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樂創文娛CEO張昭:向熱錢說不,用新模式向價值投資者致敬

從“至暗時刻”到黎明來臨,有人說他是一個“倖存者”,但他說“倖存者更不可貪圖安逸”,其實自己一直是“躬身前行”的耕耘者。

從樂視影業到樂創文娛,有人認為他帶領的這家公司正在加速“去樂視化”,但他坦言這只是品牌化之路“升級”的開始。

從一個蝴蝶到一群蝴蝶,他在豐富企業內部新生態、創新概括新商業模式(飛輪模式)的同時,也在希冀通過蝴蝶效應,讓外部生態更加繽紛多彩。

從一個電影產業單打獨鬥到多個產業跨界聯營,他在讓電影之光照得更亮傳得更遠的同時,亦在引領產業跨界融合,進而照亮資本,讓資本重新審視電影的價值。

他就是被稱為“持續創業者”的樂創文娛董事長、CEO——張昭。

專訪樂創文娛CEO張昭:向熱錢說不,用新模式向價值投資者致敬

▲張昭 樂創文娛董事長、CEO

截至目前的職業生涯中,張昭已投資、發行了超過100部電影。讓電影觸達更多人、影響更多人,是他始終未變的初心。正如他曾說過的“電影在,故我在”,“對於一個搞電影創作、做電影投資的,最後沒人看是最大的懲罰。

市場需要好的電影,而且一直需要。但如果只有零星幾部好電影,整個產業不強大,模式不持久,生態不健康,價值又怎能放大,又何言去影響更多人?

“一部電影不掙錢死不了,即使五部電影不掙錢,也不一定死。”從做電影到做產業,從做娛樂到做文化,無論是在至暗時刻還是在照亮之時,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能力的張昭,一直在路上,“只要你自己不被自己打倒,沒人能打倒你”。

專訪樂創文娛CEO張昭:向熱錢說不,用新模式向價值投資者致敬

在他看來,“做最熟悉的事當然不會有大困難,但是你去做新的事永遠有困難,失敗了再來一次又怎麼樣,不代表你下次不能成功。”所以,即使再難,也要“熬下去,堅持下去”。

籍此光影的世界,張昭的責任與擔當其實也在“升級”,“最好的生存方式就是每天努力工作,每一份工作爭取能貢獻價值”,“讓需要文化價值的人需要你”。

而這一切,皆是因於電影。如他所言,有電影,心裡便有一盞燈。

有燈,便有光,既然有光,又怎能照不亮遠方?

“去樂視化”由新商業模式決定

在過去的2017年裡,曾經有個疑問一直纏繞著張昭:“樂視有問題為什麼就變成了樂視影業的問題?”更名後的樂創文娛,地理座標依然顯示為“樂視影業”,在樂創文娛辦公室望向東北,依然能看到不遠處的“樂視”。但面對升級後的樂創文娛,張昭應該釋然了。

專訪樂創文娛CEO張昭:向熱錢說不,用新模式向價值投資者致敬

麻辣魚:有人說您是“樂視的倖存者”,也有人說您是“樂視的守夜人”,此前您還提到過“耕耘者”的稱謂。那麼,對於這些title,您個人更傾向於哪個?

張昭:對於這個事兒,時間點不同,感受也有點不同。其實,我一直是耕耘者。做這個行業,都蠻辛苦的,從來沒有輕輕鬆鬆的時候。我此前說“倖存者”,其實主要是為了強調後面一句,“不可貪圖安逸”,總算鬆口氣,其實是沒有。所以,既要有一種倖存者的心態,更要有一種耕耘者的姿態躬身前行,這也是我們公司現在的一個真實狀態和心態。

麻辣魚:從曾經的樂視影業,到如今的樂創文娛,這一年多來,是否在刻意“去樂視化”?

張昭:確實,我覺得應該要分開,因為我們自己升級了嘛,這個是關鍵。樂視影業原來是樂視體系裡面的,而樂創文娛與其關係不大,主要是因為它現在變成了以電影文化品牌化業務為核心,跟原來樂視的互聯網化區別較大。

這其實就是一個升級。原來更多是為互聯網提供內容,現在是做電影的品牌,以及跟其他業務的聯營,完全兩種模式,原來是封閉的,現在是開放的,更多是起到平臺連接和品牌化連接的作用,業務形態不一樣,商業模式也不一樣。所以說,這並不是你想不想去樂視化的問題,本質上還是因為商業模式決定的。

麻辣魚:記得您曾經說過,在對您提要求的人“出事”之後,您有了一段靜下心來思考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您主要想了哪些事?

張昭:

主要還是關於模式升級這個事,這個想法其實在2016年下半年就開始了。

2016年,我們在傳統電影行業的業績不錯,做了11部片子,部部過億,增長率70%以上,市場佔有率排在第二位。只不過,2017年出了點事。所以我說,有了一段安定的時間,進行充分的戰略設計、平臺設計以及業務模式的設計,此外利用這段時間觀察行業,分析文化產業發展趨勢,思考人口未來的消費重點,瞭解新需求,尋找新藍海。

我們這個企業從2012年開始運營,就明確提出要走品牌化這條路。當時,我說了三句話,一是不要去追求票房和爆款,二是要用做產業的方式做公司,最後一句話是要用傳播文化價值的方式做品牌。但它有階段,既要符合產業的發展階段,也要符合我們自身的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做地網,貼近當地影院,做電影發行;第二階段是做互聯網營銷,讓電影跟互聯網在營銷上有比較重要的結合;第三階段是做系列電影,練就係列化能力,實現品牌化目標。

麻辣魚:從您個人來講,心理上有沒有起伏?

張昭:也有吧,我覺得是更加淡定了。

麻辣魚:為什麼?

張昭:因為經歷了嘛。我們在那麼困難的情況下,不僅生存下來了,還完成了4部電影。所以我們還是挺強大的,這也讓我們更加自信,面對困難更加坦蕩。

產業升級讓人感受到品牌的力量

樂創文娛成立於2011年,前身是樂視影業。在過去7年間,這家公司曾打造了《小時代》、《熊出沒》、《敢死隊》等系列電影品牌。在目前產業升級的大背景下,樂創文娛的系列化、品牌化之路也在不斷進階和升級。

專訪樂創文娛CEO張昭:向熱錢說不,用新模式向價值投資者致敬

麻辣魚:在您看來,中國電影產業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如何解決?

張昭:核心問題就是工業化程度太低,人才嚴重不足,跨界學習能力過弱,行業打開度不夠。我覺得國產電影的工業化程度,至少還要10年左右時間,才能夠與全球同步,但也不用太悲觀,因為中國人都很聰明,資本也不缺錢,缺的是踏踏實實去努力的人,不要光盯著眼前票房那點兒事,在娛樂元素上的投入要減少,商業眼光要稍微長遠一點。所以我說,做著眼前的,看著未來的,眼前要為未來服務。

麻辣魚:您如何看待電影產業的升級?

張昭:品牌化,是任何一個產業未來都要面臨的問題,電影行業同樣不能避免。只不過在什麼時間節點,來做這個事,這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首先說天時,國家大政策在那擺著,這是主流價值觀;地利是指消費,未來10年到20年新中產崛起,就是這個市場形成的時候;人和是指各個行業,不管文娛,還是遊戲,還是互聯網文學、互聯網視頻,乃至消費品行業,都需要歸集到文化品牌價值上來。電影作為品牌化的媒介,其核心能力就是傳播文化價值。

其實,每個行業都會從粗放式的追求規模的發展階段,逐漸過渡到追求品牌的階段。具體到電影行業,你弄了一堆票房,看著很大,但是品牌在哪裡呢?如果你不品牌化,如果你這個產業很小,又怎麼能讓人看到更大的價值。事實上,作為唯一一個在黑暗空間裡,進行長時間文化消費的形態,電影很容易讓人感受到品牌的力量,而且還能系列化,持續打造品牌。

麻辣魚:在產業升級的大背景下,您怎樣定位樂創文娛未來發展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張昭:我是早就看到了產業升級的需求和趨勢,所以我們早走了半步,從2016年就開始考慮這個事了。電影雖然很小,但是它有品牌作用,所謂提升,其實是打開自己,把價值做起來的同時,再分享出去。未來10年,整個中國的文化產業一定會有長足發展。電影產業升級,就要把自己融入到整個大文化產業,乃至整個泛文化產業裡邊。

所以說,產業聯營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十年之內可能都會達到數十萬億的規模。因為你可以從他們的收入中分享收益,所以這個發展會很快。比如迪士尼,它從其他行業獲取的大量收入中,電影收入只佔到20%左右。我給自己定的時間是,5年之內讓我們的非電影收入超過電影收入,儘管收入佔比會逐步降低,但電影依然是核心業務,同時要用電影的品牌為其他行業提供品牌傳播的服務。

麻辣魚:這種產業聯營,其實也是對迪士尼模式的一個升級。

張昭:這個說法比較有意思。迪士尼是在中心化的時代成長起來的,但是互聯網帶來的恰恰是去中心化。中國人口眾多,地方文化濃郁,互聯網應用發達,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把迪士尼的經營理念中國化、本土化,尤為重要。而在去中心化的過程中,如何打造品牌,同樣在這個緯度上。

以影為媒謀局聯營掘金五大產業

按照張昭的構想,樂創文娛總結出了“飛輪”模式:從單一的影院票房模式升級到IP多元衍生模式。這是一種以電影為核心業務、往外延伸的迪斯尼模式,但張昭強調,這其實是對迪士尼模式的本土化改造。

專訪樂創文娛CEO張昭:向熱錢說不,用新模式向價值投資者致敬

麻辣魚:您當初是怎樣選定遊戲、視頻、旅遊、消費品、互聯網文學這五大行業進行聯營的?

張昭:一是看行業規模大不大,二是看文化屬性強不強,三是看對文化品牌是否有需求,四是看與電影有多大關聯。比如互聯網文學,是互聯網時代孕育出來的新生態,它們是以規模為主的,發展到一定時候,肯定會需要文化品牌。再比如消費品行業,尤其隨著新電商興起,新零售業態盛行,對品牌的需求一直很大。

麻辣魚:今後這些行業是否會有所增加或縮減?

張昭:一定會有。文化是無處不在的,但這也要看我們自己的能力。當時選這個標準,我跟他們開玩笑說1000億為起點。能力有限,所以先把這5個做起來。

麻辣魚:那在這五個行業當中,有沒有側重?目前進展最快,最有效果的是哪個?

張昭:每個行業對於自己的認知,其實是有差別的。中國的房地產轉型帶熱了文旅行業,你很輕它很重,你用品牌去撬動這個行業,那中間溢價的空間也會比較大。進去容易,產生效果卻需要很久,因為做一個旅遊項目,5年才能夠正常運營起來,10年才能有好的收益。當然,這是一種長期收益。

像視頻行業雖然比較容易撬動,但未來收益不一定綿延。互聯網文學是最小的一個,但規模也比電影要大不少,而且還會高速地發展。所以,在整個戰略的具體運營規劃中,每個行業形態不一樣,聯營節奏、收入預期和週期也不太一樣,關鍵是要強化認知磨合需求。

麻辣魚:也就是說,在聯營過程中,電影其實是一箇中心軸。

張昭:應該說是品牌的中心軸。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文本,都有自己的業態,我們跟這些行業合作,就是要帶動這些領域的創新,這是很有意思的。

麻辣魚:您怎麼定義現在的樂創影業?

張昭:樂創影業就是打造品牌,期間要做好三大任務:第一是品牌化,明確每一個IP的核心,改變過去大家拍電影,注重娛樂元素,文本元素多一些,不太注重品牌元素的現狀;第二是系列化,把核心業務收入做好,有了品牌以後,還要把它系列化,把品牌做強;第三就是聯營化,節奏上要能夠和其他板塊聯營,推進文本、產品和品牌的創新,品牌傳播週期上要能夠聯動,以品牌為導向做一些事。比如說,你跟人家聯營以後,旅遊景點是不是更有文化,聯動以後的劇是不是更具品牌價值,能否逐漸從流量模式上擺脫出來,提高轉化率。

中國電影的前途不可限量,目前整個電影院的上座率15%都不到,還有85%空著,別說都填滿,坐到50%哪怕是35%,就了不起了。另外,三四五線城市仍然有大量看電影的需求,現在電影院還不夠,好多人看電影還不那麼方便,這都為核心業務高速增長帶來了高預期。

堅持分眾邏輯最終讓消費者有感

未來3年內,樂創文娛還有12個系列影視即將投入製作。張昭曾經表示,樂創文娛的電影將關注當下語境的價值傳達,努力嘗試使用更多東方表達手法體現中國元素,講好“中國故事”。而這一切都是基於分眾的邏輯。

專訪樂創文娛CEO張昭:向熱錢說不,用新模式向價值投資者致敬

麻辣魚:系列化、品牌化其實是一個長期工程,但最初的項目選擇很重要,您遵循的是一種什麼樣的邏輯?

張昭:分眾的邏輯,分眾的文化價值,然後從普通人出發,這非常重要。就電影來講,它是處在和好萊塢電影,我叫它社會型電影,相互競爭的時代,好萊塢電影現在都是系列化的。另外像《我不是藥神》這樣的電影,我叫它社會化電影。但我們現在做的是本土的品牌化電影,要強化它的視聽能力,讓它更適合在電影院看,所以工業化也很重要。

做系列化電影倒不是說安全,這只是一個考慮,更重要的是因為它是一個品牌,需要持續不斷地打造。我也不認為這就代表著原創能力的喪失,你得非常敏感,怎麼一集比一集好看,而且更適合在電影院觀看,這也是一種創造性。

我們是有互聯網基因的電影公司,所以知道分眾的重要性,我們還是一直比較堅持這個原則。當初我做《熊出沒》的時候,絕對不和《小時代》混,我做《敢死隊》的時候,又不和另外兩個混,就是說你要清楚為誰服務,人群不一樣,價值觀不一樣,品牌屬性也不一樣,這就是我的選擇。

麻辣魚:個人情感上有沒有一些傾向?

張昭:我是重重度影迷,一年會看好多好多電影,但你不能以個人的喜好來定一個產業模式,這是有問題的。我們說的情懷,不是個人喜好的情懷,更多是產業的情懷,要把這個產業做起來,生產更多更好的作品,不是讓我們自己有感,而是讓消費者有感。

麻辣魚:如何確保這些系列化、品牌化項目最終能成呢?

張昭:我至少沒這個心態,就是盡所有力量去做,但不能確保,沒有能確保的事,大家把它看成一個過程就好了。我覺得這個思路轉化很重要,不能急功近利,要有耐力和定力,持續地一步一步走。

品牌化之路是個系列化之路,我們只是在路上,而已。我覺得在中國電影產業升級的時候,追求成功率這個事,並不是中國電影人應該有的心態。當然,每一次你都是盡所有力量去做,成功率是會逐漸提高的。這也是樂創文娛從樂視影業脫胎換骨以後的成長吧,我們不再一味追求成功了,而是在追求整個過程,慢慢會好的。

注重影片品牌化並不特別嗨票房

原定於7月6日上映的《爵跡2》,由於“製作原因”,宣佈退出暑期檔。原本要在暑期檔上映的《影》,最終轉戰國慶檔,公映時間定於9月30日。無論撤檔/調檔原因幾何,其行為還是帶來了一些爭議:到底是“好片不怕晚”的明智之舉還是“不想當炮灰”的臨陣脫逃?

專訪樂創文娛CEO張昭:向熱錢說不,用新模式向價值投資者致敬

▲張昭與郭敬明

麻辣魚:在選擇導演合作時,您的標準是什麼?

張昭:這需要磨合,也一定要有個過程。關鍵在於,除了技術能力、工作能力外,他還要有原創能力,而且他的原創力要能轉化成品牌力,具備品牌打造力。

麻辣魚:您喜歡跟什麼類型的導演合作?

張昭:太多了,都不一樣,我主要看中兩點,第一他有沒有拍工業化電影的能力。比如說郭敬明,他的工業化能力其實很強,《爵跡》能達到這個水準已經很高了,現在又做《爵跡2》,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導演都願意碰工業化的東西;第二就是我們選他的時候,他願不願意跟我們一起來磨合這個事,這個很重要。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擅長的事,但最終所有電影的創作力量還是要以觀眾為核心,至於怎麼以觀眾為核心,這個事需要大家共同來探討。

麻辣魚:關於《爵跡2》的改檔,您作何回應?

張昭:還沒做完,要做得好一點,做得更好一些。

麻辣魚:年內還會上映嗎?

張昭:我希望今年能上,看進度吧。

麻辣魚:有沒有一個大概的時間?

張昭:應該快了。在沒確定之前,我現在不好說這個事。

我希望大家能看到《爵跡2》的巨大進步,它讓我看到了年輕人的成長潛力,還有CGI的技術,這是技術的力量,也是年輕人成長的力量。所以我希望,未來這是一個關於成長品牌的電影。我稱之為“少年初識愁滋味”,然後人賦新詞,不能知了愁滋味就不賦新詞了。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遇到點挫折很正常,遇到挫折就蔫了,這不行。做電影肯定是不容易,我們做《爵跡》系列就是這樣一個過程,這種行為本身我覺得也是一種比較正向的價值觀。

麻辣魚:關於張藝謀的《影》,您怎麼看?

張昭:我覺得可能會颳起一股中國風。主要是很特別,故事性、戲劇性很強,演員們的演技很棒,技藝很精到,大師範非常清晰。

麻辣魚:票房方面有預期嗎?

張昭:我一般都不做票房的預期,沒必要,因為我從來不是特別嗨票房的人,賺錢就好。如何把《影》的風格持續下去,打造一箇中國風的品牌,這才是我最感興趣的事。

向熱錢說不向價值投資者致敬

在新的商業模式面世之後,張昭曾透露樂創文娛的“估值不止漲了一點點”。通過一系列的品牌聯營,張昭希望能夠獲得“持續的收入”,未來“一定將獨立面對資本市場。”而對於估值、壓力與責任,張昭表示這需要重新尋找平衡。

專訪樂創文娛CEO張昭:向熱錢說不,用新模式向價值投資者致敬

麻辣魚:曾有分析指出,您的成功在於全球化的視野,尤其是把好萊塢的商業化移植到了中國。那麼具體在樂創文娛,體現在哪些方面?

張昭:其實這並不是由我的個人經歷造成的,個人經歷也是一種選擇。首先,你應該是一個自信的人,同時不要拒絕學習。所謂視野其實是學習帶來的,不是因為你在美國待過一段時間,就有了的,現在我們能做聯營,跨那麼多行業,也是學習的結果。勇敢地跨界,也是自信的一部分。其次,一定要從你本土要服務的人出發,在這個過程中,找到這群人的通感,挖掘他們的文化需求,把他們的文化精神傳播出去,而不是你自己腦子裡想做啥。所以,我覺得是用戶思維和源於學習能力上的自信,構成了我們這家公司的基因。

麻辣魚:通過行業聯營,您總結出了樂創文娛的“飛輪”模式。對於整個電影產業而言,您理想的商業模式是什麼樣的?

張昭:其實就是平臺,用品牌來連接。消費是沒有障礙的,但在不同的文本里,消費者需要對品牌的信任。通過電影的系列化,品牌得以升級,可以觸達更多用戶。在互聯網時代,用聯營的方式,去打造品牌,時間會大大縮短。

麻辣魚:在新一輪融資談判中,您曾透露樂創文娛“估值不止漲了一點點”,您認為是什麼原因讓資本又開始對這家歷經磨難的公司回心轉意了?

張昭:這也應對了公司的升級嘛。原來的商業模式,是資源驅動,工業化程度不夠,未來持續可成長性不夠,不夠穩定。現在新模式出來了,規劃全落地了,而且是品牌驅動,大家自然會重新看到它未來的成長,就是這麼來的。

麻辣魚:估值其實是跟責任相對應的。在樂創文娛的估值重新上漲後,是否帶來了新的壓力,您又如何看待肩負的責任?

張昭:還從來沒人問過我這個問題。(沉思片刻)說實話,沒有一部電影做的時候,是輕輕鬆鬆的,從來沒有。電影是個遺憾的藝術,面對各種各樣的遺憾,只能盡一切所能,盡力而為。但是不要把壓力放在電影票房上,這不是你應該承擔的壓力,把電影做好才是真正的壓力,把源頭想清楚了,然後持續去做品牌,整個行業就會好很多。

所以在做電影方面,我沒覺得有特殊的壓力。但是責任,確實變大了,也重了很多。比如說我們做聯營,這不同於自營和授權,這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模式,大家得綁在一塊想事情做事情。你不能拿了授權費就跑了,而是要發揮平臺的屬性,讓我們未來的收入,跟這些行業的合作伙伴綁在一起,這樣就具備了長期的責任。比如在投建一個文旅項目之初,你就要想到它10年以後還能不能運營?

沒責任,壓力自然就輕了。但有時候,光想著自己的事,壓力會越來越大,反而會越來越難做。在這些跨行業的合作中,儘管責任越來越大,其實也減輕了做電影的壓力,因為這些行業通過品牌觸達,反而會讓你容易做一些,這是一個良性循環。所以,電影行業需要打開自己,重新構建自己的責任感,這是一種全新的平衡。

麻辣魚:對於一些低齡影視公司的高估值現象,您怎麼看?

張昭: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會迴歸商業模式本身的價值。當然,我們的價值評判,並不是由那些熱錢來評判的,而是應該由那些戰略投資人或者價值投資者來評判。我一直很明確地說,我們不需要有熱錢,我們需要的是價值投資商和戰略投資商。

麻辣魚:如何評價資本在整個電影產業中所起的作用?

張昭:各種各樣的資本都在不同時期起到了不同作用,未來一定是那些注重長期價值的資本,作用更加重要。短線的錢,炒一炒就走了,它也曾經有過積極的作用,但現在事實證明,他不是退潮了嗎?接下來,我覺得資本的屬性要變了,它們需要對這個產業的長期發展有認知,對長期的商業模式有認知,要追求持續增長,而不是追求爆發性增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