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試與仙師溝通

引仙法”

引仙法共十二法

第一法 收心靜坐

第二法 調身

第三法 無視返聽

第四法 收視返聽

第五法 調凡息

第六法 安神三步功

第七法 調真息

第八法 修無漏

第九法 內視返聽

第十法 凝神寂照

第十一法 聽息隨息

第十二法 養心沐浴

第一法 收心靜坐
嘗試與仙師溝通

修煉者修煉下手之功,入一靜室,行、住、坐、臥俱隨已意,取平安式盤坐,自然呼吸,閉眼悔過。要求閉目收心,舌頂上顎,調身、調息,靜神虛無,五指分開,手心向下,放在膝蓋上。要求做到含眼光、凝耳韻、緘舌氣、聽心息,呼吸自然為和合四象。

以自身為宇宙,以心腎比作天地,盤坐時要求心神一無所想,空無一事,萬虛俱忘,無視無思,無聽無慮,無將無迎,無內無外。

第二法 調身

調整身軀,活動全身。以腰為軸轉動,活動腰、肩、臂、肘、脘、頭、脊柱,鬆一鬆,緊一緊。以身和心分上下兩弦,以神氣別冬夏二至。身形不動為下弦,心想外界,吸氣時想四面八方氣從全身毛孔吸進來。以東魂之木。西魄之金、南神之火、北精之水、中意之土為攢五行。

第三法 無視無聽

閉著眼睛做功,已經看不見,這是常人的 事。修煉者本應不聽萬物,但耳是傳神人神之地,非聽不可。修煉者要做到聽之不出心,心不動則安神。第一個聽自己心臟跳動,第二個聽道心(空間),第三個聽 天心(宇宙)。人從兩元式已變到三元了。無視無聽治兩耳,要做到眼不視而魂在肝,耳不聞,而精在腎;舌不生,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在肺;四肢不動,而意 在脾,故曰五氣朝元。道家所有功法都是從這開始的,都沒有離開它,離開它就不是道家功。

第四法 收視返聽

收視的辦法,從外收到內。第一步把神光收回自身宇宙的邊緣(即伸手一拳遠)。內視氣穴,拉動天目穴這條線,看自己全身毛孔是否都在呼吸,人體毛孔時時和天地相交換,陰陽匹配,交換先天和後天之氣。

收視返聽制兩目,用全身汗毛呼吸,一吸元氣入,一呼元氣出;一吸則收身,收自身宇宙;一呼外放,外放者沒有意念,放入先天宇宙,週而復始,行功於自然呼吸之中。

第五法 調凡息

調凡息就是自然呼吸,內無其心,外無其物。閉著眼睛,這個心是體外的心,不是心臟的心。調呼吸的第一個辦法,要吸氣明心在心息。心是無私、無念、無慮,能坐住,把自己的思維回收到自身宇宙之中,自己聽心臟的跳動,聽心息,呼吸要自然,一呼一吸要細、均、長,要有規律,

第六法 安神三步功(古稱調舌三步功)

第一個:舌不動而生神,神乃在心位,心屬乾、身屬坤,名曰乾坤鼎器。心臟的明竅是舌,舌含在口內,舌為心苗,心乃藏神。因為舌不動則心安,心安則生神,生神定要把神安。舌不動則心安,心不動則又生神。要想心不動,修煉者第一步是舌頂上顎,舌體不動,修煉者心有定安神。

第二個:要安神就要閉雙目,做功時行先 閉目,不要睜著眼睛,睜眼容易把人練壞了,肝臟能練出陽亢。兩目內視,如果你看不見自己的內臟,心已經慌了,舌頭搭好了,還不行,就要收兩目,內視自身宇 宙之邊,觀察全身,邊緣有沒有動態,四肢動沒動。眼不外視,人心方有定,人心有定則安神。

第三個:人心有定則生神,心臟穩定以後能生神,神生定,還是定要把神生,收神機關在兩耳。心寄竅於耳,就是就神之機在兩目、兩耳。修煉者要做到心定、生神,一定要收視反聽。這具收視返聽,就是要眼睛看心臟,耳朵聽心臟。

第七法 調真息

真息非口鼻呼吸。常人的呼吸叫凡息,凡息停,真息動。調真息的第一步叫以凡息帶真息。這時導引詞中說把呼吸調整好,呼吸要自然,要細、均、長。吸炁過臍下,呼不出心。

第二步是吸氣,收身,收宇宙。就是吸氣叢四面八方向毛孔擠壓,氣過臍下(不管到哪),主要要拉動下邊的修命線,和修命線匯合,收身、收宇宙,四面八方之氣向全身毛孔擠壓,吸氣,炁過臍下,呼炁不出心,這已到二重意念了。

第三步,吸氣,炁過臍下,達丹田。吸氣收身、收體、收宇宙,四面八方之氣向全身毛孔擠壓,呼氮外放,向四面八方放,放成圓形。吸氣,炁過臍下,達丹田(還沒開始安爐設鼎)呼炁不出心。

第八法:修無漏

“ 飲喙不止身不輕,思濾不止炁不清,

聲色不止心不寧,慾念不止神不靈。”

修無漏的下手之功在於先制兩目,再製兩耳。兩目、兩耳乃藏神傳神之地。收視返聽則心不生,由心不生則念不起。靜坐修煉之中,眼不視萬物,耳不聽聲色,心不思慮萬事,一味回光返韻,以凡息帶真息,息息歸根。元神自守全身第一大炁穴,而得身心大定。此時,

魂在肝而不從眼漏;

精在腎而不從耳漏;

神在心而不從口漏;

魄在肺而不從鼻漏;

意在脾而不從四肢孔竅漏。

故曰:“無漏”。

呂洞賓祖師曰:“修成一個無漏身是也。”

第九法:內視返聽

呂祖曰:

“修得一個無漏身,無漏功成要內視,

內視則應細返聽,內視返聽運五行。”

修煉者身心已定,就開始默運五行。五行相生運化,可化精為炁。炁化成象,形狀各異,古時稱為內景。人相物景,皆栩栩如生。功能漸增,景象漸變,妙不可言。炁動有音, 音用為咒,古時稱為吐音。九種真氣,各有其能。內有歌鳴,外有噴吐。現在流傳的“六字訣”,即由此而來。炁聚為液,液行成丹,謂之還丹。內走暗線,外達七竅。調整明竅,內臟有應,謂之微妙;調整暗竅,七竅相安,謂之巧妙。正所謂“竅巧竅,微妙微微妙”。

內視返聽自身宇宙,五行相生妙在其中;

運精化炁百象逐生,欲告功成寂照凝神。

第十法:凝神寂照

《玄機直指》中說:“凝神者,收己清之心,而入其內也。”意即聚精會神於氣穴之中,與之相合不離。一念不起謂之寂,念起即覺謂之照。寂照,就是念心不起,照心不滅。 身體不動,形體相合。凝神寂照的下手之功就是凝神入氣穴。這裡說的氣穴,就是自身宇宙的全身毛孔。要想凝神寂照,就得調息煉神,調身煉形。故曰:

“調息要調真息息,煉神要煉不神神,

凡息停而真息動,真息生而內炁行;

識神斷而真神生,真神生而煉元神,

陰神全而陽神生,目空心空見真性。”

第十一法:聽息隨息

呂祖曰:

“ 凝神寂照再調息,五官七竅聽真息,

聽息隨息最重要,人心道心兩相依。

凡息停止真息起,綿綿若存無意中,

真息停止凡息起,息息歸根入下田。

自身宇宙有天地,心比天來腎比地,

呼氣皆入天元根,吸氣皆入地元中。

呼不出心吸過臍,本是調息一真理,

真心真息常相依,神炁相依大定中。”

第十二法:養心沐浴

“真心真息兩相助,神炁自然會相依,

心息神炁常相依,行者自然入大定;

大定之後有一關,養心沐浴少人知,

養心沐浴到定中,靈寶畢法是真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