將她扶在輪椅上坐好,然後開展一天的緊張工作。鄉村醫生幾乎每天都要出診,這時老伴便只能一個人默默地坐在輪椅上。

一位大別山村醫的誓言:讓這一方人少花錢,治好病!

2015年,胡傳金已經73歲,老伴的病情也越發嚴重。政府出資新建了高標準的村衛生室,他將衛校畢業後在外工作的兒子兒媳召回來,到新衛生室擔任村醫工作,自己和老伴吃住在老衛生室裡,繼續為周邊群眾開展以中醫藥為主的診療服務。

一位大別山村醫的誓言:讓這一方人少花錢,治好病!

一方不起眼的小房子,一張略顯凌亂的辦公桌,一副陳舊的老花鏡,一位白衣泛黃的平凡老人,在這平平凡凡的地方,用“大醫”的態度書寫了無數張給人帶來健康的處方,用看似平凡的醫術治好了數不清的病人。

一位大別山村醫的誓言:讓這一方人少花錢,治好病!

地坪村4組的肖仲書,農忙時傷了腰,導致腰椎骨錯位,胡醫生就地取材,一根麻繩懸於橫樑之上,幫其恰到好處復位了腰椎,後又以竹筒夾固定。一月後肖仲書痊癒。

7組的周其發,急性骨髓炎,家徒四壁的他無錢求醫。胡醫生將他收進診所,以抗生素控制病情,以艾草灸經絡,以雷火銀針之法扎穴位,病人治癒後他分文未取。

3組的肖國民,胃出血,休克一天,昏迷五天,醫院勸其放棄治療出院,胡醫生將其收進診所,將人從死亡的邊緣搶救了回來。家屬一邊擦著眼淚,一邊用顫抖的聲音講著說不完的“謝謝”。

一位大別山村醫的誓言:讓這一方人少花錢,治好病!

治病,不是為了收穫感動,他說他只是在儘自己的“本分”。

在他的診所裡,時不時總有老遠過來,強塞在他手裡的時蔬,也許是幾顆大白菜,亦或者是一把剛摘的豇豆。

面對他的推辭,村民們每次都會說:“就這麼點吃的菜,也不是什麼好東西,收下吧。”

平凡之中,也有著太多不平凡,三言兩語已道不清這內蘊的玄機,或許,白菜也好,豇豆也罷,上面殘留的溫度,讓他和病人都感受到了人世間的溫暖。

他不是及時雨,不能讓枯木逢春,也不能起死回生,他能做的,只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裡,專心致志做自己的事,讓這一方人“少花錢,治好病”。

一位大別山村醫的誓言:讓這一方人少花錢,治好病!

如今,胡醫生已經76歲,但他依然堅持每天清晨六點起床,料理好老伴後便打開診所的門,在這個守了一輩子的地方,安靜地堅守著。

也許世人皆知扁鵲濟世救人敢於直言,記得華佗廣施人道不分貴賤,傳頌孫思邈為民救世的精與誠,不忘李時珍嚐遍百草著《本草綱目》,知道葉天仕謙遜好學樹立醫德,但在地坪村這一方山水中,人們也必然不會忘記,有一個人,用盡了一生的力氣,在這裡的每個角落,遍撒健康的種子。

一位大別山村醫的誓言:讓這一方人少花錢,治好病!

人一生中能做好的事情不多,一心一意,便已足夠。

我問:“後悔當一名鄉村醫生嗎?”

他說:“學這個職業,做自己的事,有啥後悔的。”

初來也曾少年,風度翩翩,無心回首已至遲暮之年,向前,那年背的《湯頭歌》,如今還能再來一遍。

一位大別山村醫的誓言:讓這一方人少花錢,治好病!

六十年,這個崗位不曾調換,他的足跡遍佈這片土地的山山水水,哪怕黑髮早已斑白,杏林春暖,他的青春在這裡百年不衰。(本文系讀者投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