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穴砂水释名总说

龙穴砂水释名总说

原文:

堪舆之说,概而言之,不过龙、穴、砂、水四法而已。

然言龙,则有祖宗、父母、枝干、主从、退卸、博换、过峡、穿田等法。

言穴,则有穴星、穴形、穴情、太极、圆晕、罗文、土宿等法。

言砂,则有前朝后坐、左龙右虎、官鬼禽星曜、捍门华表等法。

言水,则有来源、水口、水城、明堂等法。

使不一一释明于前,则不特不能入道,且不解读古人之书矣。

从理气的角度来说,若能清晰解读《天机贯旨红囊经》卷一、卷二,那么可以在实践中运用红囊经坐穴四十八局了。但风水讲求形势与理气有机配合,也就是所谓“形理兼察”;故李公在论证红囊风水的理气要旨基础,自然而然论及红囊风水对形势的基本看法——“堪舆之说,概而言之,不过龙、穴、砂、水四法而已。”虽说“而已”,但“使不一一释明于前,则不特不能入道,且不解读古人之书矣。”

论形势,应当研读明·徐善继、徐善述合著《地理人子须知》。此书以后天八卦名为编序而成八集,汇集大量资料而论龙、穴、砂、水四法;其中“乾集”和“坎集”论“龙法”,“艮集”和“震集”论“穴法”,“巽集”论“砂法”,“离集”论“水法”。

清·餐霞道人姚廷銮所编撰《阴宅集要》,也引述诸多名家论著全面论述龙、穴、砂、水四法。该书“卷一”有“龙说”,“卷二”有“穴说”,“卷三”有“砂说”,“卷四”有“水说”。要清楚一点,姚公也论“龙水雌雄交媾”,但论及龙水阴阳是“龙是地气属阴,水从天气属阳”,与李公“龙阳水阴”角度不同。该书编撰于乾隆九年即1744丙辰年。

清·赵九峰著《绘图地理五诀》(另著有《阳宅三要》),则将堪舆龙、穴、砂、水四法扩充为龙、穴、砂、向五要素(五大原则)。该书成书于乾隆五十一年即1786丙午年,晚于《阴宅集要》有“一代人”时间(22年)。也许后来者对“四变五”会有疑惑,赵公在《地理五诀·客问九条》内有这么一条:

客曰:先生于四科中既增“向诀”矣,而又有“向有法微论”,毋乃过多乎?

予曰:“向诀”中只言水归正库(宜立向不宜立向),而过公不及之法则未论及,虽人知过宫不及俱主不发,而过一宫与过数宫其吉凶大小岂能一辙?且有同一向、同一水口而吉凶天渊者,不得不条入而缕晰也。多言之诮,予知不免而亦不辞也。

“向”是“坐穴”要素的分拆,因为“穴”有坐向上对应。但赵公将“向”列为“五要素”之首,则是其风水理论所决定的。同为大范畴“三合风水”,但《地理五诀》之三合意义与《天机贯旨红囊经》之三合意义相去甚远。

原文:

余于龙,则括之以星辰、枝干、形格、化气四种。

于穴法,则括之以正形正象、奇形怪穴二种。

于葬法,则括之以正葬、开凿堆培二种。

于砂法,则括之以结作砂、用砂、秀砂三种。

于水法,则括之以配龙水、明堂、水城三种。

四法各为专部,并不目力议论,俱取古仙最精最妙、真如宝见之说疏明于下,使人由此而了明山川之真性情、真结作。其人久久得悟,自难豁然于心、了然于目;觅然求穴探囊取物,始信地理果有一真道也。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汉语组词能力和表达方式千变万化,这为堪舆先贤论著风水提供了广阔表述空间。故历代堪舆著述论及“龙穴砂水四法”文字,可谓龙飞凤舞、气象万千。论龙,“祖宗、父母、枝干、主从、退卸、博换、过峡、穿田”大小诸法,目不暇接;论穴,“穴星、穴形、穴情、太极、圆晕、罗文、土宿”法度诸多,眼花缭乱;论砂,“前朝后坐、左龙右虎、官鬼禽星曜、捍门华表”法有多变,顾盼左右;论水,“来源、水口、水城、明堂”变法如流,前后难瞻。四法,每法都有诸多说法,繁杂之述难留脑海,初涉真山实水腾云驾雾。

李公“不啻二十年”苦读堪舆先贤各类风水著作,将“龙穴砂水四法”各种论述化繁为简,概而括之,让后学者一目了然:

龙法四种——星辰、枝干、形格、化气;

穴法二种——正形正象、奇形怪穴;

砂法三种——结作砂、用砂、秀砂;

水法三种——配龙水、明堂、水城。

李公在穴法之后列有葬法二种——正葬、开凿堆培,这不成了“五法”吗?竹下翁以为葬法与向法一样,也只是穴法的“分拆”项目,只是从动静角度分而立之;因为可认为葬法为动态而穴法为静态,当然也许是考虑葬法在穴法中的特殊作用。所以李公明确告知——“四法各为专部”。

但李公对于自己提出的“简法”,“并不目力议论”,而是“俱取古仙最精最妙、真如宝见之说疏明于下,使人由此而了明山川之真性情、真结作”。李公期待,“其人久久得悟,自难豁然于心、了然于目;觅然求穴探囊取物,始信地理果有一真道也。”故欲明其理者,耐心将《天机贯旨红囊经》“卷三”和“卷四”读完,相信有更大收获。

龙穴砂水释名总说

原文:

堪舆之说,概而言之,不过龙、穴、砂、水四法而已。

然言龙,则有祖宗、父母、枝干、主从、退卸、博换、过峡、穿田等法。

言穴,则有穴星、穴形、穴情、太极、圆晕、罗文、土宿等法。

言砂,则有前朝后坐、左龙右虎、官鬼禽星曜、捍门华表等法。

言水,则有来源、水口、水城、明堂等法。

使不一一释明于前,则不特不能入道,且不解读古人之书矣。

从理气的角度来说,若能清晰解读《天机贯旨红囊经》卷一、卷二,那么可以在实践中运用红囊经坐穴四十八局了。但风水讲求形势与理气有机配合,也就是所谓“形理兼察”;故李公在论证红囊风水的理气要旨基础,自然而然论及红囊风水对形势的基本看法——“堪舆之说,概而言之,不过龙、穴、砂、水四法而已。”虽说“而已”,但“使不一一释明于前,则不特不能入道,且不解读古人之书矣。”

可出将相公侯大地龙穴风水图

论形势,应当研读明·徐善继、徐善述合著《地理人子须知》。此书以后天八卦名为编序而成八集,汇集大量资料而论龙、穴、砂、水四法;其中“乾集”和“坎集”论“龙法”,“艮集”和“震集”论“穴法”,“巽集”论“砂法”,“离集”论“水法”。

清·餐霞道人姚廷銮所编撰《阴宅集要》,也引述诸多名家论著全面论述龙、穴、砂、水四法。该书“卷一”有“龙说”,“卷二”有“穴说”,“卷三”有“砂说”,“卷四”有“水说”。要清楚一点,姚公也论“龙水雌雄交媾”,但论及龙水阴阳是“龙是地气属阴,水从天气属阳”,与李公“龙阳水阴”角度不同。该书编撰于乾隆九年即1744丙辰年。

清·赵九峰著《绘图地理五诀》(另著有《阳宅三要》),则将堪舆龙、穴、砂、水四法扩充为龙、穴、砂、向五要素(五大原则)。该书成书于乾隆五十一年即1786丙午年,晚于《阴宅集要》有“一代人”时间(22年)。也许后来者对“四变五”会有疑惑,赵公在《地理五诀·客问九条》内有这么一条:

客曰:先生于四科中既增“向诀”矣,而又有“向有法微论”,毋乃过多乎?

予曰:“向诀”中只言水归正库(宜立向不宜立向),而过公不及之法则未论及,虽人知过宫不及俱主不发,而过一宫与过数宫其吉凶大小岂能一辙?且有同一向、同一水口而吉凶天渊者,不得不条入而缕晰也。多言之诮,予知不免而亦不辞也。

“向”是“坐穴”要素的分拆,因为“穴”有坐向上对应。但赵公将“向”列为“五要素”之首,则是其风水理论所决定的。同为大范畴“三合风水”,但《地理五诀》之三合意义与《天机贯旨红囊经》之三合意义相去甚远。

原文:

余于龙,则括之以星辰、枝干、形格、化气四种。

于穴法,则括之以正形正象、奇形怪穴二种。

于葬法,则括之以正葬、开凿堆培二种。

于砂法,则括之以结作砂、用砂、秀砂三种。

于水法,则括之以配龙水、明堂、水城三种。

四法各为专部,并不目力议论,俱取古仙最精最妙、真如宝见之说疏明于下,使人由此而了明山川之真性情、真结作。其人久久得悟,自难豁然于心、了然于目;觅然求穴探囊取物,始信地理果有一真道也。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汉语组词能力和表达方式千变万化,这为堪舆先贤论著风水提供了广阔表述空间。故历代堪舆著述论及“龙穴砂水四法”文字,可谓龙飞凤舞、气象万千。论龙,“祖宗、父母、枝干、主从、退卸、博换、过峡、穿田”大小诸法,目不暇接;论穴,“穴星、穴形、穴情、太极、圆晕、罗文、土宿”法度诸多,眼花缭乱;论砂,“前朝后坐、左龙右虎、官鬼禽星曜、捍门华表”法有多变,顾盼左右;论水,“来源、水口、水城、明堂”变法如流,前后难瞻。四法,每法都有诸多说法,繁杂之述难留脑海,初涉真山实水腾云驾雾。

李公“不啻二十年”苦读堪舆先贤各类风水著作,将“龙穴砂水四法”各种论述化繁为简,概而括之,让后学者一目了然:

龙法四种——星辰、枝干、形格、化气;

穴法二种——正形正象、奇形怪穴;

砂法三种——结作砂、用砂、秀砂;

水法三种——配龙水、明堂、水城。

李公在穴法之后列有葬法二种——正葬、开凿堆培,这不成了“五法”吗?竹下翁以为葬法与向法一样,也只是穴法的“分拆”项目,只是从动静角度分而立之;因为可认为葬法为动态而穴法为静态,当然也许是考虑葬法在穴法中的特殊作用。所以李公明确告知——“四法各为专部”。

但李公对于自己提出的“简法”,“并不目力议论”,而是“俱取古仙最精最妙、真如宝见之说疏明于下,使人由此而了明山川之真性情、真结作”。李公期待,“其人久久得悟,自难豁然于心、了然于目;觅然求穴探囊取物,始信地理果有一真道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